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投影儀的時代,還沒到來?!?/p>

圖片來源:Unsplash
投影儀迎來屬于它的時代了嗎?
上周末,何奕與老公在新裝的激光電視上看完了《正義聯盟》的導演剪輯版。
“疫情之后就很少去影院看電影了。我們想在家里更爽地看片,可電視屏幕太小,首選就是投影了,于是在臥室裝了一臺100寸的激光電視。”何奕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
疫情不僅使世界范圍內的院線都遭到了巨大打擊,更改變了人們看電影的習慣——由于疫情反復,不少好萊塢發行方選擇在流媒體上線大片,從而推動了家庭觀影的熱潮。
但正如何奕所說,電視的尺寸限制了觀影體驗,于是不少消費者將目光轉向了投影儀,因為投影儀投出的畫面尺寸遠大于電視,由此又帶動了投影儀行業的火熱。
今年上半年,國內投影儀的銷量超過231.2萬臺,同比增長43.3%;而電視行業的零售額已經連跌四年,市場大幅萎縮。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彩電銷量為1994.5萬臺,同比下降15.6%。
電視日漸式微,投影儀成為年輕人的新寵,那么未來投影儀能否撼動電視的寶座呢?
投影儀的野心
17世紀一個名為阿塔納斯珂雪的耶穌會教士發明了“魔術幻燈”,利用光與影的原理將故事呈現在屏幕上,類似于我國古代的皮影戲,這就是投影儀的前身。
如今,當手機、電視越來越智能化時,很多人對投影儀的印象卻依然停留在曾經擺在教室或會議室里的笨重機器,體積大,顯示效果也很不理想。
投影儀技術最早應用于商業場景,后來隨著LED光源技術的成熟,投影儀的機身越來越小,應用的場景也越來越豐富,并逐步走向家庭。
彼時,不少人看好家用投影儀的潛力,認為它將在日后走進千家萬戶,甚至取代電視。如今看來,當時的人們過于樂觀了。
投影儀的普及并不順利。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能供投影儀輸出的內容非常有限,并且對于一般家庭來說,投影儀并非剛需——人們的主要娛樂活動大都依賴電視,電視作為娛樂終端在消費者的心中具有相當的分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各類移動終端的普及,人們獲取內容的途徑越來越豐富、多元,投影儀也終于等到了屬于它的春天。
另一方面,疫情催生了人們居家辦公、學習、娛樂等需求,也使得投影儀的銷量大幅增長——疫情成了投影儀行業發展的一個契機。
據統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商用投影儀出貨量同比下滑35.96%,而同期消費級投影儀則逆勢增長7.41%。
當前,市面上的投影儀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激光電視,以抗光屏幕搭配激光投影,屬于高端產品;另一類是智能投影儀(業內稱為微投),除了LED光源外,也有激光光源。
國內廠商中,激光電視的主要玩家是海信,而峰米科技、極米、堅果等品牌則是兩類產品均有布局。近來,媒體曝出騰訊親自下場造起了微投,此前百度、阿里也都對投影行業有所布局,這使得整個行業逐漸熱鬧了起來。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投影儀”相關企業共1.2萬家。
相比早期使用傳統燈泡光源的投影儀,如今的智能投影早已不是那個讓人嫌棄的雞肋產品了,無論是從硬件還是軟件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顯示效果的提升。從專業數據來看,智能投影儀的主流分辨率已達到1080P,亮度1500流明;激光電視的主流分辨率達到4K,亮度5600流明,比早期投影儀有了極大提升。從消費者直觀感受來看,相當于一位患有近視的人戴上了合適的眼鏡。
二是綜合品質的提升。目前智能投影儀的光源大多采用LED或激光,在使用壽命上基本與電視一致(3萬小時以上);在噪音方面也有所降低(28分貝左右),在一米以外基本聽不到聲音;另外,智能投影儀直接集成了音響系統,且大多是與知名音響品牌合作,省去了以前需要額外配置音響的麻煩。
三是軟件層面的提升。智能投影儀的操作系統基本都帶有自動對焦、屏幕校準、旋轉等功能,在系統流暢度上也有了極大改善,基本與智能電視處在同一水平。
眾多玩家涌入、技術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逐步升級、備受年輕人青睞、市場表現不俗,這些因素疊加,使得智能投影儀展現出了取代電視,成為新時代霸主的潛質。
取代電視,可還行?
