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定前途”的理念從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高考志愿填報這門服務。

圖片來源:pexels
辛苦12年,一朝見分曉。今年1100多萬名學生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高考使命。接下來,最為重要的是被稱為“第二場高考”的填報志愿環節!
在家長圈,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志愿填對了,600分上985;填錯了,600分上二本。”果真如此嗎?
“我們班20%上清北,除了我之外全部上的985,最次211。”曾經的北京某知名中學實驗班畢業生小程,說起自己十年前的高考志愿填報仍不能釋懷:“當時我的成績在班里前十,一直都認為北大是十拿九穩的事,所以第一二三志愿全部填的北大。”
但意外還是來了,最終他以4分之差與北大失之交臂。“跌”入了北京一所普通大學。“當時,老師讓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滿,后面的志愿就胡亂填的。沒想到真的‘掉’進了自己挖的‘坑’。”雖然本科畢業后他考了北大的研究生,但第一學歷的不足成為壓在他身上的巨石。
雖然他的經歷稱得上極端,但也反映出高考志愿填報“一紙定前途”的特殊屬性。
正因如此,這一需求在近幾年內開始暴增,參透賽道商業價值的平臺、機構和個人不在少數,開始奮不顧身的投身其間。
尤其是在個人IP,他們的產品不僅有少則幾百元的志愿填報卡,三五千的一對一填報咨詢,更有上萬元甚至數萬元的專家貼身服務。
準入門檻低、盈利回報大,這一市場很快從藍海變成紅海。
天眼查數據顯示,國內目前共有超過1500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包含“志愿填報”,而在2013年前,全國志愿填報相關企業年度注冊數據僅僅是個位數級別。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利用家長的焦慮賺錢,一直是百試不爽的招數。在“一紙定前途”的高考志愿填報賽道,更是如此。
個人IP爆發
壹DU財經與多家機構溝通后發現:去年之前,各大機構均將高考志愿填報給在讀的學員;“雙減”政策后K12業務砍掉的背景下,不少機構也在小范圍的試水將之變成“業務”,但并未大面積推廣。
而后,我們試圖觀察專注做高考志愿填報的機構和個人。很有意思的是:在抖音上,“XX老師講高考”、“高考志愿填報”多如牛毛。在這些“個人IP”背后,更多是機構化運作的結果。
消費者對此的反饋如何?
在北京做二手手機生意的王女士,在今年春節后就關注了某短視頻賬號,“我們沒有學歷,沒有經歷過高考,現在只能先學習,聽老師講得挺好,持續關注了3個多月,花了2000多報的‘志愿填報服務’”。
王女士介紹:“根據不同服務和需求,志愿卡分好幾檔,比如我只需要在群里學習相關政策,再來一個AI志愿填報就行了。群里有的家長報了一對一專家指導,據說好幾萬,但人家享受的服務是不一樣的。”
在她報的2000元左右的“套餐”里,有一張“志愿卡”、群服務以及小程序的專屬服務——可以掃描二維碼進入小程序,填上孩子所在高考省份和分數、意向專業,會自動跳出來適合的學校。“我們再根據學校和專業,去查詢這些學校的口碑就行了。”相當于家長不用自己去研究,系統可以自動匹配出來。
在王紅看來,女兒成績并不理想,大概率走民辦本科。“作為父母,我們盡力做到自己應該做的,錢花了,以后不后悔,孩子也不要怪我。道理反復講過,但如果不聽的話,我們也沒辦法,未來還得靠孩子自己去闖。”
“花錢了,不后悔”,是不少家長的典型心理,對于成績并不理想的學生家長尤其如此。
但同時,一些成績相對優異的家長,他們的需求則是優中擇優。
同樣在北京,“二進宮”的小南考出了640+分的好成績。他和父母對于高考志愿的填報需求則是去好的211還是保住985。
作為“學霸二代”,小南從小成績優異。2020年因小南爸爸積分落戶遲遲未落實,小南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本意是去衡水中學上學,又因疫情原因只能在家自學,無課可上的尷尬讓小南在當年的高考中失利,無緣211,更別提985了。
“必須復讀,現在但凡好一點的企業都要求第一學歷是985院校,2021年高考成績還可以,填報志愿時選擇了一對一專家輔導。”小南爸爸很堅定,在他看來,高考很重要,填報志愿更重要,不怕花錢,但一定要有用。
“最后在專家的指導下,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整體比較滿意。但其實在填報時還是比較擔心的,因為錄取線就633分,我們只有10來分的富裕,等通知書的期間內心非常忐忑。”
平臺發力:AI+搜索的方式真有效嗎?
