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鏡,聽上去是一個小眾群體中的小眾設備,但它的市場前景卻不可小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全套運動裝備的年輕人,在灰色的薄薄鏡子前,對照鏡子里的教程揮灑汗水——這似乎是目下最火、最富有科技感的時尚運動場景。
鏡子廣告的推送主體“FITURE擬合未來”,是一家新興的家庭科技健身品牌。類似智能健身品牌如keep、咕咚FITMORE、lululemon、悅動圈、萬達康、億健等等,主打的智能健身產品都是健身鏡。
健身鏡,聽上去是一個小眾群體中的小眾設備,但它的市場前景卻不可小覷。
據艾瑞咨詢數據,2021年中國智能運動健身行業市場規模能達到約18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運動健身行業的市場規??梢赃_到820億元人民幣。其中光是健身鏡的市場規模就能達到約112億元人民幣。
數據表明,某頭部品牌健身鏡在雙11預售榜排名健身設備類目的前五。業內人士判斷,在2021年智能健身賽道大爆發的環境下,今年“雙11”也是健身鏡集中搶灘登陸的時間點,必將面臨“百鏡大戰”的局面。
然而在一些運動博主測評反饋中,這面鏡子并沒有宣傳中那樣神奇。尤其是對于資深健身人士,健身鏡的指導課程是非常籠統而薄弱的。
健身鏡真的是智能健身領域黑科技式的進步嗎?為什么說健身鏡把年輕人“忽悠瘸了”呢?
打動人心的鏡子
“站在健身鏡前,恨不得問一句‘誰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準備今年雙十一入手健身鏡的90后張夢說。
她第一次種草健身鏡,是因為不久前在北京國貿逛街誤打誤撞進了FITURE的門店。一進店她就被墻上一排排的鏡子吸引了過去,畢竟看到鏡子就想要照一照,是女孩子們刻在基因里的習慣。
而這家店的鏡子,壓根兒起名就叫“魔鏡”。她被安排在鏡子前試用了半小時。
連接APP后,根據在inbody上測出的身體數據,她開始了從拉伸一系列定制訓練。要是動作沒跟上,鏡子還會提醒哪里做錯了,這讓張夢得到一種“被關注”的運動喜悅。
從側面看,鏡子的厚度不及張夢手掌厚度的一半,甚至還達不到一個穿衣鏡的厚度,在家里貼墻放置也不會太占空間。銀灰色的鏡面,不僅可以照到鏡子外運動的自己,還能反映出鏡子里的老師。除此之外,鏡子還會顯示運動時長,消耗的卡路里,和本周的健身目標。
但它尊享款8000多的價格,也讓張夢望而卻步。尤其是屏幕越大,鏡子質感越好,畫面越清晰,售價也就越貴。
最終最后真正打動她的,是店家分期付款的宣傳:“每天一杯奶茶錢,把智能健康生活方式帶回家”。
FITURE店內,一款原價3799的健身鏡雙11預售促銷價格到了2799元,店家宣傳中可以達到“日供可以低至13元”,總共分為12期來購買。雖然機身材質差一點,但也可以順利“拔草”了。
備受健身人士追捧的健身鏡,是在今年年初火到國內的。最初健身鏡興起于美國,由紐約居家健身設備制造商Mirror的女創始人Brynn Jinnett Putnam發現這種需求。
Brynn出身于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因為懷孕,所以只能在家鍛煉。她發現自己只需要一面對照的鏡子,再加上一個視頻播放器,就可以在家里練起來了。于是她把這些功能集中之后,委托墨西哥的工廠制造出了第一款寬56厘米,高132厘米,厚3.5厘米的智能健身。
去年6月29日,Mirror被加拿大運動品牌Lululemon用5億美元收購,成了其內部的一家獨立運營公司。
國內健身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后疫情時代大家不方便出門健身,居家運動成了“剛需”;另一方面,國內大型互聯網健身平臺的興起,也看上了健身鏡的風口,希望在智能健身賽道上分一杯羹。
不少大廠比如百度、小米,甚至華為都已經在智能健身市場有所布局。比如百度旗下的“添添”智能健身鏡,主打的是家人一起健身的運動場景。
在這款健身鏡的造勢廣告里,“一家人邊玩游戲邊消耗卡路里”,聽起來有趣又溫馨。其中最關鍵的宣傳點是“8號0點可加購物車”,很顯然又是在為雙十一的購物節做準備。
這款健身鏡標準版售價4199元,旗艦版售價4699元。相比之下,FITURE家的3999和8000多的價格覆蓋的市場更高端。另一款名為TIFIT的智能健身鏡售價能達到9999元,而悅動圈健身鏡定價更賣到了4萬元的“天價”。
而且,一些品牌健身鏡中的課程并非隨鏡贈送,還要另外購買,價格為一年1000多元的。
讓人不禁想問,這么高的價格入手一面鏡子真的值嗎?
