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作為消費升級的業態,只有經濟持續增長、消費持續升級,這個業態才有最大的市場前景,但依舊是個“苦”行業。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同的便利店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有消息稱,便利蜂或將持續加大在咖啡市場的布局。
5月底開始,便利蜂店內售賣的自助咖啡出現漲價現象,全價漲幅接近300%。
例如,原先一杯全價6元的中杯拿鐵,漲價后18元/杯,折后現價為9元/杯。
對于本次自助咖啡產品漲價,《靈獸》通過官方客服了解到,便利蜂咖啡產品價格全線上調是“由于原材料上漲”所致。
《靈獸》在走訪了北京市場的幾家其他便利企業,店內所售咖啡暫時均未出現漲價現象。
有消息稱,便利蜂或將持續加大在咖啡市場的布局,推動主營精品咖啡的“不眠海 Sober Hi”子品牌進一步發展。未來,不眠海將繼續利用便利蜂店面布局飲品站,由咖啡師現場制作精品咖啡以及其他茶飲。
不過,在北京大興區嘉悅廣場的三家門店內,從今年3月份開始停止售賣咖啡,至今尚未恢復經營。
對此,便利蜂工作人員對《靈獸》表示,具體什么時間重新開始再次售賣暫時不清楚。關于具體原因,上述工作人員表示,“不眠海的原料都是從上海那邊運過來的,但由于今年前段時間上海疫情原因,原料運輸不過來,所以北京這邊的不眠海基本都停了。”
從2020年的“高速擴張”,到今年4月份提出“冬眠計劃”開始收縮,再到自助咖啡全線漲價,算法依然無法完全規避食安等問題。便利蜂正在經歷著陣痛。
收縮
在新經濟常態的大環境下,行業內大多數便利店企業進入收縮狀態。
據行研數據顯示,2019年之前,國內便利店數量持續增長,2016年、2017年、2018年便利店門店數增速分別為3%、13%和15%,呈上升趨勢。但2019年、2020年的便利店門店數增速即下降為9%和8.9%。
據《南方周末》報道稱,截止2022年7月初,便利蜂入駐的38個城市中,仍有13個城市幾乎所有門店“不得不臨時閉店”,2278個店鋪有將近四分之一處于關店狀態。
一位前便利蜂員工對媒體表示,除高管團隊、運營等核心部門外,公司進行了多輪裁員。由于開店計劃縮水,一些負責開發的人員也被裁撤。目的主要是維持正常運轉,減輕成本壓力。“公司賬面上的錢足夠支持正常運轉,但必然要省著花了。”
兩年前,疫情剛剛暴發后,便利蜂曾逆勢上揚。
2020年期間的這一次擴張,便利蜂的店鋪數量一度突破了2000家,首次躋身全國便利店品牌前十。
當然這種兇猛的打法基于當時雄厚的賬面資金,但在今年的這一輪疫情中,便利蜂開始了收縮。
其入駐的38個城市中,閉店數量最多的是南京,共有76家店鋪閉店,其次就是上海、天津,分別閉店55家和54家。
而作為大本營的北京也未能幸免,共38家店鋪處于停業狀態。
2021年年末時,便利蜂一位高管曾宣布萬店計劃,通過“高速擴張模式”,到2023年,門店將達到1萬家。
但在疫情的影響之下,2022年3月30日,便利蜂發出全員郵件,由于疫情影響,2021年公司業績未達到預期,所以宣布取消年終獎。緊接著便利蜂的“冬眠計劃”取代了“高速擴張模式”,根據疫情情況,讓部分門店、運營、供應鏈等板塊暫時“靜默”,以便最大程度地減輕損失。
便利蜂的信息采集部是最先察覺到“寒冬來臨”的部門,該部門在所有的新店選址之前的半年,就需要開始做選址人流數據的采集,但疫情下,規模拓展劇烈收縮,也使得該部門不得不“沙灘擱淺”。
一位便利蜂的原信息采集員對《南方周末》表示,2022年3月18日,公司給出“修改模型”的理由通知該部所有員工原地待命,不再開始新的采集任務。但直到一個月后,該員工發現自己的“蜂利器”賬戶已經被注銷,此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公司裁掉了。
2022年以來,除了疫情風控影響,消費意愿下降、來客數量降低等變化影響加劇。有行研數據顯示,1-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142億元,同比下降0.2%。
而對于采用直營模式運營的便利店企業來說,疫情和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導致新店盈利周期變長,后臺成本壓力增大,不得不通過壓縮開支、提升閉店比例等方式攤薄成本。
算法規避不了食安問題?
