這個被倒計時成就的行業,也更容易被時間“反噬”。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組真的火了嗎?”
豆瓣“我愛臨期食品”組的組長發帖說自己“大吃一斤!”,先是涌進了一波新人,又是在網站、公眾號、報紙等各種媒體上看到小組的報道,就好像一群“貧民窟少年”的精神樂園被曝光在了大眾視野里。
圍繞這一話題的核心,其實是破圈的臨期食品。
每當看到“百億”、“千億”的標題,許多人會驚訝于臨期食品也能有如此大的市場。實際上,臨期并不意味著過期和變質,他們只是被供應鏈“耽誤”的一批庫存商品,清庫存的概念在服裝行業雖被提及多年,但在食品領域,它同樣是創造新價值的“后市場”。
臨期食品有著許多驚喜與意外,一群喊著“窮”的消費者沉迷于“薅羊毛”的快樂中,但其實被商業化的臨期食品并不是下沉市場的專屬,它的目標客戶更是那些樂于嘗新的年輕“打工人”。
而做著這門生意的人們,一邊尋覓著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一邊收攏著零碎又復雜的供應鏈,被打上倒計時烙印的臨期食品,也一不小心就會變成燙手山芋。
這些臨期食品商們要做的,是與時間賽跑。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
做食品生意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在與時間賽跑。
每一個包裝食品走出生產線,都會被打上保質期的烙印,這是比品牌本身更能決定它價值屬性的一串字符。
在食品行業內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距離保質期到期時間過了1/3的商品,就不能進入大潤發、家樂福等連鎖零售商店,同樣在線上渠道也有相應要求。比如一包餅干的保質期是12個月,如果距離出廠過了4個月了,那這個餅干就沒機會在超市上架了,這也被稱為食品流通行業的允售期。
允售期的存在是為了保障消費者可以買到新鮮商品,但也讓大量被供應鏈耽誤的食品成了庫存貨。比如那些進口食品,漂洋過海進入中國市場,經歷了海運、海關、物流一連串的路徑下來,剛見天日可能就超出允售期了。
這些超過允售期,并且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就被稱為臨期食品,所以它并不是過期也不意味著變質。
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一系列流通環節,每一環都頂著保質期的壓力在賽跑,但這也對各個環節的能力提出要求,完美的流通效率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所以臨期食品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現象。
食品企業自然會盡所能提高轉化效率,把損耗率控制在1%左右,但有業內人士表示,整個行業的損耗率大概在5%。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20年國內休閑食品行業總規模預計將超過11000億元?!?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
如此計算下來,臨期食品市場近900億元。
誰在賺錢?
臨期食品并不是新鮮事物,做這門生意的人也非常多樣化。
在國外,臨期食品店是一種公益行為,賣掉的錢都是用來捐給慈善機構而并非盈利手段。其實造成國內外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保質期的概念。國外的食品標注的是“Best Before”也就是最佳食用期,如果食品過了這個時間,風味會有變化,但并不是變質,因此這個時間段會很短,也就沒有再次轉化的時間條件。
而國內保質期“一刀切”模式,給了更多再次流通的時間條件。原本臨期食品的流通路徑是一些品牌方自行報廢,或者送往更下沉的市場,甚至監獄、飼料廠和工地。
但食品廠和供應商們自行消化這些庫存需要很大成本,也讓臨期食品成為了“負資產”,隨著零售渠道的多元化和消費升級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性價比,也有人專門做起了臨期食品的生意。
在百度貼吧和58同城等網站上,能搜到許多臨期食品的收購商,他們打著“上門收貨”、“高價收貨”的標簽,瞄準了食品庫存貨。
在貼吧中,「電商在線」看到有人清倉一款臨期“素毛肚”,定價1.5/斤,而這款食品在官方店鋪的售價是28.5/斤,相當于打了0.5折。
「電商在線」聯系了其中一些收購商,他們表示收貨量要在300-500箱,量小的不收,收購價一般是商品原售價的1-2折,會看貨的情況再給定價,收購目的是他們有銷售渠道。
這些所謂的銷售渠道,其實就是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零售商家。一類是在線下開臨期食品超市,這類超市一般開在社區周圍,店鋪面積不會太大,但貨品擺設很滿,SKU數量多;另一類是在線上經營店鋪,在淘寶搜索臨期食品店鋪就多達3000多家,還有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電商平臺,比如好食期、甩甩賣等。
進貨價可以低至1折左右,并且自主掌握定價權,這意味著零售端的利潤空間也非常大。一位臨期食品店主在知乎上分享道,這個行業的毛利率在70%左右,如果除掉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庫這些依然可以達到40%。
而在消費者眼中,臨期食品就像發現了“寶藏”,也讓這個行業在消費端有著一定的熱度。
