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藏品經濟推動、社交媒體 “炫耀” 因素加成之下,虛擬服飾似乎正在成為一個無法被忽視的銷售品類。

圖片來源:pexels
前有 3D 虛擬世界平臺 Decentraland 組織了首屆元宇宙時裝周,后有 Balenciaga 等奢侈品品牌迎頭步入 Facebook 母公司所搭建的元宇宙場所。時尚行業對數字世界的加碼,已經如離弦之箭,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市場也表現出了同樣的熱度。今年 4 月,上海時裝周同小紅書合作發起虛擬時尚板塊,攜手 9 名設計師在小紅書 R Space 平臺上推出虛擬時裝。字節跳動旗下數字時尚創意平臺 “沸寂” 則于今年 6 月正式上線,瞄準中國原創設計師品牌,發布其虛擬時裝等產品。
盡管對虛擬時裝的存在,許多人還存疑,也被指責是 “P 圖” 智商稅,但這無法掩蓋不同數字藏品平臺上已經有了大量虛擬時裝消費者的事實。
隨著市場潛力不斷被挖掘,國內的數字藏品平臺也進入數量增長的爆發期。根據《北京青年報》的統計,到今年 7 月,國內數字藏品平臺數量超過 500 家,而算力智庫的數據顯示,這個數字在 2021 年僅為 38 家。另據億歐智庫數據,我國數字藏品銷售額也將在 2026 年有望突破 150 億元的市場規模。
在數字藏品經濟推動、社交媒體 “炫耀” 因素加成之下,虛擬服飾似乎正在成為一個無法被忽視的銷售品類。但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是怎樣一部分人在進行購買?他們又能因此獲得什么?這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生意嗎?
不止賣配飾還賣起了 “高定”
現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的碩士研究生鐘希玲在 2020 年時開始從事數字時尚相關創作,最終在今年 3 月的時候創辦了自己的虛擬時裝品牌 Liv in Oasis。據她介紹,品牌的主體受眾為 18 至 25 歲的年輕女性,其中時尚分享類的博主是一個主要消費人群。在小紅書上,像美妝博主 @Xuhmmmm 、時尚博主 @Kira岐牙 和穿搭博主 @Alissa阿凌 等人都曾分享過自己的虛擬時裝穿搭。
“目前主要在小紅書上銷售,還有一款虛擬時裝 App 叫做 ‘沸寂’。” 鐘希玲透露,作為虛擬時尚設計師,對接的業務形式,除了賣 “衣服”,還有甲方購買版權或者參展推廣等。
“虛擬時裝給了 Z 世代一個更加奇特的審美體驗。” 專注 web3 領域的初創公司 Link Zone 首席執行官談慧玲說道。她指出,目前來看,虛擬時裝的主體受眾落在了 Z 世代和 new money 階層。“和眾多高溢價品一樣,購買心理還是出自炫耀需求。”
穿搭博主鄒凌云(@Alissa阿凌)最初是在小紅書旗下數字藏品平臺 R Space 上購買到了自己的第一件虛擬時裝。“主要用來發社交平臺,還有就是拿來自己收藏。”
目前來看,配飾產品是虛擬服飾最為普遍和熱賣的品類。鄒凌云告訴我們,虛擬服裝的價格通常在 500 元至 2000 元這個定價范圍,而配飾則多在 500 元以下。
數字藝術家 Sigma Gustin 對此解釋道,飾品因為相對簡單制作,也是其個人虛擬時尚 IP 暫時只考慮的售賣品類。
據字節跳動旗下數字時尚創意平臺沸寂業務負責人張勃透露,平臺初期會側重配飾類單品,但后期會向時裝和鞋履類品類拓展。他對此解釋稱,初期以配飾類虛擬單品為主,有利于讓用戶循序漸進地了解虛擬服飾。據悉,配飾設計師品牌 Percy Lau 和 Yvmin 已經入駐了該平臺。
雖然整體市場處于發展早期,但從數據來看,虛擬時裝確實已經走入部分消費者的心中了。盡管沸寂并未有透露具體的銷售數據,不過該平臺上在售的商品,均處于補貨或者售罄狀態。而上述提到的品牌,他們在小紅書 R Space 上許多商品也都已經售罄。以 Liv in Oasis 和 Sigma Gustin 為例,Liv in Oasis 在售的 10 款虛擬服飾中,有 5 款已經售罄;Sigma Gustin 在售的 6 款中則僅剩 2 款還有余量。
