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觸角探入圖文、視頻行業后,音樂領域會成為被AI攻陷的下一個行業嗎?

圖片來源:pixabay
一夜之間,“AI孫燕姿”爆火出圈。
南拳媽媽的《下雨天》、郭頂的《水星記》,甚至是數碼寶貝的主題曲《Butterfly》、劉歡的《好漢歌》,這些風格迥異的曲目,都被“AI孫燕姿”完全駕馭。
其中,在B站播放量最高的,是“AI孫燕姿”翻唱的周杰倫的《發如雪》,擁有146萬播放量,3.9萬點贊。歌曲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評論區幾乎沒有人能挑出違和的地方,“如果有人給我聽這個,問我演唱的是真人還是AI,我會說真人。”
觸角探入圖文、視頻行業后,音樂領域或將成為被AI攻陷的下一個行業。插畫師、模特、文案的裁員潮還在繼續,下一批失業受害者,難道要輪到歌手了嗎?
2小時干聲素材,訓練出一首歌
“再不出來就要被AI取代了!”
5月4日長沙音樂節前,孫燕姿已經三年沒有在內地有過演出,而就在半個月前,這個長時間不營業的“冷門歌手”,卻頻頻活躍在公眾視線里。
與此同時,熱搜冒出一個新的詞條,#AI出來后第一個失業的是孫燕姿#。
這是因為,近一個月里,有不少B站up主通過AI復刻孫燕姿嗓音的形式進行了許多歌曲二創。
“AI孫燕姿”演唱曲目
AI歌手并不罕見。在“AI孫燕姿”之前,已經有“AI周杰倫”,“AI王菲”、“AI鄧紫棋”的作品流傳于B站,2022年6月,酷狗音樂還曾推出基于“凌音引擎”,以楊超越真人聲音打造的首個AI歌手“超越AI”,但熱度遠遠不能和“AI孫燕姿”相比。
有up主分析,這可能與孫燕姿本身的聲音辨識度有關,吐字相對清晰,音色有一定的顆粒感,氣息使用也自成一派,訓練出的AI模型貼合了這樣的特質,所以讓人感覺像。
讓“AI孫燕姿”完成一首歌曲并不難。網絡上有不少博主都分享了相關的制作方法,他們主要是運用RVCDDSP-SVC、DiffSinger、Diff-svc和Sovits-svc等相關技術進行AI聲音模型訓練,“AI孫燕姿”的音頻就是使用AI音色轉換技術Sovits4.0版本(全稱Sovits-svc)生成。
和AIGC圖片生成的原理相似,“AI孫燕姿”也需要大量的“干聲”數據投喂,也就是孫燕姿本人,未經過任何空間性質或后期處理和加工的純人聲,這些都可以通過網友整理的素材包直接使用。up主透露,大概2小時的“干聲”就能夠生成一首惟妙惟肖的作品,如果不夠完美,還可以通過后期修音調整。
隨著“AI孫燕姿”的意外爆紅,那些原本已經沉寂的“AI歌手”也就重新回歸到了B站。
一些非歌手的熱門角色也開口唱了起來,比如“AI郭德綱”翻唱日文歌《冬の花》,“AI孫笑川”翻唱《這么可愛真是抱歉》。有up主們甚至還開啟了點歌模式,留言選擇歌曲+選擇歌手,他們就能“定制”出相應的曲目。
“AI孫燕姿”演唱曲目
平臺也為這些up主大開方便之門,4月28日至6月24日,B站音樂區推出“虛擬之聲創作計劃”,up主可選擇話題“AI虛擬之聲實驗室”投稿,平臺將給予優質稿件提供流量扶持和活動獎勵。目前,該活動已經有1億瀏覽,超34萬次討論。
而在“AI孫燕姿”火起來之前,AI也產出過不少的虛擬偶像。
最被人熟知的是2007年出生的初音未來,那個梳著蔥綠色雙馬尾的少女,出生即巔峰,一首《甩蔥歌》刷爆各大平臺榜單,此后B站的洛天依、LOL推出的K/DA女團都是向著這個方向發展。
只是,這些AI歌手真的能取代歌手們嗎?
