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建新瑞幸的路上,“洗白”瑞幸的名聲,成為關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曾因財務造假等風波陷入輿論漩渦的瑞幸咖啡,最近迎來了利好消息。
近日,瑞幸咖啡發布公告稱,開曼群島大法院已批準瑞幸咖啡的債務重組計劃。根據這一重組計劃,瑞幸將用3.2億美元現金和一些新債券解決其4.6億美元的可轉債重組問題,其中大鉦資本最新投資的2.4億美元及愉悅資本投資的1000萬美元將部分用于此項計劃。
根據瑞幸某高層的說法,這意味著,陸正耀時代的財務造假丑聞給瑞幸造成的債務、股東訴訟兩大難題已經基本解決。
與此同時,瑞幸在經營層面的表現亦有回暖趨勢。
12月9日,瑞幸咖啡發布了未經審計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瑞幸第三季度凈營收為23.502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11.43億元增長了105.6%。經營虧損也進一步縮小。三季度內,瑞幸咖啡經營虧損670萬元,去年同期營業虧損為4.625億元。
將時間線拉長一些,2021年上半年,瑞幸總收入31.8億元,同比增長106%;自營門店運營利潤為4.2億元,門店運營利潤率達到16.3%。
如若四季度還能繼續保持穩健增長,那么,這意味著瑞幸離扭虧為盈不遠了。
積極的財務數據影響著瑞幸粉單的股價走勢。瑞幸粉單股價從最初(2020年6月)不到1美元上漲至10.26美元/股(截止發稿),今年9月,一度上漲至52周內最高點17.79美元/股。
除此之外,讓外界感受最深的是,2021年,瑞幸在C端市場爆款頻出。根據瑞幸官方數據,旗下爆款SKU生椰拿鐵創下了單月銷量超1000萬杯的紀錄,進入秋季之后的新品絲絨拿鐵,也在上市9天內爆賣270萬杯。
盡管在經營層面上瑞幸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生欲,也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但財務造假丑聞和管理層“宮斗”對瑞幸的打擊可謂是重傷。
這種矛盾的氣氛充斥在每一個瑞幸員工周圍:一方面公司經營有了大踏步的回暖,提振了士氣;另一方面還是揭不掉“供職于財務造假公司”的烙印。
在重建新瑞幸的路上,如何“洗白”瑞幸的名聲,成為關鍵。
嚴防陸正耀回歸
一位接近瑞幸的人士向AI藍媒匯概括了瑞幸這兩年的生存狀態:2020年的瑞幸在填坑,2021年的瑞幸在重建。“填坑的日子過的太苦了,以至于我們都十分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口碑。”
這個“口碑”,既包含消費者對瑞幸咖啡的喜愛程度,也包含著瑞幸在市場上的“臉面”問題。
造假丑聞后,重建一個新瑞幸絕非一時之功。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把“造假”的管理團隊剔除在門外,和陸正耀說拜拜。
12月13日,瑞幸咖啡發布了特別股東大會的公告,向外界傳遞出重要信號:瑞幸98.5%公眾股東支持抵制前造假管理層回歸。
這也意味著,瑞幸董事會通過公司章程,從根本上斷絕陸正耀系回歸瑞幸的可能。
事實上,陸正耀離開瑞幸一年多后,并沒有放棄回歸瑞幸的謀算,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動作不斷。
早在今年9月初,市場曾傳出物美創始人張文中控制下的投資公司正在與中金、巴克萊和摩根士丹利等陸正耀所質押股份的債權方接洽,計劃以“債轉股”形式入股瑞幸。隨后物美方面表示,該消息不實。
另外名為“中國光實國際”的港企曾致函債權方要求終止清盤瑞幸,并提出全面收購瑞幸股權的訴求。市場人士猜測,瑞幸前管理層可能試圖借助其他公司入股,實現間接持股瑞幸。
當時,為了嚴防陸正耀的回歸,瑞幸在10月15日宣布實施“股權權益計劃”(俗稱毒丸計劃)。在公告中,瑞幸直言該計劃就是為了應對“針對瑞幸的惡意收購行為”,根據公告,一旦計劃被觸發,將會顯著稀釋收購方所有權。
