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粉絲經濟成為高度聚合的現金池,如何刺激粉絲消費已經成為平臺、品牌、公司和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共謀。

圖片來源:肖戰微博
粉絲經濟再度成為爭議話題。
4月18日,新華社發文點名批評了幾家知名音樂平臺,以打榜、闖關等方式誘導粉絲多次消費。
文章指出這種打投方式存在兩點問題,首先在于“氪金”行為屬于非理性消費,不少“粉絲”都是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涉及到誘導未成年人消費;其次是知識產權專家表示,音樂App利用“粉絲”的“打榜”心態而重復購買專輯所獲得的利益屬于不正當收益,消費者沒有獲得兌價物,即買一百張并不能比買一張獲得更多產品和服務。
就在幾天前,一位學生黨追星的經歷吸引了很多網友關注,家里存款僅有兩萬卻可以為追星花三四千,讓#飯圈集資量力而行#的話題快速登上微博熱搜。
這并不僅僅是幾家音樂平臺的問題,而是在整個泛娛樂行業進入“流量”時代之后比較普遍的一種營收模式,培養粉絲群體的消費習慣。這種模式在法律上沒有比較直接的問題,但確實正在造成很多比較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早在去年國家網信辦就發布“通知”,稱將嚴厲打擊誘導未成年人在社交平臺、音視頻平臺的熱搜榜、排行榜、推薦位等重點區域應援打榜、刷量控評、大額消費等行為。這一波,被輿論解讀為有關部門將出手,遏制“氪金打投”等飯圈現象。
當新華社也下場點名,官方似乎在進一步表達態度。收割粉絲“韭菜”的行為,會從此叫停嗎?
你也吃“韭菜”,我也吃“韭菜”
在月初哇唧唧哇四周年的內部會議上,CEO龍丹妮表示:“經紀人的身份將會逐漸向產品經理轉換,和商業化、運營等部門一起工作。”可以看到,目前國內的偶像生態,正在從傳統的以品牌和廣告商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模式,進入引領更多層面消費、成為關鍵意見消費者(KOC)的新階段。
粉絲們的“氪金”成為新營收模式下的關鍵部分。藝恩根據全網數據預估,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其中由粉絲情感化消費帶來的收入約500億。愛奇藝專業內容業務群總裁兼首席內容官王曉暉也曾表示,中國偶像市場總規模預計在2022年達到1400億元。
這個依然處于上升期的市場,正在吸引更多行業從中獲益。消費方向大致可以分為幾類,打榜、偶像作品消費、代言品牌支持、應援物和相關周邊產品購買等。
每項分類都包括相當復雜的內容。比如打榜,不僅包括社交平臺推出的榜單,還有偶像作品涉及的影視、音樂等行業專項熱度榜,這些常態化的榜單就可達上百個;還有比如參與綜藝節目的人氣榜,甚至一些選秀公司內部的排名榜,可能還有如人氣榜、新晉榜等細分。今年《創造營2021》根據網友統計,截至二公粉絲集資最高的劉宇達1190萬。
其次,偶像作品比如發布專輯或單曲,粉絲們會第一時間購買支持。這也是此次被點名的問題,平臺以福利鼓勵粉絲多次購買。蔡徐坤4月13日發布專輯后,以1小時56分刷新QQ音樂“白金史詩唱片”紀錄賣出200萬張,助推蔡徐坤登頂歌手實時榜第一。
又比如電影行業,2016年井柏然、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卷動了10億票房,讓“偶像電影”的說法甚囂塵上;2019年肖戰主演的《誅仙》首日票房高達1.44億元,總票房達4.05億,豆瓣評分僅有4.5分。
品牌方也試圖通過綁定偶像刺激粉絲購買力。據統計此前《山河令》上線一個月后,兩位主演張哲瀚和龔俊累計拿到12個品牌代言,龔俊兩天之內連宣三個品牌合作。此前還有消息透露,品牌方會專門找粉絲運營的團隊在社交平臺發帖煽動銷量battle等。
除了平臺、品牌和經紀公司,更多人正在這個產業外圍抓取溢出收益。比如目前令各劇組大為頭疼的站姐,通過拍攝到的畫面制作成PB(photobook,畫冊)盈利,普遍定價在150-200元,頭部明星的PB獲利可達數百萬。
當粉絲經濟成為高度聚合的現金池,如何刺激粉絲消費已經成為平臺、品牌、公司和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共謀,這口鮮韭菜不吃就便宜了外人。至于這口韭菜吃下去嘴里有味道?那或許是吃飽以后要考慮的問題。
是誰舉起了第一把收割韭菜的鐮刀?
