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的產品策略、失守的品牌口碑,某種程度上,三星在國內的敗退更像是一種“戰略性放棄”,這部分市場空缺,被中國的后起之秀們迅速吞食。

圖片來源:unsplash
這家創立于1938年的韓國“巨無霸”企業,橫跨電子、金融、機械、軍工等多個領域,2021財年總營收達到1.48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近日,市場調研機構Omdia發布報告稱,三星電子2021年占據了全球電視市場銷售額的29.5%,連續16年稱霸世界第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星電視在中國市場的折戟:據奧維云網數據,2021年,三星電視在中國的市占率不足2%,銷量甚至無法擠進前10名,是妥妥的“the others”。
后有華為、小米、海信等國產電視廠商圍追堵截,前有極米、當貝等投影儀廠家“降維打擊”,三星這家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的消電巨子,卻在中國陷入了“無險可守”的窘迫境地。
年輕人的“視線”爭奪戰
即將搬入新家的小徐,最近正在挑選大件電器。
洗衣機、烘干機、冰箱、空調……當看到購物清單上“電視”這一項時,他猶豫了。盡管線下賣場里的大彩電一臺比一臺炫目,銷售人員也吹得天花亂墜,但小徐最后還是決定先擱置這件事,“等折扣力度大的時候再看看吧。”
小徐坦言,現在幾乎沒有坐在客廳看電視的欲望。追劇、刷短視頻、打游戲等娛樂活動,在手機和電腦端就能解決。偶爾有投屏需求,他也更鐘愛身材小巧、使用便捷的投影儀,“看電視”更像是父母那一輩的生活習慣。
小徐的糾結,反映了中國年輕消費群體一個共同的問題:是否還有購買電視機的必要?
三星的困境也由此而生,中國年輕人的視線正在被“瘋搶”。
首先,娛樂樣態的多元化,讓看電視不再是一種“剛需”。短視頻、手游、劇本殺在年輕群體中蔚然成風,對許多人來說,和三五好友“開黑”(游戲用語)遠比“開機”快樂。
其次,屏顯技術的突破、面板價格的下降,讓“大彩電”不再高不可攀。一系列價廉物美的入門款電視涌入千家萬戶,消費者有了更多“平替”可供選擇。
最后,便攜投影儀的出現,對電視行業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降維打擊”。它輕巧便攜,只需一面幕布或白墻即可投影超大尺寸的畫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輕度使用者。
盡管保持著“顯示效果出眾”的優勢,但終究難以擺脫昂貴、笨重的缺點,彩電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早已今非昔比。在老一輩眼里,它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三大件”;但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它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裝飾品。
巨人與新秀
三星電子的輝煌,是從1969年開始的。
從冰箱、洗衣機、黑白電視等家用電器起家,早在1978年時,這家三星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就達到了1000億美元出口額。2005年,三星電子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家電企業,其電視產品牢牢占據全球市場第一位的寶座,勢頭可以用“高歌猛進”來形容。
與之相對的,則是在中國市場的落寞:2020年11月,三星電子宣布關閉在中國唯一的電視生產工廠。一直以來,三星在中國的步態跌宕起伏,似乎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中韓兩國一衣帶水,存在相似的文化基底和市場邏輯,三星只要拿出足夠的產品力,原本不至于在中國“水土不服”。
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要歸因于三星電視“重硬件、輕軟件”的制造特點。智能電視時代,三星采用的是自研Tizen系統,操作不便,功能性差,難以和套用安卓系統的電視相競爭。
第二個問題出現在品牌定位上:三星電視一向主打高端化、全球化,其面板質量冠絕全球,售價動輒5位數,性價比卻不如小米、海信等國產廠商?!短熵埌駟?middot;電視機熱銷榜》顯示,截至2月26日的7天內,榜單前三名為小米電視55寸、小米電視43寸、Vidda電視32寸,前十名內還包括海信和華為;《天貓榜單·電視機好評榜》的前十名,則被小米、海信、海爾、榮耀等品牌占據。
三星旗下的QLED量子點電視、“畫壁”超薄電視,在海外賣得有聲有色,但在中國市場乏人問津。
“有這錢我干嘛不去買索尼?”有消費者質疑。
不肯放下身段研發低價款,打高端又缺少相應的品牌力,這造就了三星電視在國內的尷尬局面。當前,三星熱銷款電視基本集中在5000-7000元區間,這幾乎標定了常規消費者所能接受的價位上限。
再加上2016年的三星Note7手機爆炸事件,在消費者群體中造成了廣泛影響,三星雖然曾設法補救,但品牌美譽度依然遭受了沉重打擊。
錯位的產品策略、失守的品牌口碑,某種程度上,三星在國內的敗退更像是一種“戰略性放棄”。這部分市場空缺,被中國的后起之秀們迅速吞食。
“這年頭誰還看電視?”
