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和早餐之間的距離,不是一個小巧精致的早餐機。

圖片來源:pixabay
2021的第20天,他們都在享受臘八節的快樂,可我已經不想認真生活了。
事情是這樣的:
新年第一天,我精挑細選了一臺小熊“多功能四合一”早餐機。
幻想著今后的每一天,都在DIY早餐的精(裝)致(逼)中翻開新篇章。
但一邊煎著培根、雞蛋,一邊煮著燕麥稀飯,配著時令水果,在十分鐘內完成一頓營養早餐,只存在于抖音視頻和B站的剪輯視頻中。
回到現實生活,一切都沒那么簡單。
我高估了早餐機,也高估了自己
每一個買早餐機的人,都做過十分鐘快手早餐的美夢。
我本以為有了早餐機 = 擁有雙層三明治,配著“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的向上文案,就能在朋友圈把北漂煎熬表演成“波西米亞式的生活”。
萬萬沒想到,這三明治的凹槽如此之小,又如此之薄。
正常的吐司得仔細切邊才能剛好放入,而想在兩片面包里夾雞蛋火腿,需要一分天賦,九分蠻力,不然就只能在“放進去,蓋不住”的凌亂中任由時光匆匆流逝。
最吊詭的是,即便我認命,只吃單層三明治,用力按壓三明治機的蓋子,努力鎖住鎖扣(未必會成功),也吃不到想象中的美味三明治。
因為掌握時間,是早餐機自帶的永恒難題。
擁擠的食材在三明治機里堆疊,定時3分鐘煎不出金黃的焦糖色,4分鐘受熱不均,5分鐘容易煎成烙餅,想要一個漂亮的鎖邊,就更更更難了。
一番折騰下來,自制三明治不僅沒有三明治的樣子,也不會有三明治的味道。
恕我直言,這根本不是什么懶人早餐機,更像是勤勞且無聊人士打發時間的過家家玩具。
從洗菜、切面包,到煎培根、煎雞蛋,再把它們摞到一起,綜合加熱,最少需要十分鐘。
更何況,中國人的早餐,總得喝點什么。
如果我想煮牛奶,要等十幾分鐘(燃氣灶兩分鐘),但若我哪天想要煮粥,好家伙,得把鬧鐘足足往前再調兩小時,因為光是把水燒開,就得二十分鐘,何況還加了米?
說真的誰能在一個小時內,用這個早餐機煮出軟爛的米粥,算我輸!
而比做飯一小時更可怕的,是洗鍋半鐘頭。
小熊早餐機的三明治烤盤無法拆卸,每次清洗都要拖著笨重的機器,避開電路板,和邊邊角角的面包屑做斗爭,分分鐘逼死強迫癥,累死單身狗。
什么小熊??!根本就該叫大熊!
但這些都不是小熊早餐機最大的槽點,塑料味才是。
小熊的塑料外殼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自己的魅力。有的人剛打開包裝就能聞到撲鼻的“熊味”。
有的人插上電后,開始懷疑人生。
還有的人,用了幾次后,在“巧克力做的”鍋體融化和塑料燒焦的味道中感到危機四伏,慶幸自己命大之余,來到橙色軟件追評怒罵。
更多的人,像我一樣,在用過一次小熊早餐機后,就徹底閑置。
賴床的毛病,和難用的小熊一樣,阻擋著我們用“美(裝)味(逼)自制早餐”打開新一天的步伐。
雖然每天晚上都幻想著明天一早是個新的開始,但是不等鬧鐘從六點半響到八點,永遠都不會起床。
果然,美好生活屬于勤勞的早起人,與我無關。
最終,我把早餐機掛上閑魚。
但在看到別人閑置的榨汁機和咖啡機后,又開始盤算要不要用充滿vc的果汁或現磨咖啡來打開新的一天。
為什么我們總會相信購買廚衛小家電=擁抱高品質生活?
因為小家電品牌把生活方式當成一門生意來做。
而我們,也習慣把消費當作改變生活方式的開端。
雖然年輕人們嘴上喊著“人間不值得”,但每個給自己貼“喪”標簽的人,背地里都在偷偷查詢好好生活的秘籍。
奈何這好好生活的打算,受困于出租屋狹小的空間,難以施展。據最新畢業生租房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合租單間面積僅為17.8平方米。
小家電的出現,化解了空間不夠帶來的局促,為蝸居青年們打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出租屋,提供了新靈感。
更何況,它還擁有莫蘭迪的配色、復古高顏值的設計,能輕松營造出的“高品質、煙火氣、儀式感”,還有什么比它更適合給“顏狗”軟裝生活呢?
