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成了點亮科技冬奧概念的第一盞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冬奧會上,滿滿的黑科技,成了一大亮點。
不僅有防疫機器人、遞送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炒菜機器人等線下提供服務的實體AI機器人,還有虛擬數字人。
2月4日,央視新聞聯合百度智能云打造的總臺首個AI手語主播,正式開啟了冬奧會播報之旅。這位虛擬人主播,身穿白色西服裙裝,一頭烏黑亮麗的短發,讓不少網友感嘆,“滿屏親切感,真人播報效果拉滿。”
除了AI手語主播,冬奧會期間,氣象服務 AI 虛擬人“馮小殊”也在《中國天氣》為各場館參賽選手和觀眾實時播報冬奧觀賽氣象指數。
此前,在1月的奧林匹克文化節開幕式現場,一襲藍白色旗袍的虛擬人“洛天依”登上舞臺,一曲極具中國風的《Time to Shine》引發網友狂歡。
虛擬人,成了點亮科技冬奧概念的第一盞燈。
冬奧會期間,除了洛天依和手語主播虛擬人外,其他虛擬人也忙著“加班”。這些虛擬人其實早早就悄悄潛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開始在各行各業露面。“它們”可能是會計,可能是代言人,可能是時尚博主,或是帶貨網紅,又或是愛豆偶像,甚至于在醫療手術中也會出現他們的身影。
“未來打敗自己的,或許不是真正的人。”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感慨。
由此給業界和普通用戶帶來的問題是,虛擬人究竟能夠學會人類的多少技能?當互聯網巨頭們借元宇宙的勢頭紛紛布局虛擬人時,還有多少難題亟待攻克?當下的虛擬人市場,是一門好生意嗎?
從偶像歌星到最佳新人員工
早在北京冬奧會之前,虛擬人就已經出現且歷經過追捧與沉寂。
2007年在日本誕生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就是最早被觀眾所熟知的虛擬人。一首《甩蔥歌》,幾乎成了90后學生時代手機鈴聲的必備曲目。自此,演唱會、廣告代言、IP游戲,初音未來一個不落。據外媒報道,初音未來的年收入,可能已經超過了100億日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
初音未來的成功,也讓國內公司看到了虛擬偶像的龐大市場。2012年,中國虛擬女歌手洛天依的形象設計被首次公布出來。2016年,洛天依登上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
這一時期的虛擬偶像賽道,絕大多數企業仍舊處于尚未盈利的階段。此外,市場也難以實現差異化,繼而導致行業資源和熱情進一步向頭部產品傾斜,虛擬偶像賽道上的投資和創業熱度也隨之消退。
2021年前后,隨著元宇宙的火熱將虛擬現實等概念推向高潮,作為元宇宙中必備元素之一的虛擬人也再次備受關注。
百度智能云AI人機交互實驗室負責人李士巖將虛擬數字人的發展階段分成了三個階段。目前,虛擬人經歷了以“紙片人”為代表的1.0階段,以Vtuber主播為代表的2.0時代,已進化至3.0階段,具備模型高精、人工智能驅動特點的數字人3.0成為行業主流。
隨著AI、5G、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現階段的虛擬數字人已經進化到3.0的初期階段。此時的虛擬人,相比于此前專注于泛娛樂偶像領域而言,有了更多的場景探索和技術運用。
和此前初音未來般虛擬偶像不同的是,在新興技術的加持下,現階段的虛擬人也可以通過自我學習和算法能力實現與人語音、手勢的交互。
2021年12月,萬科宣布,公司的最佳新人獎得主是一位虛擬人“崔曉盼”。這名員工于2021年2月起開始為萬科效力,在系統算法的加持下,崔曉盼很快學會了人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方法,以遠高于人類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種應收、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中大顯身手。她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核銷率達到91.44%。
