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話劇表演中,他們的加盟,同樣也是在女性觀眾消費偏好下自然產生的結果。

圖片來源:Unsplash
音樂節、室內展、話劇、音樂劇巡演……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國內演出市場可以說相當火爆。但火爆之下,也有耐人尋味的怪現象——劇場里怎么都是女孩子?
大麥網去年發布《2020年國慶檔演出觀察》,數據顯示小鎮“Z世代”人群成為演出消費主力,而在觀演用戶性別分布方面,女性大大壓倒男性。Livehouse、戲劇/相聲、音樂節三類演出類型方面,女性與男性觀眾比例逼近7:3,僅游展一項男性觀眾占比超過女性(男60%,女40%)。
無獨有偶,今年3月《解放日報》調查發現,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30萬劇場會員中,女性占比71%。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數據則顯示,2020年購票者中女性觀眾逾80%。
劇場、展覽等文化場所男女比例懸殊早就引起過野生社會學者們的注意,豆瓣上類似討論帖不少,卻總難避免滑向兩性的互相攻訐。為何劇場男女比例相差如此懸殊?是產業發展問題還是用戶心理的必然?
演出市場為何陰盛陽衰
兩性審美取向及思維模式不同,確實是造成男性觀眾缺席劇場類演出的原因之一。
在《Z世代消費取向》報道中有這樣一組數據:男性更愿意為了游戲或興趣買單,而女性則更在意顏值和形象的有效管理。00后男性的消費領域集中于游戲、運動、數碼及科技等“硬消費”領域,而女性則更注重美妝、服飾、形象等精神層次方面的提升。
話劇、音樂劇等演出形式,恰好屬于一種精神屬性高于科技屬性的文娛產品。加之不少男性觀眾更在意演出過程中的互動性及劇場在技術方面的提升,劇場就更難吸引男性了。
疫情肆虐之前,國內大小劇場都與海外演出團體合作頻繁,如北京天橋劇場就曾邀請到野村萬齋、瓦赫坦戈夫劇院等海外重量級個人及演出團體出演經典劇目。作為演出重鎮的上海與海外團體交流則更加密切。
海外團體來華,均采用演員本國母語+劇場側舞臺字幕提示的方式進行演出。但這又和雙語電影截然不同,如果想在演出中獲得更好的觀看體驗,需要事先對演出劇目文本有所了解。從國內高中文理分科及大學專業就讀男女比例來看,對這些經典劇目有所了解的男性,本就占少數。
國內大部分劇院常年演出的多為經典劇目,或來自于上世紀的經典,或改編自古典小說,男性觀眾對這類劇目的興趣也不大。而改編自經典游戲IP的內容就能吸引男性觀眾乖乖花錢走入劇場。《仙劍》舞臺劇、音樂劇男女比例就近乎持平,而只在大陸地區演出過一次的《軒轅劍音樂會》,到場男性觀眾數則壓倒女性。
社會上某些刻板印象,可能也在阻礙男性走進劇場。就有男網友表示,雖然對戲劇感興趣,但自己一個人去看總有點奇怪,兩個男人一起看更讓人浮想聯翩,索性還是在家云觀劇。
如果跳出兩性比例,將關注點轉移到年齡分布上,或許還能進一步解釋為何男性觀眾缺席劇場演出。
“好戲”創始人魏嘉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上海主力觀眾群是85-95后這一批女青年,以及在校大學生。這些觀眾或多或少包括以下特質:無職業壓力、受過良好高等教育、收入尚可、上下班時間固定、無婚育壓力——一句話,有閑有錢有審美。
其他調查報告也顯示,95后、00后成為演出消費主力,其中尤以年輕未婚女性的消費能力最為驚人。然而,一旦結婚生子后女性觀眾便會選擇將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
女性主導下的劇場
劇場在劇目選擇、新劇編排及演員邀約方面,也因女性觀眾的壓倒性比重而產生偏向性。
北京一家劇院的工作人員向硬糖君透露,該劇院男女觀眾比例約為1:3,這些男性觀眾還有不少是陪著女友或老婆來的。因此在劇目選擇上,劇院方首先考慮的就是能不能打動女性。經典劇目往往會得到女性觀眾的認可,感情細膩、張力十足的新劇也同樣能贏得女性的歡心。
女性觀眾占比較高還推動了明星與戲劇舞臺的聯姻,“明星版話劇”大行其道。僅2017年一年,便有文章主演的《每一件美妙的小事》、靳東與陳數的《海上夫人》、金世佳的《狂飆》、蔣雯麗的《明年此刻》等多部“明星版話劇”相繼上演。
這幾年,流量明星加盟戲劇舞臺更成為人民群眾打嘴仗的熱門議題,甚至有痛心疾首者稱流量明星出演話劇是在玷污藝術。而實際上,越來越多的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出現在戲劇舞臺,顯然是觀眾選擇的結果。