一直以來與其他便利店最明顯的區別是,便利蜂是由算法驅動的。
2018年,便利蜂將ERP系統切換為算法驅動的自動化操作系統,當時被業內看作激進的動作,其創始人莊辰超為此表示:當人機配合的時候,人和系統都不能發揮最大的優勢。
據了解,便利蜂系統將門店所有需要店長和店員決策的部分盡可能系統自動化。
比如大數據選品、智能訂貨、動態定價系統等等,僅僅在訂貨方面,店員就可以節省3個小時的工作量。機器的決策,也將不確定性和對人的依賴降到最低。
同時,門店系統全鏈路鏈接物流和工廠生產,讓整個供應鏈體系能夠應對多變的環境,做出高難度的動作。
不過,算法依舊規避不了便利蜂因銷售過期食品被市場監管部門的處罰。
據悉,該公司為天津蜂眾商貿有限公司分公司,由北京便利蜂連鎖商業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據了解,處罰原因是門店銷售過期的阿麥斯酸砂桃心形軟糖。
從股權結構信息上看,該被罰門店由北京便利蜂連鎖商業有限公司100%間接持股。
鮮食是便利店提升毛利率的關鍵點,與傳統的超市相比,在貨物的SKU數量與價格上,便利店并沒有太多優勢,便利店的核心價值一個是對SKU的精選,此外就是與冷食、熟食、熱飲相關的服務。
對此行業人士表示,鮮食類同于商超的生鮮,雖然是引流的關鍵,但是風險點就在于食品安全,這也使得便利店的管理會比超市更加嚴苛的原因所在。
當然,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投入,是很多食品企業的重點,便利蜂也在積極嘗試用數字化技術去規避風險。比如2021年3月份便利蜂上線了“AI安心碼”,結合自動掃描和結算設備,可有效防止食品過期銷售,同時實現產品溯源。
對此,便利蜂相關負責人曾表示,“AI安心碼”已實現攔截過期食材率達100%。但結合近期監管部門的處罰內容來看,所謂“安心碼”也并不能讓消費者完全安心。
也就是說,便利蜂以算法、大數據技術搭建的驅動系統,仍然不能完全解決一些經營管理上的痛點,但算法、大數據等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可以供業內借鑒,比如節約了人力等。
先活下去
2017年2月,便利蜂在中關村開出首批五家門店,此后按照商圈和居民區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拓展,以“區塊滲透式戰略密集開店”。
相比起多點長線,一味追求覆蓋全國的做法,便利店企業在一個目標區域內的密集開店更能讓企業受益。因為便利店生意有極強的地域性,不同的市場,意味著不同的競爭環境、不同的商品供應鏈和不同的消費者習慣。
門店運營的后勤部門,是工廠與供應鏈,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設完成的。便利蜂自然可以跨區域配送,但在疫情下,跨區域的物流、運輸等方面出現了困難,又缺少本地供應鏈,生意自然受到影響。
便利蜂面臨的情況并非便利店行業的個例。
現階段來看,面對整個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大,國內便利店企業也陷入“安靜期”。
先從行業融資數量上來看,呈大幅下降狀態。據公開信息統計,便利店行業2018年共發生53起融資,2019年減至13起,2020年7起,2021年2起。2022年以來,尚無便利店企業披露融資信息。
除了融資數量的下降之外,大部分便利店企業開始戰略收縮,以控制成本。
例如,在發展節奏上來看,2021年單一區域發展進入跨省復制階段的便利店品牌僅有鄰幾便利店一家。
很多便利店在現在的大環境下開始變得更務實,考慮更多的是風險和生存問題。
而便利店作為消費升級的業態,只有經濟持續增長、消費持續升級,這個業態才有最大的市場前景,但依舊是個“苦”行業。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