市場機構量子位給出的《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中,對虛擬數字人作出了這樣的定義:目前市面上所稱的虛擬形象、虛擬人、數字人等,均是指由計算機圖形學、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手段打造出來的具有人類外貌特征、表演能力、交互能力等的非物理世界產物。
現今的虛擬人,不僅在外觀上越來越像人,有人的形態和動作,還擁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有情感,會思考。
迎風而上的大廠、創業者和投資人
在元宇宙概念的加持下,虛擬人又一次迎來了爆發窗口期,虛擬人的布道者紛至沓來,大廠、創業者、投資人無一例外,甚至引發了二級市場概念股的狂歡。
2022年的第一周,字節跳動就出手投資了虛擬女生“李未可”。“李未可”背后,是一家成立不久的杭州李未可科技,其掌舵人茹憶是原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終端負責人。
“她是國內第一個真正有情感連接的AI虛擬數字人,不僅有美麗的顏值,更有有趣的靈魂。”“李未可”的主創團隊在接受采訪時談道。
實際上,在投資“李未可”之前,字節跳動在虛擬人賽道上已經動作頻頻。在2021年春節,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打造的虛擬人物“卡諾橙”亮相北京臺春晚。同時,有消息稱,火山引擎的“數字人與虛擬形象”已對外提供產品和服務,可定制各類虛擬人物形象,打造出虛擬主播、虛擬偶像代言人、虛擬教師等創新互動場景。
此外,字節跳動還曾入股了虛擬偶像團體A-SOUL的相關公司,包括其背后的技術服務公司以及提供演員以及內容運營的樂華娛樂。
2021年10月31日,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在抖音亮相,發布首條視頻后不久,獲贊量就飆升至百萬級別。截至目前,柳夜熙共發布六條短視頻,其中四條均已過百萬點贊量,共獲贊量超過2000多萬,粉絲數量超800萬。
虛擬人從技術端到運營端,甚至到虛擬人內容端,字節跳動幾乎已經全面覆蓋。加之此前字節跳動收購了VR公司Pico等動作來看,字節跳動對于打造虛擬世界的野心可見一斑。
除了字節跳動外,百度、騰訊、B站等國內互聯網大廠也紛紛在虛擬人賽道上布局。
2021年11月24日,央視新聞聯合百度智能云打造的總臺首個AI手語主播正式亮相。AI手語主播有著“24小時無休”的稱號,會在冬奧會中為聽力障礙群體進行播報。據了解,冬奧會結束后,這位虛擬手語主播將全年無休,為聽力障礙群體做好報道。
AI手語主播的背后,是百度智能云的“數字明星運營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百度方面介紹稱,“數字明星運營平臺”集數字人生成、內容生產為一體的平臺級產品,為廣電、互娛、品牌等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虛擬主持人、虛擬偶像、品牌代言人的創建與運營服務,可以降低數字虛擬人的應用門檻。
騰訊早在2018年就對外公布過一個名為“Siren”的研究項目。“Siren” 是由騰訊、Epic Games、Cubic Motion和3Lateral企業合作打造的一個虛擬人物。2021年11月,騰訊智能服務開放平臺云小微推出了基于新一代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的全新數智人產品矩陣,擁有文旅導覽、金融客服、多語種主播、手語主播等不同職業身份和技能,可提供定制化角色服務。目前,騰訊云小微數智人主要應用在企業服務場景和生活服務場景上。
除了大廠和科技公司的布局外,虛擬人賽道上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也絡繹不絕。據天眼查顯示,截至2021年11月,虛擬數字人相關投資有13筆,集中在虛擬數字人、虛擬偶像以及泛娛樂領域相關技術等公司;2020年全年相關投資共10筆,2019年全年相關投資共6筆。
多家相關創業公司甚至在2021年年內連續完成了多輪融資,其背后的投資機構不乏GGV紀源資本、峰瑞資本、藍馳創投、創世伙伴CCV、順為資本、SIG海納亞洲等知名機構。
在2021年出手投資了多家虛擬人相關項目的創世伙伴CCV合伙人聶冬辰曾在接受采訪時談道,CCV關注虛擬人領域已近五六年,但直到現今,的的確確看到了虛擬人在B端市場和C端市場的應用變化愈發多了之后,才果斷出手。
梳理來看,和創業公司從虛擬人運營或是技術研發端等相面切入不同的是,互聯網大廠對虛擬人的布局更偏向于平臺型入手,在人設管理平臺上根據不同的場景搭配設置不同的人設,以便實現快速交付能力。
“卡脖子”現狀仍待突破
