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容儀市場的逐步加深的行業規范與智能美容產品技術的革新,美容儀市場能否借此機會打開新局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魔鏡市場情報數提供的數據,2021 年面部美容儀規模已突破百億,達 111.8 億元。作為繼新能源汽車、電商直播后的下一個百億藍海市場,毋庸置疑,家用美容儀有著巨大的商業潛能。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0 - 2026 年中國美容儀行業市場規模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美容儀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28%,預計到 2026 年市場規模將突破 200 億元。
然而,另一方面美容儀也常因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行業規范不夠充分而飽受詬病,一度讓其背上 “智商稅” 的質疑。隨著美容儀市場的逐步加深的行業規范與智能美容產品技術的革新,美容儀市場能否借此機會打開新局面?
現階段中國美容儀市場 “三宗罪”
目前,美容儀在中國消費者群體中已經擁有廣泛受眾。CBNData 發布的《2021 中國美顏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在對 20 至 49 歲女性互聯網用戶的抽樣調研中,有 59% 的女性表示曾經至少使用一種家用美容儀。另外,據統計在今年的京東 618 購物節中,射頻美容儀成交額同比增長 500%。
Vogue Business 此前曾報道,家用美容儀近些年在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可以說是品牌創新、資本掘金、消費者求美三方推力下共同促成的結果。但是,與所有處于市場早期又高增長的行業一樣,市場的粗放發展也使得亂象頻生,家用美容儀產品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存在 “并發癥”,滋生了產品偽劣、品牌間惡性競爭、消費者認知缺失等現象。
由于缺乏專業醫生評估,家用美容儀產品的使用始終存在風險,安全隱患事故頻出。今年七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告召回 Tripollar 初普牌部分第一代 Stop Eye 型號家用頻射美容儀,稱產品在 “極端情況下存在導致皮膚燙傷的安全隱患”。據悉,此次召回范圍內的家用射頻美容儀涉及數量為 182,215 臺,總金額超過 2.7 億元。
另外,據中國家電網統計,目前國內美容儀器產業規模龐大,相關企業達 10 萬余家。一方面,大規模的產業競爭能夠促進美容儀技術革新,另一方面,在缺乏行業規范卻又商機巨大的新興產業中,惡性競爭幾乎不可避免。今年七月,Yaman 雅萌官方發布聲明表示 “TriPollar 初普美容儀” 中國代理商、南京小鯨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相關負責人因損害雅萌品牌聲譽,被法院判決構成損害商品聲譽罪并判處刑罰。
據南派財經報道,公安機關在此案件偵查過程中發現,2020 年 12 月消費日報刊載的一篇關于兩款 Yaman 雅萌美容儀存在鎳釋放量超標問題的報道也是上述公司惡意捏造。
對于消費者來說,上述家用美容儀產品的安全隱患、“拉踩” 和 “黑帖” 現象無疑加大了選擇產品的難度,甚至另諸多消費者對此望而卻步。消費者的產品使用知識欠缺與產品市場本身的爆炸式發展形成鮮明對比,其背后暗指了消費者與市場雙方的信息不對等現象。
中國家用美容儀市場按照產品類型可以分為清潔類、微電流類、導入類以及射頻激光類產品,這四類產品由此又衍生出祛斑、除皺、補水、美白、祛痘等諸多功能產品。繁雜的品牌、功能選擇使得大多消費者在初入美容儀領域時,多存在 “盲人摸象” 的現象,難以選擇到自己完全心儀的產品。
《北京商報》指出,2015 至 2020 年中國家用美容儀市場高速發展,涌現大量相關品牌,然而家用美容儀行業卻因市場不成熟、消費者與市場信息不對等、個別劣質品牌破環產業生態平衡等狀況,一度導致消費者認為美容儀就是收割 “智商稅”,這種情況顯然滯后了家用美容儀的產業發展。
家用美容儀行業進入 "洗牌"階段
不難發現,在中國家用美容儀作為新興產業,存在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品牌間惡性競爭、消費者認知缺失的現象,這些現象使得家用美容儀市場存在諸多灰色空間,并且拖慢該產業提升市場滲透率的腳步。
通過數據對比不難發現,盡管魔鏡市場情報數據指出 2021 年面部美容儀規模已達 111.8 億元,但與 2020 年高增長態勢相比卻下降 4%。如果美容儀產業想要擺脫當下面臨的增速放緩情況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完善的行業規劃將成為該產業繞不開的命題之一。對此,花西子母公司宜格集團旗下 OGP 美容儀技術研發負責人曾表示,對于快速發展的美容儀行業來說,必然會經歷一段走向規范化的過渡期。
據 Vogue Business 統計,從去年開始,美容儀市場監管力度的加強就逐漸被提上日程,官方組織與非官方組織 “雙管齊下”,致力于共同標準化該產業。
2021 年 11 月,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皮膚專委會組織的《家用美容儀功效評價團體標準》制定工作正式啟動,其起草會在今年 5 月于線上已經召開完畢。今年 9 月,在杭州召開的第四屆亞洲肌膚抗衰峰會上,皮膚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志忠透露,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家用美容儀功效評價團體標準》會正式發布。
對于此次非官方的美容儀產業規范化行為,消費日報報道稱,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團體標準》的出臺會完善市場發展,家用美容儀也將隨之進入產品功效規范化、標準化的嶄新時代。
在官方層面上,人民網日前報道指出,今年 4 月國家藥監局對射頻美容儀產品納入 III 類醫療器械管理。據悉,第三類醫療器械具有較高風險,需要采取特別措施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對此,國家藥監局給予產品兩年的過渡期時間。公告指出,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射頻治療儀、射頻皮膚治療儀類產品未依法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不得生產、進口和銷售。
隨著美容儀市場的逐步規范化,家用美容儀產品勢必將進入 “洗牌” 階段,對市場上魚龍混雜的美容儀產品進行去粗取精的洗煉。在未來,究竟具有怎樣品質的品牌在經過大浪淘沙的取舍過程中能夠留下?