目前,瑞幸的新管理團隊主要以董事長兼CEO郭謹一為新董事會成員共 8 名,包括 5 位獨立董事和 3 名管理層成員,獨立董事占絕對多數。
熟悉瑞幸融資歷程的業內人士透露,當下以瑞幸董事長兼CEO郭謹一為代表的新管理層擁有的股權較少,而在今年4月,大鉦資本在完成對價2.4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認購后,以17.2%的持股、45.2%的投票權成為瑞幸的最大股東和實控方。
也就是說,現在的瑞幸,既不姓陸,也不姓郭,而陸正耀的老朋友黎輝和他的大鉦資本才是話事人。
值得一提的是,陸正耀年內3次被列為被執行人,總執行金額超過35億。陸正耀也試圖再創業,開發了新項目“趣小面”,但是由于投資人忌憚有“前科”的創業者,新項目的融資進程并不順利。
這個過程很微妙,如果之前還有一些人信奉“陸正耀有可能東山再起”,但現在,沒有投資機構肯為他拿出真金白銀,曾經和陸正耀構成“鐵三角”的劉二海和黎輝也不再為他站臺。
很遺憾,陸正耀運氣遠不如賈躍亭。
但瑞幸很爭氣,通過兩年的時間實現了換血復活。換血之后,也決計不會再次接受曾經的“壞血”。
重新立“人設”
瑞幸和陸正耀的切割,不僅是對外界表明不與財務造假一方同流,更是明確了在商業模式上的煥新。
在陸正耀時代的舊瑞幸,以燒錢換規模完成了跑馬圈地,但是那套瘋狂開店+高額補貼的模式,在新瑞幸時代卻難以為繼。這很好理解,財務造假丑聞后,如果繼續堅持曾經粗放的商業模式,勢必會讓彼時千瘡百孔的瑞幸崩盤。
而新瑞幸時代下,精細化運營的優勢正在逐步釋放。
關閉運營狀況不良的門店,而對于新開業的門店,選址上要求會嚴格一些,要求門店自負盈虧。
與此同時,瑞幸加大開放加盟,2019年是還只有282家,而到了今年7月,已經增長至1293家。這一方面能夠降低擴張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夠從中獲得售賣原材料獲得的利潤。體現在財報上,2021年上半年,聯營門店的收入為4.412億元(合683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357.8%。
今年以來,瑞幸給外界感受最大的是,產品和營銷花樣也越來越年輕化。這得益于瑞幸重新調整員工薪酬、重新設計晉升通道、把資源向年輕人大幅傾斜。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今年生椰拿鐵全線售磬,瑞幸借機玩起了知乎梗——“謝邀,產品總監人在海南,剛下飛機,正在上樹。”并配了一張產品總監上樹摘椰子的圖片。
伴隨著生椰、絲絨拿鐵等“奶咖”類產品的爆火,瑞幸也正在小幅度調高咖啡產品的價格,以及調整補貼力度。很多瑞幸粉絲都有一個切實的體會,2021年,瑞幸已經沒有1.8折、3.8折,而是5.5折、6.8折的優惠較多。
運營策略也在悄悄改變,從過去快速獲取用戶的擴張性打法,轉向挖掘存量用戶的深度價值。比如瑞幸開始注重社群運營,將潛在用戶發展為粘性極高的私域用戶。據第三方市場機構監測,今年年中,瑞幸咖啡活躍用戶超過6000萬。其中,私域用戶已達180多萬,且每個月的入群人數還在以60多萬的速度在新增。
根據瑞幸披露的未經審計的財報,新模式也有了一些成效:盈利能力得到改善。更務虛一些,瑞幸亦表現出了改頭換面,重新樹立“新人設”的決心。
只不過,今時已經并非往日。瑞幸在安內之后,對外將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2021年,咖啡賽道重燃戰火,咖啡新勢力、新式茶飲品牌、投資機構紛紛入局。瑞幸不再是那個本土咖啡品牌唯一的寵兒。
資本可以造出一個瑞幸,就可以造出另一個瑞幸。
據了解,新咖啡品牌Manner已經將門店布局到了瑞幸的旁邊,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飲也正在對瑞幸展開圍攻之勢。
可以預見的是,下一波咖啡爭奪戰已經來臨。這次,瑞幸的對標不是“星巴克”,而是同樣受資本追捧的本土品牌。
江湖已經重構,即便瑞幸已經在消費者和投資人心中被“洗白”,也還是不能松氣。
本文轉載自AI藍媒匯(ID:lanmeih001),已獲授權,版權歸AI藍媒匯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