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速度追逐戰,“輕奢化”的UR不再跟跑。

圖片來源:unsplash
“H&M大量關店”“ZARA三姐妹退出中國”“GAP清倉巨折”…這些頻頻出現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的詞條,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曾經風靡一時的快時尚品牌已經徹底涼了。
2021財年,H&M在中國關停60家門店,占到中國總門店數的12%,今年6月底位于上?;春V新返腍&M首店悄然關閉,其旗下的低價快時尚品牌monki也在今年4月1日正式閉店。此外,GAP在全國的多家店鋪正撤店清倉、進入閉店倒計時,上海僅保留2家門店。
一位商業地產研策總監告訴36氪未來消費,“最近這些快時尚真的很艱難,幾乎完全停止了拓店,除非是客流非常好、各方面都十分成熟的場,它們才有可能開起來”。
然而,在這些國際品牌江河日下的氛圍下,中國的本土快時尚品牌「URBAN REVIVO」(下稱“UR”)卻“獨自美麗”。
單寧無性別系列、臘腸狗包包等爆款頻出,今年天貓618,UR銷量首次超過長期位居榜首的優衣庫,成為女裝店鋪銷量榜的第一名,在配件領域也表現出色,是箱包榜單中唯一一個快時尚品牌。
天貓618銷量排行榜(圖源天貓)
此外今年上半年,除了定位不同的優衣庫外,UR是國內拓店態度最積極的快時尚品牌,在全國7個省份開出9家新店,而ZARA與GAP各新增1家,H&M無新增店鋪。從官網公布的店鋪信息來看,UR目前在中國一共擁有361家門店。
“UR在我眼里就像一個謎,在當下的快時尚領域還能一直做得不錯,很難得”,國內某設計師品牌的供應鏈負責人告訴36氪未來消費。
作為ZARA的中國學徒,UR在一眾快時尚品牌中究竟有什么不同,它是如何“青出于藍”的?
默默生長的國產品牌
從2006年品牌創立至今,UR已經走過了17年,低調地完成了五輪融資。
UR的誕生與ZARA這個快時尚鼻祖息息相關,UR創始人李明光是廣東湛江人,1998年曾在廣州開過外貿服裝店,也代理過男裝品牌VJC,2003年創建了自己的牛仔品牌BC jeans,但以失敗告終。
也是在這一年,李明光在日本東京看到了ZARA,他深受這種快時尚商業模式的啟發,決定將同樣的概念帶回中國,國內的快時尚領頭羊也就此誕生了。李明光曾經提到,UR的誕生與ZARA有關,一定程度上,UR就是ZARA的學徒。
2010年開始,UR經歷了從天使輪到C輪的5輪融資(包括2017年海瀾之家的非控制權收購在內),其中投資方中不乏在快時尚領域持續出手的機構。比如,A輪下場的景林投資后來加入了SHEIN高達3億元的B輪融資,C輪的星納赫資本同樣在去年加入了快時尚品牌“細刻”的5000萬美元B輪融資。
UR融資歷程(來源:公開資料,制圖:36氪未來消費)
在此前的快時尚黃金十年里,ZARA、H&M等國際品牌在中國開疆拓土,以動輒上千平的面積在一二線城市的各大商場占據著“展示面”鋪位。當時UR作為快時尚大軍中的一員并不算特別突出,但實際上,在2020年UR的營收規模就已經超過了50億元,還以新加坡、倫敦為切入點向海外市場進軍。
UR為什么能悄然崛起?在這個問題上,“新疆棉”事件帶來的一系列抵制效應被廣泛提起,但這樣的外部政治因素顯然不是全部。畢竟,從幾大國際品牌的財報來看,它們的業績下滑現象并不僅僅出現在中國。
以GAP為例,其第一季度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在北美、歐洲、亞洲均有10%~20%的下跌。此外,H&M在2022年上半年財報中也提到全年計劃凈減少178家店,并稱其為“全球性的渠道優化策略”。
只能說,“新疆棉”事件加速催化了國際快時尚在中國市場的式微,而在這個因素之外,它們本身也正在被以UR為代表的本土品牌全面超越。
在“快戰爭”中慢一點
從ZARA的誕生開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效率被視為快時尚的靈魂,也是本土快時尚向西方品牌學習的重點。
ZARA從設計到上架需要的時間是15天,這個數字在十幾年前是個神話,而在今天,當我們談到快時尚時,其實已經不再那么熱衷于談論單純的上新速度了,李明光也曾對外表示,“UR在現有的速度上不會更快”。
