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營銷的本質還是要為優秀的產品服務,尊重差異而不擴大差異,恰恰是對女性尊重的體現。

圖片來源:Pexels
埃森哲數據顯示,中國有近4億年齡在20~60歲的女性消費者,每年掌控著高達10萬億人民幣的消費支出,接近德國、法國、英國零售市場的總和。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女性擁有了越來越多元化的角色,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對事物的理解產生了新的變化。
品牌方自然察覺了這樣的趨勢,并開始努力迎合女性消費者的喜好——或是打造出一個自信優雅的女性形象來代表品牌形象,或是挖掘并關愛女性的某些實際痛點,又或是打出“專為女性設計”的旗號……
然而,這些可以歸類為“女性營銷”的方法有時候不一定奏效,甚至還會“翻車”。
新零售商業評論將女性營銷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提供給女性用戶使用的特定消費品,如衛生巾、彩妝護膚品等,這類品牌擅長對女性消費者進行概念性營銷;另一類是原本的用戶大多數為男性,品牌想要吸引女性消費者,就必須重新設計產品。
接下來,我們想從消費者、相關從業者以及品牌方的多重角度,來探討一下女性營銷這件事。
為女性營銷,卻只感動自己
上世紀90年代,當巴黎歐萊雅的那句“你值得擁有”在中國大陸第一次出現時,震撼了無數女性消費者的內心,而這句Slogan至今都不顯過時。
躍入千禧年后,類似的品牌營銷方式更多了。
日本高端護膚品牌SK-II幾乎每年都要出一支十分出圈的主題廣告,用一系列優雅、知性的女性形象來表達女性不被束縛、自由實現夢想的美好愿景。
圖源SK-II《改寫命運》廣告片
中國品牌珀萊雅的三八婦女節營銷也頗為出圈。2021年,珀萊雅第一次聯合《中國婦女報》發起了#性別不是邊界線 偏見才是#的婦女節傳播活動;今年,珀萊雅延續了去年的議題,策劃了《醒獅少女》的短篇故事。
此外,珀萊雅還聯合母嬰品牌白貝殼(Babycare)、花藝品牌dresscode、玩具品牌運營商和零售商凱知樂(kidsland),以及快手、美團外賣等多個品牌,一起展現出不同領域、不同女性的風采,引發社會各界的討論。
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從這樣的風潮中收獲消費者的掌聲和實際的消費。
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維密)在經歷了頹勢之后,大刀闊斧地進行整改,從一個十分符合男性審美標準的“性感甜心”,變成了具有包容性、注重舒適度的女性品牌形象。
這樣大跨度的改變,卻招致兩極評價:有人贊賞維密改革的勇氣,也有人質疑這只不過是為了迎合消費者,是一種“政治正確”,并不一定出自真心。
此外,受海外品牌早期營銷思路的影響,不少國外品牌的國內運營團隊或是國內品牌,都在致力于塑造一個精致、優雅、獨立、充滿活力,甚至是先鋒的女性形象。
在女性意識尚未覺醒的時代,這樣的“操作”有醍醐灌頂的效果,但時至今日,這些趨于臉譜化、模式化的女性形象反而讓消費者感到了壓力。
有相關從業者向新零售商業評論透露,某衛生巾品牌原本全球塑造了一個女戰士的人設形象,意味著女性無時無刻都要戰斗。
然而在用戶調研階段卻發現了不一樣的“真相”:“在女性最虛弱的那幾天,為什么還要保持面面俱到、從容不迫的正能量形象?真正的態度應該是‘今天請假,明日再戰’。”最終,該品牌認同了這一理念,在本土落地的時候調整了自己的品牌“人設”。
另一方面,如今的消費者早已看清了所謂精致、獨立女性人設背后的消費主義實質:“廣告里透露出的信息是‘買了我們家的產品,你就能變得這樣完美’。但實際上呢?大家就算用了這些產品,也不過是凡塵俗世里摸爬滾打得灰頭土臉的普通人罷了。”消費者Vivi說道。
口號式營銷和過于“正確”的表達,很容易陷入精英主義的傲慢。賽知悅品牌咨詢公司創始人侯靜雯認為:“消費品最重要的是落地,品牌所宣揚的女性主義文化也要落地,而不只是高高在上、感動自己。”
她表示,相較于短期的、追熱點式的品牌營銷,品牌需要發自內心地關心自己的用戶群體,了解他們真實的需求,然后始終如一地保持這種信念,才能成功建立起可以落地的品牌文化,“你要欣賞、引領你的用戶,而非迎合、跟風。”
消費者的反饋也印證了侯靜雯的說法。聲稱“絕對不為文案買單”的Vivi表示:“為那些真正對我有用的成分和設計買單——如果護膚品對我沒用,衣服鞋子穿著不舒服,營銷得再好我也不會買;對我有用,不營銷我也會買,就是這么簡單。”