盡管目前虛擬人愈發常見,但距離虛擬人普遍應用,還有不小的距離。
“數字人目前盡管已經有不少技術突破,但現階段的虛擬人依舊處于3.0發展的初期階段,距離實現虛擬人可以生動、無障礙式的交流、學習和應用依舊很遠,目前實現這個目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搭平臺、建生態。”百度智能云AI人機交互實驗室負責人李士巖對此談道。
首要的便是大規模產業落地的問題。在李士巖看來,當下國內數字人要大規模產業落地還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數字人產業鏈各個節點相對割裂,不能高效協同,導致數字人在制作和調優上存在較高壁壘,目前行業中大多數公司只是數字人制作與運營全流程上的一環或其中幾環。其次,服務場景與演藝場景沒有有效打通,表現為演藝型數字人不具備客戶所需的業務能力,而服務型數字人缺乏人設,難以與用戶進行情感交流。第三是滿足高機動性、高頻需求的成本依舊很高,這一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數字人的生產效率問題。
前述《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顯示,到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當前虛擬人產業處于前期培育階段。
從企業端來看,目前創業公司在切入虛擬人賽道上主要有兩個大的方向,一是技術提供商,一是內容、IP運營商,包括MCN、娛樂經紀公司、營銷公司等。
技術提供商除了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網易、科大訊飛等互聯網大廠外,還有部分創業公司曾主攻游戲動漫、VR/XR技術的創業公司,利用其背后的動作捕捉、AI等技術儲備切入虛擬人賽道,如技術提供商中科智能、云舶科技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目前切入虛擬數字人賽道的企業不勝其數,但在技術層面,虛擬數字人產業格局中,提供建模、渲染、動態捕捉等服務于數字人制作的基礎設施服務商已形成穩固格局,大多由海外巨頭把持。
而國內企業更多在工具、應用層嶄露頭角。其中,數量最多的是資產制作和策劃運營類的公司,比如推出超寫實數字人的AYAYI燃麥科技,推出虛擬人物柳夜熙的創壹視頻,但這類公司面臨的挑戰是門檻較低、可替代性高。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還有很多‘卡脖子’技術有待突破。”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談道。
虛擬數字人運營商也多數有著內容運營基因,虛擬女團A-SOUL背后的樂華娛樂就是典型代表。據了解,樂華娛樂利用其在藝人運作方面的經驗以及豐富的唱跳俱佳的中之人資源,在打造A-SOUL后在運營等方面如魚得水。
從虛擬數字人的應用層面,可以將虛擬數字人的應用分為服務型虛擬人和身份型虛擬人。簡單來說,服務型虛擬人更強調虛擬人的功能性,如央視新聞的AI手語虛擬主播、虛擬陪伴助手等。而身份型虛擬人則更強調其本身,如虛擬偶像,元宇宙的第二分身等。
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從目前發展來看,虛擬偶像在數十年的發展中,商業化路徑更為更熟,包括演唱會、IP衍生品、直播帶貨、廣告代言等。
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市場規模可達到34.6億元,預計2021年會翻一倍左右,達到62.2億元。而單單在2020年,虛擬偶像就帶動了周邊市場規模達到了645.6億元,預計2021年還會更多,將達到1074.9億元。
此外,在運用虛擬數字人時,避無可避的還有虛擬人引發的倫理問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設計與機器視覺研究室執行主任宋展在接受采訪時談道,此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換臉”風險一度引起人們的警惕,而虛擬人對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
因此,要警惕虛擬人在學習過程中將偏見與惡意“反哺”給人類。
本文轉載自鳳凰WEEKLY財經(ID:fhzkzk),已獲授權,版權歸鳳凰WEEKLY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