黑科技健身,一條產業鏈
智能健身鏡的高昂價格,要從“智能健身”的概念說起。
實際上從廣義上來講,脫離傳統運動模式以現代科技參與的運動方式,都可以劃歸到為“智能健身”的范疇。它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個性化”,另一個是“高效”。
比如說配置健身環的Switch,就是智能健身的基礎形態。而動輒幾千上萬的智能健身鏡,則是智能健身的市場更高級的形態。將來一旦出現元宇宙下全息投影模式的健身環境,將球類訓練、阻力訓練在特定場景下加入其中,或許可以想象為智能健身的高端形態。
購買一面健身鏡真正的消費點并不只在鏡子本身,它是一條不同于傳統健身行業的產業鏈,包括硬件、軟件、課程設置、后續服務。
智能運動健身產業鏈的上游是硬件和軟件供應商,包括健身鏡的鏡面、鏡架、屏幕、設計、工藝規格等等。不同價位的健身鏡,從硬件上就有極大差異,比如YUPP健身鏡的屏幕只有32寸,而萬達康和咕咚FITMORE的屏幕明顯更大。
雖然硬件是用戶體驗的基礎,但明顯軟件的匹配會從根本上區分不同品牌智能健身設備的競爭力。
軟件競爭力包括圖像視頻、語音識別等等。比如最初設計健身鏡的Mirror配置的一直都是2D攝像頭,而如今最高檔的健身鏡攝像頭都適用3D模式。據悉,高端健身鏡的3D攝像頭能把光點打在人體全身,由此捕捉到人體的骨骼節點和運動軌跡。
產業鏈的中游是智能算法開發和健康管理,課程設計、課程直播和遠程指導功能是智能健身賽道的共性優勢,在除健身鏡之外的其他智能健身設備上一樣適用。
比如被稱為“健身界的蘋果”、“智能健身領域的獨角獸”的Peloton公司,賣得最好的是一款自帶屏幕的智能動感單車。
這輛帶屏動感單車最“能打”的點不只是先進的軟硬件,而是引人入勝的配套課程更新——動感單車本身每輛售價1995美元,但每個月光是配套課程費用就要39美元。
配套課程越來越成為不同品牌健身鏡最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講,大多數健身鏡都會配備瑜伽、普拉提、HIIT等大眾課程。但為了實現教練課的獨特性,KEEP健身鏡擁有尊巴在中國的獨家在線版權,YUPP推出了直播小班的私教課,而FITURE則專門組建了一個叫做“FITURE FORCE”的專業教練團隊。
健身鏡產業鏈的下游是健身房、私教工作室等B端受眾,和居家健身的C端客戶。Keep、咕咚等線上健身軟件,已在長期的運營中積累了大量用戶資源,為向社群運營拓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Fiture的社群“沸活圈”,宣稱已有來自300多個城市的上萬“圈友”,在社群里參與運動分享打卡。
由社群聚集的有健身習慣的年輕人,成了智能健身賽道C端用戶的新來源。
新思路還是“幻想稅”?
“某名牌跑步機,專賣店購入,使用次數屈指可數,現轉讓”、“小型跑步機,只開過兩回,每回用半個小時,給錢就賣”......
隨便登陸某二手交易平臺搜索“跑步機”,就會發現無數家用跑步機的轉讓信息。照片里的家用跑步機上,不是堆滿了雜物和孩子的玩具,就是搭滿衣服成了晾衣架。
當年入手跑步機的人們,也是在激情購買后,在家里一步步閑置落灰的。網友把這種信心滿滿購置產品,設想中靠購買某物實現自己達不到的生活,但實際上并不能帶來任何改變的消費行為稱之為“幻想稅”。
那么智能健身鏡會成為新一代的“幻想稅”嗎?
“現在去健身館還比較麻煩,器材都是大家共用的,不那么衛生。”健身愛好者王超對健身鏡前景充滿期待。
他認為現在許多健身房教練的水平層次不齊,而健身鏡則可以在家隨時用,而且有姿勢監控和指導,都是專業姿勢指導,更讓人信服。“平時不用的時候也是一面鏡子,放在那里很方便。”
智能健身設備的確是技術和智能屬性強化之后的運動新思路,但現在主要是卡在高價和用戶難以適應的問題上。
健身博主“帥soserious”在測評Mirror健身鏡后,對于它的態度比較開放:“第一次使用它的時候,確實被這個概念吸引了。”拳擊、瑜伽、力量,甚至是舞蹈、太極課程,都能通過這面鏡子選擇學習。
“用著用著我就發現,好像把手機放在普通鏡子前,也能實現這一點,而且還免費。”他說,而其中高端功能例如實時交互和自選音樂等,要么需要訂閱Apple Music產生額外花銷,要么需要連接智能手表,如果單純作為一面鏡子,它又顯得太暗了。
“至于前置攝像頭,因為動作過于尷尬,一般我都會把它關掉。”不僅僅是他會選擇忽略掉具有最關鍵交互功能的攝像頭。許多人都曾質疑鏡子自帶的攝像頭,是否會涉及隱私安全風險:“難不成不用的時候還要蓋起來?”
許多人都記得趙本山小品《賣拐》中的一個橋段:本來行走正常的范偉,在趙本山的一陣忽悠下,硬是變成了一個瘸子,需要拄拐杖行走,末了他還把原來的自行車也送給了忽悠自己的趙本山。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