為女性設計,卻成偽命題
問題回到了產品本身。
英國作家、記者卡羅琳·克里亞多·佩雷斯(Caroline Criado Perez)在《看不見的女性》一書中提到,由于缺乏原始的女性數據以及由男性用戶、設計者主導,許多物品將“適合男性”等同于“適合所有人”。
例如,鋼琴等樂器的尺寸是按照男性平均的手掌大小設計的,因此女性鋼琴家在彈奏鋼琴時會比男性承受更大的傷病概率;智能電話的尺寸也是如此,5.5英寸的手機屏幕讓大多數女性無法單手完成拍攝操作。
此外,許多原本為女性設計的產品,又缺乏實用性。比如,沒有口袋或者沒有足夠大口袋的褲子、裙子等。
換句話說,許多大家已經用得習以為常的產品,其實都可以為地球上占一半人口的女性重新設計。
而現實中,已經有不少產品打出了這樣的旗號。
運動服飾本來是男性消費者主導的市場,但國家體育總局《2021年大眾健身行為與消費研究報告》顯示,女性體育消費顯著增長,平均總消費達到6362元,相比2020年增幅近50%,并且女性在健身這件事上的付費意愿(包括請私教以及購買各種運動服飾)高于男性。
在海外,lululemon的成功讓傳統運動品牌,如阿迪達斯、安德瑪,終于“發現”了女性消費者的潛力,進而努力對女性更加友好。
與此同時,還有MAIA ACTIVE、Particle Fever(粒子狂熱)、Flipped Lab(浮力實驗室)等眾多聲稱更懂亞洲女性需求且專注女性運動服飾的新品牌開始嶄露頭角。
除了色彩、面料材質和尺碼,女性對運動服飾的關注點與男性有什么不一樣之處?
事實上,傳統的跑步壓縮褲很容易出現卡襠、露出內褲痕跡和尷尬線的情況;傳統的運動內衣很少能通過更多的罩杯以及更高的承托力來照顧大胸人士;女性運動鞋也不應該是男性運動鞋的縮小版,不然勢必會影響舒適度……
此外,運動服飾最好還能體現女性優美的曲線,比如瑜伽褲“能否收住小肚子”“能否體現翹臀”是許多女性消費者關心的重要功能,等等。
但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傳統體育品牌大多在布局女性市場時,還是在色彩、外觀上下功夫,如推出一系列粉色系、奶茶色系產品。消費者用錢投票之后,它們才逐漸意識到:需要為女性重新設計產品。
無獨有偶,《看不見的女性》還提到,女性遭遇車禍受輕傷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傷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這是因為汽車是根據男性身材設計的——碰撞測試假人的身形一直都是以男性為基準,即使近年來采用女性假人,也只是做成了“小一號的男性假人”,而沒有考慮女性的肌肉質量分布與骨密度等生理差異。
新零售商業評論發現,從去年開始出現了不少“為女性設計”的新能源汽車。但它們基本沒有著重強調安全性能數據,而是圍繞外觀、內飾設計以及“女性所需要的功能”做文章——清一色的粉色和圓潤的車型,在主駕駛的前方設置一個帶補光燈的化妝鏡,讓人隨時隨地可以補妝,等等——可謂是集女性刻板印象之大成。
而說到粉色,在許多品牌眼里,好像已經成為了女性化的代名詞。一旦要面向女性消費者,將此前的產品換個粉色的外形就行了。
“我確實很喜歡粉色,但也不至于所有東西都是粉色吧?”一位消費者對新零售商業評論吐槽道,“不要除了‘直男’的黑、白、灰,就是粉色、紅色。”
現實中,變個顏色、稍微加點“女性元素”的設計,就開始收割女性消費者的品牌十分常見,這種偷懶行為的背后其實就是對女性真實需求的漠視。
更惡劣的是,許多品牌甚至打著“為女性用戶著想”的旗號(背后是“反正她們也不懂”的傲慢)削減掉許多產品原有的功能,或是在核心原料上偷工減料。
例如,新能源汽車歐拉好貓一度宣傳使用高通八核芯片,最終被消費者們發現實際上使用的是英特爾四核芯片。
女性消費者也不好糊弄,現在品牌方應該都清醒意識到這一點了。
本文轉載自新零售商業評論(ID: xinlingshou1001),已獲授權,版權歸新零售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8月24日,CBNData歷時5個月、攜手27家數據研究機構、集合5031位受訪者、匯聚100+專家意見、沉淀【23萬字】的《2022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正式發售!
此外,掃描下方二維碼,還可進入專屬社群,領取10元白皮書直減券,解鎖群友專享價。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