然而,現實是骨感的,事實上,投影儀想取代電視并不容易。
據前瞻研究院的數據,2019 年我國智能電視的銷售量達5851萬臺,保有量達到2.7億臺,城鎮家庭滲透率已超過90%。
而投影儀在保有量與滲透率方面都與電視相差甚遠,據申萬宏源測算,2019年消費級投影儀的保有量超過700萬臺,以城鎮家庭戶數為基數測算的話,滲透率為2.57%。
新零售商業評論經過研究發現,投影儀至今無法取代電視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消費者對于電視和投影儀的認知,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1958年,天津無線電子廠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自此,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晶體管到集成電路;從一個弄堂幾十戶人家看一臺電視,到家家戶戶都擁有了一臺甚至多臺電視機,可以說電視行業的發展不僅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縮影,更是無數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載的是人們對于過去的記憶,也代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
相比電視的深入人心,投影儀無論是發展歷史還是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地位,都顯得遜色不少。1998年,我國投影儀行業進入探索期,主要用于商用辦公領域;2015年,隨著微型投影可以與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結合使用后,投影儀的發展才開始步入快車道。
早期,因為使用場景和技術本身的限制,使得投影儀無法推廣到C端消費市場;如今,投影儀的技術有了革命性突破,應用場景也順其自然地延展到了家用,但光源、分辨率、流明這些在業內看來值得交口稱贊的升級,在消費者看來并不直觀——與此告訴消費者一堆技術參數,還不如讓他們看一部用激光電視播放的大片。
然而,這樣的體驗店并不多見。這不僅影響了投影儀在消費者中的普及,也帶出了投影儀無法取代電視的第二個原因:消費體驗嚴重不足。
對于電子產品,體驗無疑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是蘋果發布新手機,庫克在發布會上講解的再詳細,消費者購買前也要跑到線下實體店去摸一摸真機,感受下新款處理器的性能。
然而對于想購買投影儀的消費者,就沒有那么簡單了。何奕表示,她所在的城市并沒有投影儀的線下門店,她只能特意跑到上海的體驗店嘗試之后,才在網上下單購買。
新零售商業評論進一步了解到,限制線下體驗店布局的正是投影儀本身對門店環境的高要求。
峰米科技是光峰科技與小米的合資公司,副總裁吳希亮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解釋了其中的緣由:
“小米的門店本身是為了展示手機而設計的,光線比較明亮。如果要讓消費者體驗峰米的投影儀,就需要在相對暗一些的環境中,否則會影響顯示效果,也就很難吸引消費者。”
對門店環境的特殊要求,使得投影儀在與電視的“對陣”中處于劣勢。
據介紹,當下,峰米科技已經在進行體驗店的建設,今年5月已經在重慶開設首家線下體驗店,后續將逐步擴展至一線及省會城市。
在門店方面,極米科技布局更快一些。據其財報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包含直營門店及加盟店在內的門店數量合計達136家。
眼前的難題
雖然,對于投影儀有朝一日能夠取代電視的觀點,外界呼聲很高,但業內人士對此仍有所保留。
吳希亮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電視與投影應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技術,它們各有所長,是一種互補關系。”
投影與電視各有所長。如果預算有限,又需要在明亮的環境下使用,主流的液晶電視顯然更符合需求;如果想在明亮的環境下觀看,又想達到大屏幕的震撼效果,那么搭配抗光屏幕的激光電視是首選,相較于同等屏幕大小的電視,激光電視不僅耗能小,而且對眼睛刺激小,在價格上也有一定優勢。
雖然不能替代電視,但憑借自身優勢,未來家用投影儀的市場規模將有機會成長到和電視一樣的量級。
據IDC預計,2024 年我國智能投影設備出貨量將達到845萬臺,2020~2024年復合增長率為19.3%。
智能投影儀雖然前景可期,但行業當前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因新冠疫情,半導體行業的供應受到較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許多行業都遭遇芯片短缺、原材料漲價等問題。今年上半年,電視行業迎來漲價潮,就是由于液晶面板、芯片等核心材料的短缺及價格攀升所致。
缺芯陰影同樣籠罩在投影儀行業,據了解,當前投影儀的一些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
除了缺芯,智能投影的行業標準也有待建立。行業標準的缺失,不僅使投影儀廠商無法按照統一的技術規范研發、制造產品,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最終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
不過,這些在吳希亮看來,都會得到解決。他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解釋稱:“只要行業發展得好,資本與資源就會不斷注入進來,這樣就能讓行業快速發展,行業的國產化率也會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很多問題終究會解決,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何奕老早就挑好了這個周末要和老公一起在激光電視上看的大片。清晰逼真的畫面、震撼的音響效果,再加上能夠躺平在臥室的舒適環境,都讓何奕覺得這筆投資太值了。
只是偶爾,她也會回想起小時候在弄堂里與小伙伴一起看《花仙子》的熱鬧情形……
本文轉載自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已獲授權,版權歸新零售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