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總在一茬一茬地換,唯一不變的是他們永遠喜新厭舊,永遠不想穿十年前年輕人穿過的衣服。
我不否認選代言人很關鍵,但在我看來,美特斯邦威對服裝、時尚行業的理解,才是這家公司成功的關鍵。
這期內容,我想通過美邦的發家史,聊聊中國曾經發生過的時尚變遷。
01
美邦起家于浙江溫州。浙江一直是中國服裝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
例如寧波,這個地方有紅幫裁縫的傳統,民國時期就給上海的客戶定制西服。手藝傳承下來,使得寧波有著深厚的男裝制衣傳統,誕生了類似雅戈爾、杉杉、羅蒙這些經典國產男裝品牌。
杭州呢,一方面是高校比較多,有許多服裝院系,其次就是絲綢紡織業比較有底子。所以出現了重視設計的杭派女裝,代表品牌類似浪漫一身、秋水伊人。
此外,像湖州的童裝、嘉興海寧的皮革也都是很有名的。
至于溫州,我們都知道溫州的制鞋是有傳統的,明清時期溫州靴鞋就是貢品。后來也誕生了奧康和康奈這樣的皮鞋名牌。
但是在服裝上,溫州的底子就比較薄,缺市場、缺資金、缺技術。
唯一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改革開放后,溫州人探索私營經濟的步子邁得比全國其他地方都要大。
70年代末開始,溫州大量農村人口開始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產服裝。
因為沒有核心品類,溫州人完全是市場趨勢的追逐者。簡單說就是市場需要啥就做啥,啥款式火就做啥。
80年代,國內官媒開始提倡男同志穿西裝,國家領導人也開始以西裝示人。于是全中國都流行穿西裝。
西裝恰好是一種款式比較固定的品類,生產比較容易上規模,還可以規避溫州服裝創業者設計能力不足的問題,于是溫州人一窩蜂涌向了西裝。
后來夢特嬌火了,溫州人就開始在自家出廠的衣服印上夢特嬌的logo,也不管有沒有授權,先賣了再說。
再后來鱷魚火了,溫州人又轉頭印鱷魚、印啄木鳥。可以說是非常堅持拿來主義了。
你要說他們沒有品牌意識吧,那他們就不會亂印logo了。但是你要說溫州人很注重品牌吧,大部分人頂多也就知道夢特嬌是一朵花。總之,無論是款式設計,還是品牌,溫州人都還處在野蠻生長的草莽狀態。
麗水在浙江屬于比較不富裕的地區,周成建初中畢業后就當了裁縫學徒,跟著師傅上門給人做衣服。
80年代初,年僅17歲的他在老家開了一個服裝廠。初出茅廬的周成建,很快迎來了社會的第一頓毒打,廠子倒閉了,還背上一筆30萬的巨債。周成建盤算了一下,拿著僅有的一萬塊錢翻本錢,去了溫州。
他在溫州妙果寺服裝市場,開了一家小店,當時溫州流行前店后廠,周成建不僅自己賣衣服,也幫別人代工服裝,一件衣服賺幾毛錢。
他雇了一批優秀的裁縫師傅,花了兩年半上演了一出《真還傳》,把債務都清了。
由于工作太過疲勞,周成建在給一批西服打版時,袖子縮短了一截,眼看著又是一筆巨額損失。
此時,周成建想了想,干脆死馬當活馬醫,改一下款式,用別的布料補上袖口,再把衣服的下擺也截短,換上其他顏色的布料收邊。于是,一款帶著現代風格的改款西服就被他設計出來了。
誤打誤撞,這款西服居然成了暢銷款,被搶購一空,周成建在妙果寺一炮打響。
這次因禍得福后,周成建開始思考,既然這種「非正式服裝」那么受歡迎,是不是一個轉型的機會呢?