根據小紅書公布的數據,虛擬時裝相關的筆記數量在今年上半年同期增長了 350% 的比例。小紅書熱中子工作室運營負責人白矖告訴我們,R Space 最早在 2021 年 11 月上線,其服務對象更多是創作者。
白矖指出平臺目前合作的數字作品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數字藝術畫作,這部分有來自傳統藝術家向數字媒介轉型的創作作品,也有原生數字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第二類則是 IP 和 3D 數字潮玩;第三類則是目前接受度比較高的虛擬時尚類作品,這部分也分為傳統服飾設計師和新興虛擬時尚設計師。
她同時透露,在 R Space 上販售的數字作品基本由創作者自定價格。目前來看,虛擬服飾類別的定價,主要分為這么幾個定價區間,比如簡單的虛擬配飾,這類產品定價在 50 至 300 元的范圍,但虛擬服飾領域同樣存在高端定位的產品,比如虛擬禮服,“這類比較有審美價值的配飾或者說 ‘高定’ 作品則價格要更往上”。
博主鄒凌云便曾在自己的主頁分享了一款造型極具未來風格的 “高級定制” 虛擬服裝,這件有著魚鱗模樣的 ”高定” 禮服,來自 Yimeng Yu 工作室,服裝完全來自電腦數字技術制作。
虛擬時尚品牌 Yimeng Yu 為跨學科時尚設計師余一萌創立,在品牌小紅書店鋪主頁上,在售的一款 “高定” 虛擬服飾標價為 3999 元人民幣,限量銷售 10 份,這是 Yimeng Yu “海骨” 系列的第七款作品。另外一件來自數字藝術家 @Xi 愛可思愛 的售價為 5000 元的高定服飾,則已經顯示售罄。
虛擬時裝只是P圖?
社交媒體的內容增長和銷售數字好看是一回事,但針對虛擬時尚的質疑聲也不在少數。
“虛擬時裝不就是 P 圖嗎?” 這是許多網友常常在虛擬時裝相關內容下拋出來的一個問題。數字藝術家 Sigma Gustin 認為,大眾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同國內 web3 概念還未得到普及有所關系。
“大家可能也不懂什么是虛擬時裝,即便是購買虛擬時裝的人,也都希望可以借此鏈接到線下的事物。” Sigma 正在嘗試給購買其虛擬 IP 作品的用戶更多 “實體賦能” —— 按她的話來說,就是用戶除了買到了一個可以合成自己照片的虛擬配飾,還有一張線下展覽門票,對購買 IP 系列全套的用戶,還會贈送 3D 打印出來的周邊。
至于如何將一件虛擬的衣服穿在用戶身上,字節跳動的沸寂業務負責人張勃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將 “穿” 的過程拆解,形成了一套流水線工作。這些技術形式包括重建場景、相機和人模,最后做匹配用戶照片環境的渲染處理。
“我們會先對照用戶重建跟用戶同等體型、姿態的虛擬模特,然后利用仿真技術將虛擬服飾像真的服飾一樣穿在人身上,包括服飾的拉扯、褶皺、光照等都會還原照片環境要求,甚至如果遇到透明材質的虛擬服飾,也能呈現出反射或透視背景的細節,最后是細致的后期處理,將達到專業修圖水準的圖片交付用戶”。沸寂現階段的主要業務是銷售虛擬服飾和提供照片合成服務,同時也在探索 AR 試穿、虛擬時裝秀場等。
小紅書 R Space 實驗室則在今年 7 月的時候采訪了兩個數字時尚品牌 @seroine 和 @D1mension7,他們表示整個操作過程至少涉及 7 個環節,這些環節同沸寂負責人所闡述的類似,包括了人物建模、導出服飾、服飾上身、優化和后期合成等,所利用到的工具則包括了 clo 3D、Cinema 4D、Photoshop 等,此外還需要針對不同的照片的光澤和環境,來進行光源分析和細節渲染。整個制作環節一般耗費 2 至 6 小時,但涉及到后期客戶需求的調整,一個 case 則一般需要 3 至 7 個工作日結案。
至于制作成本,“主要是時間和設計成本,設計一件好看的虛擬時裝挺消耗時間和精力的,當然還考驗設計師的審美水平。” 數字時尚設計師鐘希玲對此說道。
但目前由于虛擬時裝用途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許多用戶來說,似乎還只有發社交媒體和個人收藏兩種主要用途。專注 web3 領域的創業者談慧玲也指出,目前來看,對用戶來說,購買虛擬時裝,他們買到的只是一段存在于區塊鏈上的代碼,以及這段代碼所展示的內容。“但代碼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和價值,除非被綁定價值。此外,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們目前根本達不到裸眼,也沒法做實景交互,所以很多設想都是停留于概念。”
