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M 中古家具” 所代表的中古風是否會在中國成為家具審美的行業大勢還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來源: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
作者:Alexandrite Tse
圓潤的邊角,平滑的曲線,由 “法國家具設計之父” Jean Prouvé 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設計的 Ours Polaire 沙發堪稱一代設計杰作。在 2021 年 12 月 8 日的蘇富比拍賣會上,該系列一款黃色長沙發更是以 74.6 萬美元(約合于 473 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而潮流愛好者或許對 Ours Polaire 沙發早已不陌生:此前曾讓 Kanye West 宣稱不惜賣掉邁巴赫也要收入囊中的那款沙發,就是該系列的白色同款。
涂鴉藝術家 Kaws 也收藏有 Niels Otto Møller 設計的 80 型餐椅,以及被《時代》雜志譽為 “世紀之椅” 的 DCW 等,堪稱 “中古椅子控”;藤原浩、卡戴珊、Nigo、權志龍等一代潮流明星家中,也不乏 MCM 中古家具的影子。
MCM(Mid-Century Modern)中古家具以其充滿時光沉淀的雅致古樸調性,正在快速成為當代潮人們所追逐的熱門生活方式。
一把來自印度的椅子,讓 MCM 中古家具出圈
MCM 中古家具在全球的走紅要從一把從印度來的椅子說起。去年,卡戴珊在曬出的家居照中,多次有一款名為 ”昌迪加爾“ 的辦公椅出鏡,直接輔助推動了其成為 2021 年里最火的網紅爆款家具,只要在電商平臺搜索家具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談及昌迪加爾辦公椅得先從昌迪加爾家具說起。上世紀 50 年代的印度政府,為了打造規劃城市昌迪加爾的現代化活力,于是請來了法國 “功能主義之父” Le Corbusier 負責城市的設計規劃,Le Corbuiser 則又邀請了其表弟 Pierre Jeanneret 處理具體的配套建設細節,比如窖井蓋、腳踏船、燈桿以及家具,昌迪加爾辦公椅也誕生于此時。
據說在當時,印度的椅子少得可憐,大多數人只能盤坐在地上,條件好的則多鋪一層毯子,而因為昌迪加爾一開始就是以 “印度烏托邦” 的概念進行建設,所以 Pierre Jeanneret 為了讓更多人有椅子坐,挑選了印度當地能有效防腐的柚木和透氣的藤條,佐以提高舒適性的皮革,設計出了流傳后世的經典昌迪加爾辦公椅,昌迪加爾辦公椅也被稱為 “PJ 椅”。
但昌迪加爾辦公椅的流行并非一帆風順。到了 80 年代,昌迪加爾辦公椅逐漸被當地市政人員認為過時,并丟棄荒野,成為流浪漢們收集變賣的廢品,甚至淪為燒火用的劈柴。此時的回收價格僅需幾盧比,相當于幾角錢人民幣。
直到 90 年代,巴黎的古董家具商人 Éric Touchaleaume 慧眼識珠,撿漏帶回,然后花了約 7 年時間進行修復整理,再去歐洲聯合拍賣行進行宣傳辦展。據說當時在某次蘇富比拍賣會上,昌迪加爾辦公椅甚至拍出了 30 - 50 萬人民幣的 “天價”,直到此時印度人才意識到這些 “神奇椅子” 的真正價值。
面對錯過的商機,印度媒體惱怒地稱呼法國人的行為為 “掠奪”。于是 2008 年,當地政府頒布了保護性法案來禁止倒賣昌迪加爾辦公椅,但針對昌迪加爾辦公椅的盜竊案卻屢禁不止,還經常上新聞。
等到近年來時尚潮人們如卡戴珊的入場,直接讓昌迪加爾辦公椅變得不再 “Old School”,吸引了年青一代的支持與喜歡。事實上,走俏的遠遠不只是昌迪加爾辦公椅,更是以其為代表的一系列 MCM 家具。
MCM 家具是當下中古家具市場的排頭兵
MCM,也就是 Mid Century Modern,指代二十世紀中葉的現代主義家具,最早由作家 Cara Greenberg 于 1984 年在其出版的著作《Mid-Century Modern: Furniture of The 1950s》中提出。如果要用時間周期來定義 MCM 風格,業內主流觀點認為它是指 1947 到 195 7年設計出的家具。
在那個剛結束二戰的年代,戰爭幸存者們需要規劃新房子,于是掀起了一輪房地產熱,家具的需求量也增多。但受囿于材料有限,于是戰后冗余的木板、金屬管以及在戰爭時期研發出的廉價材料如膠合板等,被廣泛運用于家具制造中。這時的太空競賽也帶動了新興科技和材料熱,玻璃纖維、樹脂等材料在家具中的運用也逐漸增多,不同材質的混搭也是從此時開始。
二戰后大量歐洲設計師們脫離了傳統古典的設計理念,追求 “Design is for living” 的新口號,MCM 風格應運而生 —— 通過新材料混搭與簡約設計彰顯實用主義精神,低成本且耐用,有效兼顧了功能性和經濟性的戰后特色,也成為了 MCM 家具的精髓。
MCM 家具能風靡半個多世紀的秘密,顯然繞不開它的簡潔明了,以及那種井然有序的秩序感。盡管在當下說到極簡設計,很多人容易把 MCM 風格和 “北歐風” 做類比,但與大面積采用素色的北歐風相較,MCM 的配色更大膽,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不少斑斕色系層出不窮,流露出生機勃勃的意味。