改革開放初期,長期受壓抑的消費,在限制放開后迅速膨脹,服裝業也經歷了長達數年的「報復性增長」。
但到了80年代末,中國消費者基本滿足了「穿暖」的需求后,增長紅利也宣告結束。服裝市場出現了普遍滯銷,溫州商戶們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價格戰之中。
況且西裝是一個非常成熟和同質化的領域,而且已經有了寧波雅戈爾這樣的領先者。和同行一起在這么一個領域卷死卷活,何必呢?
于是周成建為自己誤打誤撞設計出來的衣服,想出了一個名字:既然不是西裝,那就是讓大家隨便穿的衣服,不如就叫休閑服飾吧。
1993年,溫州皮鞋品牌康奈在央視砸下重金,打出了「穿康奈,好氣派」的廣告,火遍全國,成為溫州鞋業的代表。也開啟了溫州人的「創牌」時代。
在創立美邦之前,周成建就是個喜歡做出格事情的人。早在做代工的時候,為了招攬客商,他就包下一輛雙層巴士,在車上打出廣告:「我給你成本價,你隨便加點錢,衣服就能拿走」。
這句口號在當時的溫州服裝市場,算得上是一鳴驚人。在同行還忙著為一件衣服討價還價的時候,周成建就用「一口價」的模式,吸引了眾多外地客商。周成建以此賺到了第一桶金。
90年代初,福建石獅生產的風雪衣很火,周成建也緊跟潮流投入生產。
為了打響名號,他花了160米的布料,制作了一件長達4.64米、胸圍5.4米的巨型風雪衣,并入選當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
這下,全國服裝業都知道溫州有一個賣衣服的周成建了。
1995年,美特斯邦威第一家門店開在了溫州。為了給第一家門店造勢,周成建花了大價錢在溫州五馬街上鋪了幾公里的紅地毯,顧客沿著地毯就能一直走到店里。那件巨型風衣被周成建拿來做成了店招,引來了央視的采訪。
他還砸下20萬,包下了溫州當時僅有5輛的雙層巴士的車身廣告,讓美特斯邦威五個大字隨著這五臺巴士穿梭在溫州的鬧市區。一時間,美邦的名號橫掃溫州,也傳到了全國各地。
美邦的橫空出世,以及同期森馬的創立,終于讓溫州的休閑服飾和寧波男裝,杭州女裝并列,成為浙江服裝業最重要的名片之一。
02
1998年,溫州男裝品牌報喜鳥簽下了香港明星任達華,出任形象大使。當年報喜鳥在央視砸了一千萬廣告費,使得這個創立才兩年的品牌迅速躋身一線。
此前,國內服裝品牌和明星偶爾也會合作,但都是單次的廣告合作,報喜鳥簽約代言人,算是為整個行業開了一個頭。
法派簽下了梁家輝和張柏芝,莊吉簽了周華健,夏夢不僅請來了鞏俐,還簽下了當時還在演007的皮爾斯·布魯斯南。
森馬則是在03年和04年陸續簽下了謝霆鋒和Twins,我到現在還記得他們的slogan:穿什么就是什么。
即使是一些小服裝品牌,簽不起代言人,也會曲線救國。他們會找渠道買一些明星授權的,可商用的肖像形象,貼在自己的包裝上,讓消費者產生明星代言的錯覺。
早年在全國各地的服裝小商品市場,這種掛個明星照片的假代言產品特別多。總之,那是一個溫州人對廣告營銷和明星策略極其追捧的年代。
我查到資料,2001年,溫州鞋服行業在央視合計砸下一億廣告費,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應該就是美特斯邦威了。
簽約郭富城,在我看來是非常厲害的一次簽約,這還要從美邦的品牌定位說起。
其實在美特斯邦威創立初期,公司內部品牌的定位有過一次比較大的猶豫,也就是美邦的衣服是給誰穿的。
周成建認為應該把目標人群放在18到25歲,但當時如班尼路、佐丹奴這一批香港品牌定位的人群其實要更大一些,大概在30歲以下。
而18到25歲這個階段的消費者就很尷尬。其中一部分還在讀書,經濟不獨立,算得上是消費的弱勢群體。而且這個年齡跨越了學生和社會人兩個人群,定位不夠精準,讓人懷疑,畢了業,開始賺錢的年輕人,真的還會選擇他們在學校里穿的美邦嗎?