再來看平臺的發力。
因為高考志愿填報出圈的,夸克App當仁不讓。
去年7月,夸克App登上App Store免費應用的下載總榜和工具類應用榜第1位。一度超過長據App Store榜首的微信、抖音、拼多多等。
而官方對此的解釋是:隨著高考進入填報志愿的關鍵階段,越來越多家長和考生開始使用智能工具來協助決策。具有海量免費信息查詢、模擬志愿填報等功能的夸克App受到更多人的青睞。
自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App開始與高考志愿填報實現了強關聯。
時間來到2022年。不出所料,今年夸克App在高考第一天就上線了2022高考信息服務,用戶通過其“高考頻道”或搜索“高考”即可使用相關服務。
除了常規的高考信息服務外,還對產品進行了升級。官方資料顯示,其招錄數據覆蓋上千所本科、??聘咝5拈_設專業、重點學科、招生計劃、畢業去向等不同維度信息。
對于考生和家長看重的信息點也進行了豐富,如歷年分數線、院校對比、一分一段、同分去向等功能進行了個性化篩選和對比。
此外,夸克還聯合部分高校、中國教育在線及多名高考專家如張雪峰、何運晨等,以免費直播的形式為考生和家長提供最新的政策解讀和志愿填報技巧。
而要說到行業的“老兵”,自然逃不過百度。
早在2010年,百度就強調“讓高考志愿填報能像‘百度’一樣搜索”。到了2017年,百度推出了“小度高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高考生填報志愿。時鐘很快到了2022年,5月31日,百度發布“用AI助考”計劃,發布高考數字人助理,上線高考專題頁,為考生和家長提供高考服務。
大廠為何如此重視高考?涉及高考的“知識付費”能否通過大廠得以更大范圍推廣?AI+搜索能解決長期困擾家長的“志愿填報難題”嗎?
如前所述,高考志愿填報服務費用從每單幾千到幾萬元,正孕育著極其龐大的市場。但問題在于,這樣“既不環保也不經濟”——對于付費家庭來講不便宜。對于上千萬的考生而言,大面積推廣也不現實。
也因此,AI+搜索的解決方案被寄予厚望。
“要么自己搜索研究,要么去問專業的人,但專業的人肯定要產生費用。”重慶家長老周表示,“如果我有能力,這筆錢當然能省,反之,該花還得花。”
這也意味著,想通過搜索來完成志愿填報的,對用戶有一定門檻要求。
“比如說,我們年輕時沒有參加過高考的,學習能力也不行,對于某些行業的了解也不夠,怎么有能力指導孩子呢?”老周對于孩子志愿填報格外焦慮。雖然學校發了厚厚一本書,自己也在網上聽了不少課,但依然一知半解。
“高考志愿填報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依然存在。”一位教育界人士李先生向壹DU財經說道:“高考志愿填報并不是新鮮事物,從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已經有40多年歷史。但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卻是2005年之后發展起來的。”
“大學擴招、民辦大學熱潮等,各類信息格外繁雜,很多中國家長對于高考志愿填報這件事無從下手,生怕‘報錯了毀一生’”。在李先生看來,很大程度上也催生了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的發展。但他同時指出,“專家不一定是‘專家’,機構或個人IP的專業能力非常重要,家長在選擇相關服務時,一定要理性評估。”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