不過,這種局限也有望進一步被消解。Sigma 認為,虛擬時裝的額外使用價值正在慢慢浮現。她指出國內一些平臺不單單要求創作者給用戶提供照片合成的服務,還需要提供用戶在所屬區塊鏈上的一個鏈(相當于用戶不單單購買了一件虛擬時裝,還買到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數字藏品)。
虛擬時裝的使用價值放長遠來看,會更加充實和完善。Sigma 透露,已經有娛樂公司和平臺開始瞄準線上虛擬演唱會,這將拓寬虛擬時裝的使用場景。小紅書方面則表示,平臺已經在數字藏品領域開展更多 “賦能” 嘗試,其在本月初同潮流藝術家夏嘉歡合作發布的 “潮流數字頭像” 系列藏品便向用戶開放 “潮流合伙人” 資格,以供用戶進行二創等用途。在該項目介紹頁面,還包括了線下快閃店等 “實體賦能” 形式。
趕著入場的各路角色
Sigma 將自己的虛擬時裝作品稱之為 “IP”,并非品牌。她的虛擬 IP 到今年 2 月才正式落地。電影專業出身的她表示,以 IP 的思維去經營更為合適。她將 IP 設定了劇情,并規劃了虛擬人和線下展覽等內容。
實體產業在疫情影響下一直受到沖擊,而虛擬時裝則給了創作者和設計師一個新的市場出口。Sigma 便考慮到疫情下做實業存在太大風險,在這樣一個環境做虛擬 IP 反而更容易上手。
盡管對虛擬時裝還有著許多并不正面的看法和評價,但這個被視為 “智商稅” 的新物種卻已經產生連綿不斷的交易,不僅成了傳統設計師品牌在疫情當下得以轉型的 “救命稻草”,還讓品牌和平臺看到了新的機會。
上海時裝周在 4 月疫情期間和小紅書的合作,也被視為傳統服飾行業把握新機會的嘗試。雙方當時合作上線了 "Xintiandi 數字時尚發布板塊”,邀請了 Annakiki、Chen Peng、Fengyi Tan、Haizhen Wang、Mashama、Shie Lyu、Zi II CI IEN、5 Min 和夾生: Half-Made 九個設計師品牌發布虛擬時裝作品。
從品牌角度來看,虛擬時裝也成了不得不入局的新戰場,“畢竟誰都不想做光膀子的人。” Sigma 說道,“已經有許多品牌開始找上門來,他們可能看到競爭對手在入局,也想推出虛擬時裝產品或者做新品牌,給我感覺就是,許多品牌現在處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又騎虎難下的境地。”
Sigma 對接品牌 case 的報價是 3 萬元至 15 萬元,單個虛擬服飾 case (通常是 3 件作品)的收入基本維持在 3 萬元,操作一個 case 的耗時則在半個月至一個月。
作為虛擬時尚品牌目前最主要的宣傳路徑,時尚穿搭博主在這一環中也承擔了重要作用。鄒凌云告訴我們,現在許多平臺放寬了準入門檻,更多 3D 設計師和一些傳統服裝品牌都在推出虛擬時裝進行售賣。
“個人覺得,其實完全做數字的新品牌會比現有的服裝品牌推出的虛擬服飾質量更高。” 凌云說道,“甚至有服裝品牌為了蹭熱度,打著虛擬服飾的名義找我合作,卻讓我自己做圖,甚至不理解何為渲染。”
在凌云看來,現在做虛擬時裝的人很多,但 “許多 3D 設計師做的產品看起來價格美麗,內容卻粗制濫造,光影、細節、質感和款式都不及格”。數量龐大的入局者背后,卻是一個還未形成成熟的市場。對大多數虛擬時裝品牌或者 IP 而言,他們只要掌握了獲取流量的宣傳訣竅,抓住了第一批嘗鮮的新客,他們的使命就完成了。
而這卻給了整個市場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影響,凌云也指出正是因為這些投機者的存在,導致更多感興趣的 “看客” 認為虛擬時裝就是智商稅,更導致優秀的虛擬服裝設計師面臨著失去飯碗的風險。
本文轉載自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已獲授權,版權歸Vogue Business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