配合這個定位,美邦的產品也出現了和班尼路、佐丹奴不一樣的風格:更簡單的設計,更明快大膽的顏色使用,以及更便宜的價格。此外在門店設計上和logo設計上,都追求更加新潮。
也就在這個階段,美邦推出了那句經典的slogan:不走尋常路。
事后來看,這個品牌定位的確有種種問題,但卻做對了一件事:它選對了時間。
美邦崛起的時機,是90年代末00年代初,恰好是第一批80后進入大學的時候,也是他們邁入美邦目標人群年齡段的時候。
首先,90年代基本就是屬于四大天王的時代,郭富城作為頂級明星,在80后人群里,聲量和號召力肯定是合格的。
我個人感受,他長相比較顯小,和其他三位比起來,你總覺得郭富城可能要小個五歲左右。你想想,2001年,張學友都在演《男人四十》這種中年危機電影了,郭富城還在《浪漫櫻花》一邊跳舞一邊和張柏芝談戀愛。
另外,郭富城是屬于勁歌熱舞那一掛的,整體風格比較動感活力。這種風格,當年我覺得蠻帶勁的,但是我媽是非常不喜歡的。
長輩不喜歡,那就對了,年輕人要的就是這種隱隱的叛逆感,要的就是大人不喜歡。
這樣的定位,和美邦想要討好年輕人的品牌訴求不謀而合。
美特斯邦威簽下郭富城后,在央視展開了輪番廣告轟炸。當年,美特斯邦威品牌名聲一舉打響,營收達到8億元,躋身休閑服飾第一梯隊。
合作兩年以后,美邦又砸了1000萬,簽下了周杰倫。
03年的周杰倫在年輕人群體里,已經毫無疑問是天王了,但是在大眾層面爭議還是很多,有的人接受不了說唱和R&B的曲風,也有人質疑他唱歌口齒不清。
在叛逆感上,當年的周杰倫要比身為四大天王的郭富城強得多。
說實話,誰讀書的時候,不喜歡那些帶著叛逆感的東西呢?
另外,周杰倫還有一點是郭富城比不了的,那就是年輕。
郭富城能覆蓋的人群,主要還是80后,但周杰倫既能擊中80后,也能幫助美邦,為未來90后消費者的崛起,做好品牌力上的儲備。
只是美邦自己也沒想到,周杰倫這張彩票,刮出了一個驚天巨獎。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美邦又簽了張韶涵,簽了潘瑋柏,還在《變形金剛》和《一起來看流星雨》里做了植入,有了那句知名的:端木帶我去了美特斯邦威。
從「創作鬼才」到「小天王」再到中國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幾個名字之一,周杰倫一步步發展,也帶動美邦成為中國休閑服裝行業的巨頭。
當我們提起那一代品牌:森馬、唐獅、以純、真維斯、班尼路,都不得不承認,美邦才是其中最出眾的佼佼者。
03
當我們回顧美邦的故事,不得不說,這個品牌走向巔峰,說到底還是贏在了文化上。
1979年,一位叫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的法國設計師,帶著他所設計的時裝,來到了中國。
那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十多名法國模特和日本模特身著皮爾·卡丹的服飾,緩緩走上中國第一T臺。這是十年特殊時期之后,中國的第一場時裝秀。
1979年的中國,缺少對外交流經驗,這場走秀的入場券被嚴格限制,只有外貿和服裝業的人員得以觀摩。盡管如此,依然引來了媒體的爭相關注,皮爾·卡丹在國內一炮而紅。
兩年后,皮爾·卡丹時裝品牌正式進入中國,成為第一個入華的時尚大牌。
很快,另一個法國名牌夢特嬌(MONTAGUT)也大舉進入了中國,受到了一代中國消費者的追捧。
對于大多數還在穿「的確良」襯衫和藍布衫外套的中國人來說,夢特嬌和皮爾卡丹,讓他們第一次看到,原來衣服是可以如此色彩斑斕,款式多樣的。