高顏值的小家電 + DIY 的食物 = 獲贊無數的“社交貨幣”。
沒錯,我們年輕人就是這么膚淺,顏值即正義,即便買回來一次都不用,但周末的清晨曬在朋友圈,換幾十個贊,和曖昧對象一句“原來你這么會生活”,這筆錢花的就值了!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提出顏價比的概念,舉的就是小熊家電的例子:當大家愿意為場景、為心情、為品質買單的時候,‘性價比’消失了,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顏價比’,好看變得非常重要。”
況且,這一番“裝13”下來的成本,不過幾百塊。據統計,小熊電器40%的銷售額來自于60-130元價位段產品。“低成本獲得高品質生活”的錯覺,讓年輕人們在做出購買決策時,幾乎不需要思考。
當然,小熊覆蓋的只是在顏價比和性價比中徘徊的內卷嚴重青年,中產們愛的是摩飛和Bruno,而真正的小富婆都買SMEG。
當我們在網上吐槽小熊的塑料味時,你的凡爾賽朋友們閑魚上正掛著三折甩賣的SMEG烤面包機。
沒辦法,顏價比和性價比就是這么因人而異,不講道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咱們都是年輕人。
《2019新青年生活趨勢白皮書》顯示,90后、95后年輕人已經以50.09%的占比成為廚房小電器的主力消費群體。
年輕人那點兒小九九,小家電品牌比我們自己還清楚。
為了創造更多“小眾”、“獨特”的需求,為年輕人們提供更多“我們不一樣,我很會生活”的載體,小家電的功能越來越細分,創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而小熊無疑是國內小家電品牌的先行者。
從最初的酸奶機,到煮蛋器、電熱飯盒、早餐機,始終把矛頭對準“產品研發原理不難、毛利高、品類不大、市場不成熟,非剛需,但能給生活帶來改變的產品”。
小熊電器目前有120多個品類,每年上新100多個新品,相當于每周就有2個新品開發。雖然這些頻繁上新的產品,正如小熊電器CEO李一峰所言:“單論功能性,你的生活中可能并不一定需要它。”
但還是靠著足夠詳細的場景和品類,讓人聯想到做此類家務時的繁瑣過程,用“方便、速成、節省時間”的廣告語,反復戳中想要“好好生活”等年輕人的心,引發一次又一次的沖動消費。
招商證券研究發現:在對比各個品類已購買用戶使用頻率和有購買意愿用戶使用頻率預期后,50個品類中有18個品類的真實使用頻率,與預期使用頻率存在極大偏差。
李一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承認:“不管需求大小,只要存在,小熊都會試著去做,即使它們可能大部分時間被閑置在一邊。”
像不像你從快時尚商店里買來的衣服,吊牌還沒摘就被扔到衣柜積灰,浪費你金錢的同時也占用著你的寶貴空間?
沒錯,小熊電器就是家電界的zara,販賣的不單是電器產品更是生活方式,依仗的是快消品而非制造業的生意邏輯。
憑借對長尾市場、細分市場的需求挖掘,不斷創新出多元的產品的打法,找到了與“美蘇九”錯位競爭的賽道,成為小家電行業的最大“爆款”,上市一年后股價翻了四倍。
在和中等價位小家電品牌摩飛(新寶股份)、北鼎的斗爭中,小熊也靠“平價”打出了知名度。
然而平價的小熊,卻擁有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毛利率和凈利率,而其研發投入不足3%,遠低于北鼎、九陽和摩飛。
和咱們“該省省,該花花,花大錢,省小錢”的邏輯一樣,小熊家電從研發節約出來的資金,大概都用在營銷上了,營銷的投入比研發投入高四倍還多。
可惜前期水花不大,你可能不知道小熊曾在《醉玲瓏》中插廣告,拿下過《我是證人》的獨家明星資源,還拍過一個名為《生活復興,肆意年輕》的TVC,女主角是藍盈瑩,鼓勵女性突破標簽邊界,獲得自由。
真正出圈的舉動,是這個面向女性消費者的小家電品牌,在“男色經濟”時代,先后邀請張藝興、丁禹兮代言,結合社交媒體上的KOL推薦、直播帶貨和聯名設計,吃了一波又一波粉絲福利。
當然,重宣傳輕研發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小熊的酸奶機、智能電飯煲都因質量問題上過質監局黑榜,早餐機、電水壺、粉碎機等電器也被消費者頻繁曝光。
存在質量硬傷的小熊,無法滿足向往“高品質生活”消費者,往往在體驗一次后便被掛上閑魚,輾轉反賣。
在小家電市場,中國人始終缺少屬于自己的高端品牌。
而小熊也注定難以走高端化路線,因為它一旦放棄“廣撒網”的創新方式和平價的特色,朝著某個家電專業品類深耕,不僅短期內敵不過傳統家電品牌,還會迅速失去目前的賽道。
想靠購買高顏值小家電的年輕人們,把小家電“耗時、費事、大都閑置”的坑挨個摔一次后,也終將清醒——真正的好好生活,不是曬出來的。
用祖傳的平底鍋,也能煎出美味的雞蛋。消費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只能讓我們多擁有一樣家電。
我們和早餐之間的距離,根本不是一個小巧精致早餐機。
而是那個“總扯著被子,生氣地喊我們起床吃飯”,被我們叫做“媽媽”的女人。
參考文獻:
《如何復制小熊電器?》 億歐網
《小家電變身“快消品”,小熊們正在超越家電三巨頭》梁希理
《年輕人喜歡的小家電,還能走多遠?》元氣資本
《網紅小家電“疫”外走紅,是曇花一現還是踩中風口?》鄭藝陽
《小熊電器:抓住喜新厭舊的年輕人》 尹曉琳
《蒸發72億,1年暴漲5倍的小熊電器“熊”了?》財經銳眼
《一年間市值增長近4倍,小熊電器憑什么雄起?》魔鏡市場情報
《20萬元創業,15年后市值170億,小熊電器的增長邏輯是什么|領軍企業》趙東山
本文轉載自Vista氫商業(ID:AhGirlsDaily),已獲授權,版權歸Vista氫商業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