機會來到了華為、小米、海信等一眾國產電視廠商手中。
2020年以來,小米憑借“大師”82寸OLED電視、紅米98寸巨幕電視技驚四座,華為喊出“智慧屏·萬物互聯”的口號,海信更是接連推出U7G-PRO、E8G等頂級旗艦產品,在國產電視界一騎絕塵。
極米、當貝等投影儀廠家,也在暗中加速對彩電市場的蠶食。無損變焦、智能避障、自動畫幕對齊等層出不窮的新功能,博得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歡心。早在2019年,天貓就發布過一份有趣的數據——啤酒、米粉、投影儀成為“肥宅”度過夏日的新三寶,指出了投影儀發展的新趨勢。
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家用投影儀在中國的出貨量達到168萬臺,同比增長26.3%,其中極米以20%的市占率占據第一,年輕人的“買賬”也將極米送上“中國智能投影第一股”的寶座。
對電視行業從業者來說,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難熬的一年,奧維云網發布的《2021年中國彩電市場總結報告》將其形容為“寒冬”。
這一年,中國彩電零售量僅有3835萬臺,同比下降13.8%。有從業者不無悲觀地表示:除開一部分愛好嘗鮮的年輕人之外,彩電早已是一個存量市場。
中國消費者對電視產品的喜好,正在走向兩極。
其中,以游戲玩家群體為代表的年輕人是高性價比電視的擁躉,他們要求優質的面板、極低的傳輸延遲,以獲得次世代游戲畫面的“極致享受”。一份題為《Z世代消費特征和消費趨勢調查》的專項調研報告顯示,從品牌傾向來看,Z世代人群在選擇購買大屏影音設備時,國產的海信、小米和華為排名前三。
這些品牌之所以出挑,也是因為它們在不斷賦予電視新的屬性,例如通過手機與電視的交互,讓電視成為家庭生活的智能樞紐,而非“傳統客廳標配”的角色。目前,海信電視官方旗艦店月銷量最高的一款4K高清懸浮屏75英寸電視,折后不到4000元,其打出的標語正是“集音畫效果、護眼功能、AI智能聲控等于一體的智能家庭中心”。
低端機則瞄準了中老年消費群體,他們對電視的要求幾乎只有一個字:“大”,只要尺寸大、價格低、操作簡易,其他一切都無關緊要。
在淘寶天貓搜索“電視機”“老人家用”等關鍵詞,就能發現另一個電視機細分市場的競技場面:價格大都不足千元,國產品牌幾乎都有涉獵,一些不太知名的品牌單品甚至月銷量超過千件。
需求分化,總量萎縮,在“高端化”之路上一去不返的三星電視,已然找不到容身之地。
過年期間,小徐回了一趟老家,想著給父母換一臺大屏電視,卻發現家里不知何時多了一臺創維65寸彩電,父母樂呵呵地告訴他,這是年底時“辦寬帶送的”。
從年輕人的視角,這臺電視的質量實在乏善可陳:寬邊框,低色域,分辨率也是“假4K”。但小徐的父母表示很滿足:“(屏幕)都這么大了,還不要錢,有啥可挑剔的?”
雖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購物法則,但捍衛電視機在客廳的角色,幾乎是所有電視廠商在做的努力。這場“視線”爭奪戰里,守擂者與挑戰者的競爭,還將在潮流中繼續。
本文轉載自天下網商(ID:txws_txws),已獲授權,版權歸天下網商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