核心技術之間的競爭
現階段,家用美容儀產品多方入局,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以專業院線美容儀器起家的品牌,如 Yaman 雅萌;以傳統家電產品入局的品牌,如松下;由高端美妝品牌衍生出的美容儀器品牌,如蘭蔻、資生堂;前身為進口美容儀的代工廠轉型后的品牌,如 Notime 等。
面對更加嚴格的行業規范,市場對于美容儀產品的技術要求無疑會進一步提升?!断M者報道》調查問卷顯示,美容儀的產品力及功效是吸引消費者的首要因素。因此,科技助力將會是日后產品競爭的核心著力點。新華網報道同樣指出,隨著美容儀器品類的細分化,其背后支撐的美容 “黑科技” 成為了消費者們愈發關注的重心。
從長遠看來,美容儀的產品功效才能為長線發展提供充足競爭力。對此,則需要品牌在產品研發上注入更多的資金以及時間。界面新聞報道表示,進口美容儀的代工廠轉型的國產品牌因為研發能力較弱,在當下講求產品功效的美容儀賽道上,有些品牌已經逐漸落于后位。
家用美容儀產品一般會如何分配預算到產品研發這一領域?不同定位的品牌其實由各自的對應策略。國內家用美容儀業內人士向 Vogue Business 透露,以國產美容儀頭部品牌之一的 Amiro 為例,去年該品牌得到騰訊企業的入股,因此在預算上相比很多體量較小的品牌就更為充足,因此也會分配給更多的份額在產品研發上。相比之下,從渠道出身的品牌則需先賣貨,積累了一定資本才有剩余資金去做產品研發。
背后有資本加注的美容儀品牌無疑在未來的市場將更具競爭力。一方面,這給予品牌在科技研發階段的擇優選擇與試錯空間,另一方面,強大的資金支撐使得品牌可以不斷鉆研新科技,保持長久的市場競爭力。
這同樣也可以解釋為何奢侈品品牌 Dior 在最近入局家用美容儀行業。今年 7 月,Dior 與法國照明創新公司 Lucibel 合作推出 LED 面膜。據悉,Lucibel 公司擁有新人體工程學和 LED 光生物調制技術兩項專利,它采用冷紅光來刺激和再生細胞,每平方厘米的面部發出的光量不同,以實現最高效率。WWD 報道稱,這款 LED 面罩的使用功效據稱是市場上以往任何一款面罩的 20 倍。
背后有著 LVMH 財團的雄厚資金實力作為支撐,Dior 憑借專利技術的加持在競爭白熱化的美容儀市場脫穎而出??梢钥闯?,科技研發、專利技術的硬核實力在家用美容儀品牌的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北京商報同樣報道表示,Flossom 花至品牌相關負責人稱品牌一直把產品研發、功效驗證放在首位,并強調公司在射頻、電流等領域的專利布局。
中國家用美容儀行業處于發展早期,市場的不成熟使得無論消費者還是行業內部均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一方面,由于市場教育不足,消費者缺乏對于市面上種類繁多的相關美容儀知識的了解,難以選擇最心儀的產品;另一方面,由于市場規范不充分,偽劣商品、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這也進一步加劇消費者對于家用美容儀產品的 “不信任” 感。
基于這種情況,國內美容儀市場開始通過加強市場監管的方式對魚目混珠的美容儀進行篩選、洗牌,這不僅迫使市場逐漸趨于理性,而且進一步敦促了美容儀核心技術的更新與研發。在行業規范與科技助力的雙重趨勢下,家用美容儀市場無疑將在未來打開新的局面。
本文轉載自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已獲授權,版權歸Vogue Business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8月24日,CBNData歷時5個月、攜手27家數據研究機構、集合5031位受訪者、匯聚100+專家意見、沉淀【23萬字】的《2022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正式發售!
此外,掃描下方二維碼,還可進入專屬社群,領取10元白皮書直減券,解鎖群友專享價。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