雖然演出市場火熱,看話劇、舞臺劇及音樂劇等戲劇的觀眾人數也在緩慢增長,但必須承認“看戲劇的人”仍屬小眾群體。大多數討論也局限于小圈層,加之戲劇演出形式等問題,對該藝術形式并不了解的觀眾很容易被提前勸退。
早在2010年,央華文化藝術總監王可然就提出過,要把明星的號召力作為一種手段,把“沉睡在劇場之外”的有文化消費能力和愿望的觀眾拉進劇場。流量明星的加盟,同樣是在女性觀眾消費偏好下自然產生的結果。
“我賣了好幾年都賣不出去的安利,換了個明星主演居然賣出去了。”資深話劇愛好者靜靜告訴硬糖君,據她觀察,身邊的鐵桿戲迷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她這樣,發自內心喜歡戲劇,享受在劇場里一坐好幾個小時的過程,另一類則是“因為看戲劇代表某種生活狀態及社會地位,所以我要看劇。”
后者對戲劇本身并不了解,走進劇場也多是受到小紅書、豆瓣上的文藝大V、都市麗人的影響。對于這些觀眾而言,一部劇的主演是誰,決定了她們會不會掏錢買票,買前排還是買后排。
明星的加盟確實為劇場帶來了流量,胡歌參演話劇《如夢之夢》時場場爆滿,黃牛們更是趁機狠賺了一筆。而張若昀出演的話劇《三姐妹·等待戈多》全國巡演之際,北京等熱門城市場次同樣一票難求。
正義網友對明星加盟口誅筆伐,但從實際結果來看,明星的加盟并不會給戲劇帶來“毀滅性打擊”。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于不少80后而言,人生中接觸的第一部話劇便是《暗戀桃花源》,促使他們走進劇場的不是這部劇的口碑,而是明星加盟。《暗戀桃花源》一演十幾年,不僅沒有因為明星而垮掉,反而成為一部長盛不衰的佳作。
爆發之日仍未到來
明星加盟使得越來越多女性觀眾主動走進劇場,其中也有人原本沖著明星陣容而來,但在轉場追星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戲劇的魅力,繼而成為忠實戲迷。
但靠明星吸引觀眾也僅限于名劇目及名劇場,一些本就要靠著周末加映電影貼補家用的中小型劇院,斷沒有請動明星的實力。所以在業內人士看來,戲劇的爆發之日仍未到來。雖然熱門劇目、知名劇院的售票情況較過去好了不少,但看戲劇的人仍屬小眾。
曾經觀眾寥寥的電影院全面崛起,一方面與年輕人消費習慣轉變有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院線行業跑馬圈地。根據“燈塔專業版”統計,截至2021年3月,全國影院個數達11426家。而根據相關黃頁、名錄等顯示,國內經營在冊的劇場數量約在1100-1200家左右,而且這一千多家劇院有不少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以硬糖君自己為例,2km范圍內有足足三家電影院,且均擁有imax大屏。而距離最近的劇院卻有10km之遠。從交通距離、時間便利上來看,多數觀眾還是會將電影院作為休閑的首選項。
與電影層出不窮的宣發手段相比,戲劇無論在人力還是物力方面都難有如此大手筆。戲劇想要進一步爆發,還是要借助“外部力量”。綜藝對小眾文化的助推作用,早已通過“哈人”“滾人”得到驗證,在戲劇方面也是如此。
原本音樂劇在國內屬于小眾中的小眾,觀眾中年輕人并不多,但因為音綜《聲入人心》而被大量年輕人關注。雖然節目已經完播兩年多,但錄制過該節目的熱門選手如阿云嘎、鄭云龍等,主演的音樂劇門票銷售情況仍舊火爆。
廣州一家劇院曾經對到場觀眾做過隨機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參與調研的1200名觀眾中,有將近一半是學生。這與綜藝受眾的年齡分布恰好重合。
這些以粉絲身份入坑、且多數擁有本科學歷的年輕觀眾,安利熱情比習慣于“獨美”的老戲迷更高,且樂于在不同社交平臺發帖拉更多同好入坑。綜藝節目提供了助推,粉絲在推力下形成圈子,在運轉中不斷擴大相互感染。
但《聲入人心》的成功案例不易復制,此后市面上也出現了如《戲劇新生活》等對準小眾藝術形式的節目。雖然豆瓣評分高達9.4,可惜話題度不高,影響力只局限于特定群體。
另外,《聲入人心》能夠爆紅,不僅因為音樂劇的魅力,更多因為選手群像和故事線令觀眾欲罷不能。但此后市面上的其他節目往往更希望系統性地向觀眾傳遞何謂戲劇,而忽略了“節目中的人”——這個最容易引發觀眾共鳴和情感勾連的因素,導致叫好不叫座的遺憾。
市面上何時才能出現戲劇版《樂夏》、戲劇版《有嘻哈》,戲劇的春天估計也就不遠了。
本文轉載自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已獲授權,版權歸娛樂硬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