同時,由于 1942 年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出現,人類正式步入了原子時代,所以 MCM 家具也不乏黑科技感設計細節的裝飾,比如各種充滿未來感的曲線與星星等幾何形狀的使用,這些也是典型的 “原子時代的線條”。
將功能主義與美學愉悅感有機結合,哪怕是單獨一件 MCM 家具仿佛也能瞬間讓空間充滿濃郁的藝術氣息,帶來審美愉悅的體驗感,這也是 MCM 原版家具一直在藏家之間進行高價交易,并且更多 MCM 標志性產品迄今也被廣泛參考借鑒重新生產的原因了。
盡管 MCM 風格家具在上世紀 70 年代后隨著設計大師們的老齡化,以及嬉皮文化的流行,市場口味變化等原因而日漸式微。但隨著 80 年代 MCM 家具的概念真正被歸納與定義,以及 90 年代昌迪加爾系列家具的走紅,千禧年前后全球各地拍賣行里 MCM 家具的交易已非常繁榮。在此過程中,過去曾經滯銷的中古家具開始在世界各地流通,且成為了一門大生意。
等到了近年中古熱的大趨勢下,以 MCM 為代表的中古家具兼具了歷史沉淀的時代美感,并具備極簡風格家具中更加垂類小眾的特性,最終獲得時尚潮人們的密切關注。
MCM 中古家具在中國發展,有優勢也有瓶頸
時尚愛好者 Susie Xie 認為,MCM 中古家具對時尚潮人們的真正吸引力,在于其能有效彰顯歷史文化氛圍感的獨特格調:“當代年輕人的審美相比長輩們規范化制式化的統一特征,會更在意個性表達,所以中古家具所帶有的 ‘孤品 ’屬性,使其不容易撞款,這種小眾性帶來的體驗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種優越感。”
在 Hosum Lab 的資深時尚公關 Ethereal Wu 看來,中古家具有著環保的優勢,在關注可持續已成主旋律的時尚圈,這種對舊物循環使用的永續理念值得提倡,尤其是不少當代設計大師的杰作售價不菲。
但針對國內消費者對 MCM 中古家具的接受度,從事建筑與家居設計的 Dalia Zhao 也表示了疑慮:“相比較于二手箱包、服裝,家具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里更有影響風水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它的上任主人是誰,曾在哪、于何時發生過什么故事,對有些篤信風水或觀念傳統的人而言就會顯得有點 ‘不夠吉利’。”
旅居德國的 Louis Zhang 從事西洋古董海淘工作,他則認為 MCM 中古家具在中國本土市場可能會面臨來自明清紅木家具的圍剿。因為對于某一類審美更為傳統的中國家具消費者看來,黃花梨、紫檀、大紅酸枝等名貴紅木才是他們選擇家具的重要依據,他們會更在意材質,可能無法為設計理念付款。不止如此,“MCM 中古家具” 也正面臨 “MCM 風格復刻家具” 的挑戰,全新復刻正版也會帶走其部分受眾。
中古家具發燒友、時尚博主 Sophie Wang 表示,中國中古家具發展也受限于缺乏標準化評判體系的建立,如何查驗貨品真偽、判斷貨品成色、評估貨品價值,在業內仍舊缺乏一個帶有公信力的權威機構。
旅歐的中古家具買手 “吃橙的恬仔” 也直言,目前國內仍舊缺乏中古家具的流通渠道,以線下為主但流通效率不高,而閑魚等二手電商顯然無法滿足中古家具愛好者的需求,不僅商品選擇少,商品陳列與描述也缺乏規范與專業性。
無論是缺乏標準化產品評判體系,還是缺乏流通渠道,其原因顯然都是 —— MCM 中古家具對于中國人來說依舊是舶來品,必須要去海外采購。而疫情誠然在放大了家具需求的同時,也讓中古家具買手們無法像以往那樣飛往當地查貨,直接影響了貨檢與議價程序,加上愈顯漫長的國際物流與清關流程,都是中國的中古家具商正在面臨的問題。在中國,中古家具的交貨環節也一樣是難題,不少買家需要同城自提,這就給了中古家具的供應鏈流轉以更高要求。
荷蘭 &dewolff 中古家具店店主 Tim Erpenbeek de Wolff 及他身邊不少歐洲從業者已經察覺了來自中國越來越龐大的中古家具需求,中國的中古家具經銷商也與日俱增,他倡議中國的中古家具經銷商引入或借助歐洲已有的成熟的中古家具交易平臺進行合作,或許是增加行業透明度與有序性的有效手段。
正深耕中國中古家具市場領域的 Hodays 主理人李小片對中國中古家具市場的發展前景持積極態度:“中古家具絕不僅可以在生活場景中應用,反而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商業空間,如高檔咖啡廳、餐廳、酒吧,或理發沙龍、美容會所、酒店,及講究調性的精品店等商業空間,出現了大量中古家具需求。因為 ‘中古’ 一詞在當下的流行語境內似乎就意味著腔調,甚至造成了實體商家們競爭,爭相張貼中古標簽來制造話題度,從而吸引人流打卡。” 而針對此類商戶,Hodays 也在最近應勢推出了針對商業空間展開的中古家具租賃業務,以年租的形式、較低的價格來幫助商業空間進行裝飾和陳列。
“MCM 中古家具” 所代表的中古風是否會在中國成為家具審美的行業大勢還有待觀察,但是這個逐漸火熱的家具新垂類與 “環保”、“節約” 等主旋律嫁接,與 “小眾”、“流行” 等熱詞關聯,還具備 “投資潛力”,它早已在不知不覺間積累了一群忠實受眾,在時尚潮人的爭相追逐下,非常有望成為下一個爆火的消費新趨勢。
本文轉載自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已獲授權,版權歸Vogue Business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