但看到不等于能穿上,很長時間里,從農村居民到城里干部再到商人大款,依然是深色夾克,土布外套,挺闊西裝配上各種襯衫。
兩個字「沉悶」。
于是從90年代開始,班尼路、佐丹奴這批香港品牌率先掀起了休閑服飾的熱潮。他們在廣大的中國大地上,第一次讓廣大的消費者以一個還算可以接受(但還是有點貴)的價格,穿上了不那么正式,但更具活力,更都市更年輕的服裝。
隨著這波熱潮誕生的美邦、森馬、以純等品牌,無疑是中國人時尚觀念更新的受益者。
而到了00年代初,當80后即將站上消費主義社會的舞臺,美邦又適時地抓住了這批人。
80后身上最重要的標簽,就是獨生子女。
在這一代人身上,第一次出現了明顯的個人色彩主義。他們比過去的60、70后更加追求個性,重視自我。
而美邦從品牌形象,產品風格,品牌口號到門店設計,都極力迎合個人主義,堅定地站在年輕人這一邊。
不走尋常路這個slogan更是擊中一代80后90后的靈魂。
我小時候,有一個笑話是這么說的,一群大學生每天晚上回學校都翻墻,被校長抓到以后,校長問他們怎么不走大門?學生回答: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
盡管是一個笑話,但可見美邦的品牌文化,在學生群體里影響之深。
對于生在80末、90初的老館長我來說,美特斯邦威幾乎可以代表一個時代。那是一個由flash動畫、港臺流行歌、天涯和貓撲、艾弗森和麥迪所組成的時代。
那些年,我們為國足惋惜,為奧運喝彩。我們會對著電腦,徹夜沉迷魔獸,也會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武林外傳》的播出。
那是一個屬于集體回憶的年代。
只可惜文化會更新,流行文化更新得更快。
如今flash都已經沒了,貓撲天涯變成了微博B站,NBA的門面從科比換成了庫里,魔獸換成了王者和原神,至于國足,那更是臉都不要了。
而美特斯邦威也再也不能代表年輕人的市場風向了。
盡管它也開網店,也做直播帶貨,也走國潮風格,但你提起它,總會覺得,已經隔著一層年代的濾鏡了。
這也沒什么,當年的小甜甜,也總會變成牛夫人。
年輕人總在一茬一茬地換,唯一不變的是他們永遠喜新厭舊,永遠不想穿十年前的年輕人穿過的衣服。
但文化是強大的,我們總會用文化,來定義我們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穿的衣服,那些流行的時尚,同樣會成為我們定義時代的一種方式。
就像我如今回憶青春,總會說:
「你想想,那年頭,我還穿美特斯邦威呢!」
參考資料:
《不走尋常路:我在美特斯邦威的十三年》——陳偉雄
《美特斯·邦威:不尋常之路》——《中國纖檢》
《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前后服裝產業發展研究》——曹康樂
《基于品牌演變的溫州服裝業發展歷程研究(1979-2010)》——戚孟勇
《美特斯邦威、周成建和一代浙商的宿命》——財經無忌
《穿衣大作戰:誰能挽回中國服裝業的顏面?》——猛哥
《四海皆商機·溫州人的創富史(1978-2010)》——周德文
本文轉載自 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已獲授權,版權歸 IC實驗室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CBNData行業社群會員免費招募啦!
人脈拓展 資源對接 情報分享 影響力打造 多重福利 ……
掃碼添加客服,加入精英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