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曾經在國內市場的“獨特優勢”,正在時代的變化中喪失甚至消亡。

圖片來源:pexels
國際快時尚品牌關店潮,已經從ZARA、H&M,一直波及到了MANGO,歐美快時尚服飾在國內越來越“舉步維艱”了。
“以前常逛的ZARA店,前兩天過去已經關了。”家住上海的高女士告訴價值星球。“南京西路、港匯恒隆的原有店鋪已經換成了別的牌子,其他商場僅剩的店鋪服裝陳列看起來也很混亂—— 這當年可是最時髦的高端品牌,小姑娘全在門口排隊!”
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歐美快時尚品牌關店的消息,也保持著極高的討論度:“想要去退貨但門口的ZARA店關門了”“每年夏天一大半衣服都是MANGO家的,要閉店只能網上買了嗎?”“最近的兩個H&M都關了,看來真的是不香了”......
事實上,這些歐美快時尚品牌并非全盤“衰落”,而是在中國市場不再有從前般受年輕人歡迎。尤其是在各大一二線城市的線下實體店,呈現出投入大于產出的現狀。
根據MANGO財報顯示,早在三年前其中國市場的銷售占比,就已經小于其總銷售額的1%,而這1%中的七成,還是來自于中國市場的線上銷售額。
曾經作為商場地標性品牌而存在的歐美快時尚,真的要在中國線下市場偃旗息鼓了嗎?為什么大批歐美快時尚服裝店都選擇了關閉店鋪轉向線上?一度被捧為“高端線”的歐美快時尚,究竟被誰打?。?/p>
線下轉線上,快時尚“大敗退”
是誰打敗了“海外快時尚”線下店?
歐美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從巔峰時代,先是增長放緩,再是定位尷尬,最終走向撤店,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最開始是Forever21這家美式快時尚離開中國,大家都認為是歐美審美無法適應中國市場的偶然現象。隨后,New Look、Bershka等品牌在國內的門店,也越來越少。
海外快時尚線下店“消失”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內電商和供應鏈的快速崛起,另一方面是隨著消費迭代,國內消費者對服裝“品質”有了全新的衡量和認知。受中國年輕人喜愛的品牌,也從盲目追捧歐美品牌的時代,走向了追求“實用”與“原創”的兩個極端。
“相同價位的衣服,ZARA、H&M的面料和做工甚至不如許多國產牌子好。如果只想要這類款式,你上電商平臺就能找到更多,價格也更優惠。”在某電商平臺開過服裝店鋪,并做原創服裝品牌的若若告訴價值星球。“這些牌子根本性價比不高,穿一季就得扔,也和現代人環保的觀念不相符。”
根據若若的反饋,反而是許多原創設計師的服裝品牌,在社交媒體或者電商平臺的推動下,銷量反而會很好。而這些快時尚品牌常常被爆出的“借鑒”,甚至“抄襲”大牌設計的做法,也被當下年輕人反感。
加速催化了線下店這一生態模式消亡的,還有大量消費者在線下店試衣時的“只試不買”模式。
“你見過拿了十多件衣服進試衣間,試完拍完照然后全部不買的嗎?”若若說,“很多穿搭博主都這么干。”她完全理解不了這種“借用”場地拍照的行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線上購物成為年輕人購置衣物消費的主流,線下店在擔負許多租金成本的同時,還要應對大量的“無效消費者”。
近幾年海外快時尚品牌退潮的同時,快時尚消費市場正在洗牌。
以UR(Urban Revivo)、熱風為代表的國產同類快時尚品牌,正在大力搶奪國內年輕人市場。他們不僅把ZARA、優衣庫等海外大牌的銷量擠出電商銷量排行榜前十,甚至籌備著品牌出海“反攻歐美”。
在廣州做外貿服裝起家的國產服裝品牌UR(Urban Revivo),2016年就在新加坡開了海外首家海外實體店,2018年又在英國倫敦開了海外旗艦店??恐谟袌龅拈_拓,UR成為首家進駐歐洲最大商場的中國服飾品牌。
“UR更本土化,而ZARA是歐洲的風格,很多衣服都要很高的身材才能駕馭得了,整體偏成熟一點點。”UR創始人李明光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他對歐美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折戟”的看法。
他把這種“表現不佳”歸為了兩大原因:“一是產品不夠本地化,很難往三四線走,也就無法規模化發展;二是主要的產業鏈在歐洲,因此很難快速把最新的產品供應到中國來。”
供應鏈覺醒,國產快時尚飛奔
國內電商環境催化下之,本土柔性供應鏈的成長與發展,是海外快時尚品牌不再擁有獨家優勢的關鍵。
一開始,歐美“快時尚”品牌,主打的就是品類繁多,快速迭代。
而這一切成就“快”且“美”的背后,都依賴于他們的“柔性供應鏈”—— 也就是指供應鏈對于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適應能力。
歐美快消品牌靠著這一優勢每季都有數不清的新款服裝更新,又有數不清的舊款服裝打折甩賣,讓消費者眼花繚亂,于是成功贏得市場。
根據ZARA母公司Inditex的CCO Jesús Echeverría此前的采訪,ZARA總部的打版師、設計師和縫紉機是“隨時待命”的。“所有衣服在店面里只會展示3-4周的時間,公司會根據消費者的反饋不斷地調整設計風格。”
然而,如今快速反應的供應鏈早已不是海外快時尚品牌的獨家優勢。國產品牌的供應鏈優勢慢慢凸顯,比起歐美快時尚品牌,許多國產服裝品牌如今更“快”,也更“時尚”。
在浙江從事服裝代工生產的吳先生告訴價值星球,“從前許多為日本、歐美品牌代工的國內大型代工廠,早在2010年前后就把廠子轉移到了東南亞的緬甸、越南,而許多小型代工廠現在也在接零星的外貿單子和國內打版的單子。”
甚至當提起“柔性供應鏈”時,許多業內人士的第一反應已不是某個海外服裝品牌,而是出海歐美的中國供應鏈集大成者SHEIN。
正是靠著供應鏈優勢,SHEIN打入了擁擠紅海的北美市場。根據中泰證券的研報顯示,SHEIN的供應鏈分散在上千家中國的制衣工廠中,這些中小型的制衣工廠可以接受500件以下的小訂單,快速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小單快返”模式。
有了像UR、SHEIN這樣中國供應鏈背景的快時尚品牌和平臺出現,歐美快時尚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在本土市場都無疑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雖然Mango在中國只剩下1家線下店,其他歐美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也在逐步退場。但在中國市場的落寞并不代表品牌本身在全球范圍內的衰退。
為了解決“快時尚”優勢不再的問題,歐美快時尚品牌正在嘗試“慢下來”。根據Mango在其2022年業績報告中披露的數據,他們去年在海外新開了119家實體店,且將在2023年重返美國市場,推出面向高端消費群體的策略。
對于歐美快時尚品牌來說,拼出新速度、拼低價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一賽道上自有后來者。正如Mango老總提到價格戰時說的:“這不是我們的戰爭。”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