79元24瓶的巴黎水,原價59元的網紅威化餅干只需6.9元,26元900克的高價奶粉……“物有所值”的消費體驗吸引了許多忠實消費者。就像豆瓣小組的標語寫的那樣,這是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買臨期食品并不丟人。
低價的雙刃劍
說到底,便宜是臨期食品最大的賣點,但這樣的“便宜好貨”卻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在各大商超,其實都能見到臨期食品的打折柜臺,盒馬和一些進口精品超市,也會在晚上定點放出折扣臨期食品。
但這種打折促銷無法成為大規模動作,一方面會損害商超的品質感,另一方面也對品牌帶來傷害。
同樣的道理在線上渠道也不合適,即便像京東、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都有“低價好貨”的心智,但臨期食品并不能算作單純的打折貨,因為消費者的預期并不一樣。
消費者顧婷就有這樣的經歷,她在直播間看到原價78/箱的牛奶,活動價只需35.8/箱,下單之后才發現,這其實是打折的臨期牛奶。
“當時心里覺得很別扭,立刻就退貨了。”顧婷對「電商在線」說。
好食期創始人雷勇對「電商在線」說道,其實電商平臺最不想干的事情就是用臨期食品搞特價,銷量雖然蹭蹭就上來了,但“災難”也隨著來了。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消費者覺得平臺是賣好東西的,賣常規的、新鮮的東西,當他發現買到的東西和他預期不符,體驗不好;二是消費者買了就退貨,因為覺得便宜一下子買了太多,商品的保質期又比較短。”
雷勇為此想到了一個通過效期動態定價的商業模式,首先是把保質期完全透明公開,確定低價的原因來自于保質期的限制;其次,按照保質期倒計時的方式來進行商品定價,比如還有六個月以上就六折,五個月五折,四個月四折,三個月三折。
“這最主要解決了消費者預期的問題,便宜的邏輯是根據它的保質期進行倒計時的定價,所以我們某種意義上不是覆蓋只想要便宜貨的用戶,我們其實是要覆蓋有一些品牌認知能力,對商品品質有一定辨別能力,但是注重性價比的消費者。”雷勇說。
類比生鮮店,這種“倒計時”定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促銷手段,比如錢大媽從晚上7點開始賣折扣肉的模式,還被廣泛復制到許多生鮮零售門店。兩者雖然設計邏輯相同,但生鮮“倒計時”更像是理所應當,因為生鮮更追求時效性,差一小時很可能鮮度就掉了很多,但對于薯片餅干之類的包裝食品,精確到某月某天的“倒計時”法則,更有營銷的意味。
“我們的核心不是等到快過期那一天一下子賣空,而是通過中間的這一段時間來降低食品的降低最終的損耗,這種批次快銷的邏輯,本就不是像天貓、京東這類電商平臺的賣法。”雷勇說。
與此同時,雷勇指出,臨期食品平臺并不會主打下沉市場,反而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會更樂于購買,地理位置并不會成為門檻,而是要找到與臨期食品匹配的一群人。
“我們發現年輕白領、年輕寶媽等追求品質性價比的消費者,是平臺的主要客群。”
低價貨與貴流量的平衡
雷勇坦言,流量是最大的成本支出,但自己并沒有選擇補貼換增長的路子。
其實這樣的選擇與食品清倉平臺的定位有直接關系,成立僅4年的好食期“擠”在各大綜合型電商平臺中,很難抓到流量紅利,而本身低價貨的定位也不適合通過高額補貼換取用戶。
在“貨找人”的邏輯下,許多臨期食品電商平臺都選擇了異業合作模式,比如與本地生活、金融服務等App合作,成為會員權益的入口。
“臨期食品是真正的低價好貨,非常適合作為會員權益。” 好食期平臺運營經理三三對「電商在線」說。
實際上,對于很多垂直品類的商家來說,小程序都是非常好的流量入口,既有獲取流量的入口,又免去了自營App高額的開發和維護費用。這其中,微信小程序對實物類電商似乎更占優勢,靠著微信內容化和去中心化的流量模式,商家可以通過社群互動和多元化的內容,來完成私域流量的轉化。
好食期卻選擇了支付寶小程序作為核心平臺,三三算了筆賬,目前自有平臺的獲客成本在10-20元,微信小程序的成本在3-5元,而支付寶小程序的獲客成本只有幾毛錢,流量成本的優勢顯而易見。
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支付寶的中心化流量,更適合通過異業合作來形成轉化,與此同時,支付寶是通過支付場景沉淀的客戶群體,對于交易和購買的心智會更強。
“小程序用戶的粘性也很高,7日的復購在20%左右,如果是按月維度去看的話,已經可以達到40%多。”三三說。
被時間追跑的壓力
這個被倒計時成就的行業,也更容易被時間“反噬”。
一位臨期食品商對「電商在線」坦言,因為拿的貨保質期普遍在1-6個月,所以出貨慢了會影響倉庫,以及遇到好貨的時候也可能沒地方放,甚至放到過期還沒賣出去的話也是蠻心疼的。
“我自己都吃了好久的過期食品和飲料,后備箱一打開全是依云和巴黎水。”
其實很多臨期食品本就是因為銷量不好,而造成的積壓庫存,這樣一批貨再經過層層傳導,反而臨期零售商們成了“接盤俠”,抗風險能力弱,也是這個行業一直存在的問題。
同樣受制于供應鏈的壓力,臨期食品的貨源并不穩定。不同于正常供貨商能夠幫助貨品的供給,臨期食品由于拿貨渠道不穩定,導致貨品供應不穩定,無法保證熱銷產品隨時能夠供應。
其實食品行業的供應鏈本身就非常復雜,不同與服裝、電子產品往往是品牌直營或者是指定代理商運營,食品品牌銷售網非常復雜,可能一個品牌就有上千個代理商,并且地區之間存在區域保護。所以想要打通和整合食品供應鏈,是非常難的事情。
在雷勇看來,這個市場才剛剛起步,仍有70%-80%的市場還待整合。
“無論對于供應鏈還是消費者,我們仍在普及雙方對這個市場的認知。”雷勇說。
本文轉載自電商在線(ID:dianshangmj),已獲授權,版權歸電商在線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