本土品牌的供應鏈能力早已不輸這些國際品牌,UR的上新周期在7-15天,而近兩年備受關注的SHEIN已能將設計到上架的周期縮短為5-7天甚至3天,國際品牌的敏捷性優勢早已不在。而與永無止境的快速上新相比,品質、實用性、潮流文化成為當下年輕群體更加關注的點。
Vogue Business發布的《解碼中國Z世代的時尚消費觀》白皮書中提到,Z世代對品牌“獨一無二”的特質抱有極大的期待,同時他們也更加積極地研究品牌背后的理念和故事。
在這樣的消費趨勢下,如何擺脫“工業感”、打造個性化成為所有快時尚品牌都要面對的新課題。而與“高傲”的對手們相比,UR顯然更敏銳地捕捉到了趨勢。
早在2015年,UR就提出了“快奢時尚”的定位,也就是在保持較快上新速度的同時,向輕奢品牌的品質和設計感上靠攏。一直到現在,李明光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UR要保持這一定位不變。
據悉,UR擁有一支由500多名設計師組成的團隊,并于2019年在倫敦建立了設計中心。在國際快時尚品牌們還沉浸于“大牌復刻”的時候,UR先后推出單寧無性別系列、設計師聯名系列、獨立設計師系列等個性化的產品,迎合了這屆消費者對獨立、文化、品質的需求,“UR的設計更符合亞洲人的審美偏好”也已經成為很多消費者的共識。
不同于國際品牌對社交零售大勢的后知后覺,UR在小紅書等社交渠道上的布局,也使它更好地觸達了Z世代群體,營造出了一種“與消費者站在一起”的氛圍。
比如,UR官方賬號在小紅書發起“半個娛樂圈都在穿的UR”話題,通過曬出趙露思、宋祖兒、虞書欣、劉戀等眾多明星的UR穿搭,來發揮KOL的帶貨效應。到目前為止,在小紅書搜索“UR穿搭”,已有超過10萬條筆記。
還有一個細節是,UR的很多設計師在小紅書上分享工作日常、收集消費者反饋,發起“設計部邀請你選面料”等活動,得到了網友們的活躍回應,而設計師博主也會在評論區對網友提出的各種需求、吐槽和建議給予回復,拉滿了用戶的互動感和參與感。
在門店設計上,UR對體驗感的重視也展現出“不那么快時尚”的一面。
UR的上海華獅廣場旗艦店在2016年進行整體形象改造后,憑借獨特的空間設計一度成為熱門打卡點,店面將廢棄紅磚作為外立面主體,進店走廊空間被打造成了一條超30米的“峽谷”,被稱為“峽谷之墟”。
李明光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達過,Z世代對實體店的需求不是單純地買東西,更多是一種社交場景和生活體驗,“無論是商業體還是品牌,如果要在線下開店,必須做出更多創意和藝術的升級”。
過去幾年,UR的開店步伐放緩,但像華獅廣場店這樣的奢侈大店逐漸開到了更多地方,且在下沉市場也開始重視空間設計。UR在廣州開出的廣晟旗艦店面積高達4600平,店內布置了大量藝術體驗裝置,此外成都IFS店、廣州正佳廣場店、本月新開業的太原鐘樓街店等也采用了相似的重視覺、重體驗策略。
小紅書一位探店博主在打卡UR的成都IFS概念店后,就表示“整體逛下來兩層樓都設計感滿滿,很像潮牌買手店,有種逛展的感覺,隨手拍都是大片”。
穿越周期可能還需要大的贏面
“現在快時尚的坪效普遍都大幅跳水了,UR會相對好一些,但能否保持優勢還很難說”,深圳的一位招商經理告訴36氪未來消費。
“大水漫灌”式的快時尚潮水正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對運動時尚、設計師集合店、潮牌等新興品類的熱情空前高漲。在這場周期更迭中,UR的對手已經不僅是那些國際快時尚品牌了,還有更多正在分走市場的新品牌們。
本文轉載自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已獲授權,版權歸36氪未來消費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8月24日,CBNData歷時5個月、攜手27家數據研究機構、集合5031位受訪者、匯聚100+專家意見、沉淀【23萬字】的《2022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正式發售!
此外,掃描下方二維碼,還可進入專屬社群,領取10元白皮書直減券,解鎖群友專享價。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