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的真正爆發一定是伴隨元宇宙的成熟,這更是一個遙遠的未來。

圖片來源:Pixabay
而錯覺的互相加持,會讓一切顯得更加咫尺可近,比如虛擬人的風口。
Z世代的二次元風潮、疫情加速的數字化趨勢、元宇宙的春秋大夢、網紅IP的人設塌房以及MCN內斗,都讓虛擬人成為當下最熱門的風口之一。
當看似所有的風都吹向一個口子時,究竟是大勢所趨還是南柯一夢?
經濟和商業最復雜的地方便是在于人性的博弈,它不像物理可以用幾個簡潔優美的公式就可以定義和預測。虛擬人這個充滿科幻感的概念,依然不可避免落入了最常見的宿命,如同區塊鏈、元宇宙和NTF一般,成為最大的投機窗口,所有人一擁而上、彼此站臺,在看不清的未來里指手畫腳,用舊技術描繪新未來,用舊故事割新韭菜。
Z世代追夢,資本造風
市場所有性感的故事,都源于新人群的新需求,虛擬人也不例外。
虛擬人市場的火熱,與Z時代人群主導的二次元文化有直接關系。
創業者和資本們永遠聞風而動,其動作之快讓你分不清是投資還是投機。
2021年全年,虛擬數字人相關投資有16筆,融資金額從數百萬元人民幣到數千萬美元不等,其中不乏紅杉資本、GGV紀源資本、峰瑞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2022年,熱錢繼續涌入,開年第一個月,虛擬人領域近百起融資累計已超4億元。
市場上,迅速涌現一大波為自身貼上“虛擬人”“數字人”標簽的公司,他們來自影視、游戲、網紅經紀等眾多領域,但凡有點擦邊,都恨不得將“虛擬人”貼在自己臉上。即便不相關的企業,也不妨礙推出虛擬人作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生怕上車晚了趕不上趟。
以頭部虛擬偶像柳夜熙為例,雖然制作成本高昂,但在技術層面,也不過是電影工業在短視頻領域的降維打擊,屬于常見的真人驅動+動作捕捉+特效處理。
根據中國傳媒大學&頭號偶像發布的《2021中國虛擬數字人影響力指數報告》,在“影響力”評估上,虛擬偶像遙遙領先。但虛擬偶像說破天也仍然是在網紅經濟的范疇,換了張皮的網紅還是網紅,造人設、做營銷、賣廣告、帶貨,創造的也僅僅是更激烈的競爭而已,還是完全沒有靈魂的純工具人。
無論是柳夜熙、洛天依還A-soul,消費者能接觸到的虛擬人也主要集中在偶像領域,它們不過是過去業態的邊界擴張而已,并沒有什么值得激動的。
元宇宙要不要背鍋?
歸根到底,虛擬人的大餅,離不開元宇宙的大夢。
在虛擬人的營銷關鍵詞中,元宇宙永遠不會缺席,但元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態,虛擬人只是這個生態最前端的觸角。
至少目前,絕大部分虛擬人都只是觸到了前端的流量,而沒有觸到后端的技術底層。
在傳播學里打轉的虛擬人,在技術革命的降維打擊面前,就如同無根之木。
用元宇宙的邏輯來理解虛擬人,也是再恰當不過。
而技術底層和消費者之間往往隔著千山萬水,對渴望在虛擬世界再活一次的消費者而言,它們看不見也摸不著。
對企業而言,有能力介入底層技術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大部分虛擬人玩家甚至連皮毛都摸不到,但它們卻占據了極大比例,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中國現有“虛擬人”、“數字人”相關企業超過28 萬家,2016-2020 年,5 年新增注冊企業增速復合增長率近 60%。
本質上,虛擬人市場的矛盾依然是——市場營銷的科幻未來和技術底層的落后現實,用「魔法科技」AI負責人杜子航的話來說,就是“是日益增長的高質量虛擬內容的需求,與落后的虛擬內容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在這個矛盾下,相比to C的虛擬人運營方,to B的虛擬人基建企業,反倒更具備長遠的投資價值。
這依然是個古老的商業故事,挖金礦的大多數在熱鬧后凄然離場,而“賣鏟人”最終賺的盆滿缽滿,例如英偉達這樣坐擁算力“壟斷”優勢的巨頭,無論吹的是云計算、元宇宙還是虛擬人的風,都繞不過它的技術支撐。
被“忽悠”瘸了的投資人自然也能看到。
無論怎么投,投資人都相信是在“投資未來”,但商業判斷和商業結果是“應然”和“實然”的區別,前者是線性分析,而后者是立體波動。
在遍地皆是紅海的互聯網領域,虛擬人或者元宇宙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在看似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最本能的選擇就是上船再說,這是由恐懼和狂熱共同驅動的結果,但它們大概率的產物是泡沫而不是奇跡。
幻滅和未來哪個先到?
所謂虛火,即商業預期和產業現實之間的夾角,夾角越大,虛火越旺。
據《2021年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預測,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這其中還特意提到了身份型虛擬數字人,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數字孿生,作為元宇宙的重要一環,它的產值約1750億。另外類似于AI助手的服務型虛擬數字人的產值則為950億元。
在虛擬偶像這塊,如同前文所言,商業模式本質并無創新,在變現方式上甚至更為局限,比如效率最高的直播帶貨就無法進行,更尷尬的是,運營虛擬偶像IP的成本比真人IP還要更高,因為目前主要還是以真人驅動為主,真人動作捕捉演員的培養,前期的技術設備投入,都卷上了天際。
而令人期待的數字孿生的虛擬人,雖然已經在游戲和社交場景中落地,但其作用依然僅限于“皮膚”,沒有智能穿戴的傳感,沒有強大AI算力的支撐,那種虛擬世界的真實體驗永遠無法實現。
前段時間爆火的社交app《啫喱》,用戶通過AI捏臉來創造自己在3D世界的分身,雖然一度下載量超過了微信,但隨著審美疲勞和無本質創新,很快便被玩膩了的用戶拋棄,其商業前景也難以看好。
虛擬人的制作涉及到計算機圖形學、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多種底層技術,雖然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但在應用層面上,又受物理場景局限明顯,不僅需要軟硬件一體的共同支撐,還要有對應的平臺構建。
并且,越擬人越逼真,技術上限越高,更麻煩的是,要在用戶體驗上增進一小步,就得在技術上增加幾何級的成本,而這一小步,在商業價值上并不會帶來幾何級的提升。
虛擬人的真正爆發一定是伴隨元宇宙的成熟,這更是一個遙遠的未來。
大部分創業都死在黎明前的未來,黎明越遠,死傷越重,不免讓人想起曾經的AI浪潮,野心家們當初所描繪的盛世至今也未能真正實現,唯有一地的尸骨清晰可見,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即便是AI四小龍也在艱難求生。
虛擬人的虛火,會走向曾經AI虛火的命運嗎?
本文轉載自壹番財經(ID:finance_yifan),已獲授權,版權歸壹番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