國內追星文化早期曾有過非常有名的“楊麗娟追星”事件,當事人父母為幫女兒追星賣房賣腎,最終導致老父跳海自殺,在當時的社會輿論場掀起軒然大波,在國內帶動不理智追星問題的大討論。
十多年過去,粉絲們的追星行為日趨合理,互聯網時代也有了更加便捷的通道讓明星與粉絲聯動,但這種熱忱似乎有了更加復雜的動機和誘因。
首先就是外來追星文化的影響,具體點就是韓國偶像工業的模式。對目前國內的粉絲生態進行觀察,無論是打榜、大量購買作品、追現場等應援方式,還是媽粉、男/女友粉、姐姐粉、顏粉、CP粉等群體劃分,包括一些專有名詞都是韓娛的本土移植。
世紀初,這種模式隨著東方神起和少女時代等團體在國內的風行,逐漸搭建起來,進而在內娛起步之后順利完成本土移植。
這種應援進一步影響到內娛的行業生態。在流量經濟的語境下,粉絲們會認為自己的活性和消費能力是影響偶像資源的關鍵因素,因而不遺余力地幫助偶像爭取代言、頭部影視劇和合作廠牌等,如番位、代言品牌級別和規格等就會成為其與其他偶像對比的主要元素。此前《青簪行》官宣后主演粉絲“撕番位”的事件,一度影響了劇本身的正常運行。
各行業平臺基于收益考慮,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讓粉絲們的這些認知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兌現。
應該看到,粉絲消費在多年來還是進入了更加規范化、體系化的階段,此前朱一龍新劇《重啟之極海聽雷》播出后,音樂平臺上線了他跟張韶涵的《重啟》數字專輯,號召粉絲應援解鎖,卻遭遇粉絲們“響應國家號召,不引導氪金,不重復購買”的抵制。
前兩年粉頭卷款潛逃“喜提海景房”、為偶像應援擺“燒餅宴”的丑聞事件,近年來的數量確實在下降,飯圈集資和應援普遍強調各個環節的財務公開和監督機制,也希望由此降低飯圈“低齡化”、“不理智消費”的大眾印象。
但更多利益方的下場,讓追星成為一項越來越貴的奢侈消費。2016年就有報道稱單名粉絲月支出可達上千,而目前這種壓力還在增加,以此前花了家里種子錢那位學生黨為例,自述已經透支花唄舉債追星,還會因為集資不積極被質疑“不是真愛”。
當粉絲經濟產業鏈條的下游生態被以這種竭澤而漁的方式過度開發,不僅是整個鏈條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更加因為這一消費群體的數量和圈層的高度集中,帶來更多方面的社會影響。
“227”一年后,飯圈怎么辦?
去年2月27日,肖戰粉絲舉報AO3網站同人文章《下墜》,導致作品下架、平臺被封,包括同人圈在內的多方面網友聯合抵制肖戰及其粉絲,這一事件被稱為“227大團結”。
事情過去一年后,其影響一方面是飯圈和路人網友形成了整體對立的氛圍,并在隨后引起了多次事端;另一方面是對“偶像失格”的討論,包括肖戰本人發長文表示意識到“偶像失聲”的責任,“應該承擔責任”,似乎為目前的飯圈亂象提供了一種答案。
問題或許在于,寄望于偶像對粉絲的管理靠譜嗎?以社區搭建和Z世代消費文化為基本邏輯的飯圈生態,在整個大環境下已經形成自己的一套邏輯和行為體系。此前胡歌曾叫停粉絲為《南方車站的聚會》集資,獲得公眾輿論好評的同時卻有大批粉絲留言表示不解。
而“氪金”為這種行為提供了更堅實的現實因素——經濟層面的沉沒成本。在各方出于不同目的加持的舒適圈內,粉絲們的自我認同和集體無意識,還會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與其他粉絲群體的互“撕”、對明星經紀團隊和公司的指責、偶像失格后的辯解,就在于對“沉沒”的恐慌。
要解決問題,改變收割粉絲“韭菜”的現狀是關鍵一環。
最有效的途徑,還是要落腳在政策法規的約束上?;蛟S在下一步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各平臺、組織的行為等進行限制。尤其是還沒有經濟來源和完整消費觀的未成年人,可以參考網游和直播此前整改的相關條例,對集資行為加以約束,以及一些平臺的消費入口設置年齡準入門檻和消費金額限制。這些內容,可以配合家長和學校開展教育。
其次,從行業角度來說,客觀上此前“唯流量論”的商業模式已經表現出一定的頹勢,視頻平臺多部流量明星主演的劇集遇冷,偶像選秀節目的打投數額也不算穩定,可以認為是流量轉化和變現效率降低的表現,或許會帶動各方重估流量生意的性價比。一些明星及后援會也先后發聲拒絕粉絲的集資、打投,或將成為這種變化的推動力。
或許多年后回看,粉絲經濟會是泛娛樂行業在發展前中期比較典型的模式,是行業內外以營收為準則的爭議之舉。而身處當下,其所帶來的影響正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至少,努力別讓自己成為“韭菜”。
本文轉載自犀牛娛樂(ID:piaofangtoushijing),已獲授權,版權歸犀牛娛樂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