有粉絲第一時間跳出來反對:“AI永遠不可能取代歌手,我們去演唱會是為了聽真實的、極致的、鮮活的、有氛圍的,甚至可能會有瑕疵出現的live,歌曲會跟著歌手的喜怒哀樂去傳達出不同的韻味,AI永遠不可能賦予一首歌鮮活的生命力。”
有多少滲透,就有多少爭議
AI技術滲入音樂行業的趨勢已經非常明了,任何技術層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時間解決,但AI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版權。
在B站“AI歌手”爆火之后,Sovits開發者Rcell很快發布緊急公告稱,由于最近在B站等平臺出現了眾多使用svc (包括Sovits,diff-svc等)和未授權數據集訓練明星、知名藝人、知名公眾人物的模型,且這些作品在平臺流量高,并且引起敏感性話題。為避免引起更嚴重的法律問題,Sovits倉庫已經刪除。
雖然部分創作者極力解釋自己只是興趣使然,并未商用獲取收益,但其實際行為也已構成侵權。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王國華向媒體表示,AI翻唱主要是一些歌手聲音的再現,會涉及對原創(歌手)聲音的模仿,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涉及表演者對聲音所享有的相應權利。另外,通常判斷構成侵權行為的方式,并不是以點擊量或者是有償無償的方式判斷,所以即使不以營利為目的,AI翻唱作品依舊屬于侵權。
目前,原創者們對AI的態度劃分為了兩派。AI擁護者認為,“AI歌手”能放大IP的聲音價值,應該支持繼續探索。
比如,臺灣歌手陳珊妮在今年3月發布了最新單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隨后她宣布這首歌其實由自己的AI模型演唱的。
評論區里,有人感嘆,“難怪覺得公主的vocal回春了,原來是AI唱的。”陳珊妮認為,身為創作人該在意的或許不是“我們是否會被取代”,而是“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陳珊妮表示《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由AI模型演唱
美國女歌手Grimes也在4月發布推文稱,可以隨意使用她的聲音,不受懲罰。而且對于任何使用她聲音的成功的AI生成歌曲,她都會分攤50%的版稅。
AI抵制者則已經開始采取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去年,美國唱片業協會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AI開發者的名單,聲稱它們抓取受版權保護的作品來訓練模型的行為是“未經授權使用的,侵犯了我們會員的權利”。
環球唱片執行副總裁邁克爾·納什(Michael Nash)更是在一篇專欄文章中直言,人工智能音樂正在稀釋市場,使原創作品更難找到,并侵犯了藝術家獲得作品報酬的合法權利。
而在音樂之外,AI的版權爭議還涉及很多領域,比如之前大火的AI換臉。
B站up主“瓜瓜Mars”就曾做過十余條“AI換臉系列”視頻,惡搞對象包括林俊杰、王祖藍、黃曉明等。2021年9月,林俊杰因被AI換臉做成鬼畜視頻,起訴“瓜瓜Mars”,索賠27.5萬,最終勝訴。
另外,還有近半年逐漸優化的AI繪畫。2023年1月,全球知名圖片提供商華蓋創意(Getty Images)起訴熱門人工智能(AI)繪畫工具Stable Diffusion的開發者Stability AI,稱其未經許可從其數據庫中復制了超過1200萬張圖像,侵犯了公司的版權和商標保護措施。
為了盡力避開灰色地帶,公司也在采取措施。百度文心一格規定,百度AI技術生成的畫作版權歸屬于百度公司,并表示如果相關平臺未來開發出來的生成圖片侵犯到原作者權益,百度會提供投訴反饋通道,迅速為相關權利人提供權利救濟渠道。AI繪畫軟件TIAMAT和Midjourney都選擇在素材庫中使用無版權的圖片,以規避版權爭議。
而在尚未有明確規定出臺前,關于AI版權爭議的話題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資本仍在攻城略地
AI作品被質疑沒有靈魂,還可能涉及版權風波,但這些都不能抵擋資本的熱情。
從ChatGPT到midjourney,再到“AI孫燕姿”,在文字、繪畫、音樂等領域,AI未來的可能性被不斷放大。
以OpenAI為代表的公司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今年4月, OpenAI完成了 103 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 270 億-29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900 億-2000 億元)。參與本輪融資的風投公司包括老虎全球管理、紅杉資本、加州 Andreessen Horowitz、紐約 Thrive 和 K2 Global等。
國內市場也在緊跟AI發展的步伐。
IDC發布的《2023年V1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最新預測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AI)市場支出規模將在2023年增至147.5億美元,約占全球總規模十分之一。其預測,2026年中國AI市場將實現264.4億美元市場規模,2021-2026五年復合增長率(CAGR)將超20%。
與AI相關的初創公司,在此刻備受資本青睞。
近兩個月內,AI 數字人技術研發商硅真智能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虛擬偶像全棧式服務商萬象科技完成數百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繼今年2月完成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后,國內AI圖像生成技術服務商Tiamat再次獲數百萬美元A+輪投資。
隨著AI應用范圍不斷拓寬,AI也在推動市場催生一系列相關人才,改變未來職業走向。
OpenAI在最新發表的研究里提到,GPT對人際交往、手工操作、安全監管等相關的職業影響較少,但對語言(作家、編輯、律師、翻譯)、數據(分析師、會計、統計師)、創意(設計師、藝術家、音樂家)等行業的影響是顯著的,不過這種影響并不一定意味著就業機會或工資水平會下降,更有可能是導致職業結構、工作內容、技能需求等方面發生變化。
比如新興職業之一,是模型訓練相關的提示詞工程師,也就是AI訓練師,負責通過與AI交互寫出相關提示,以幫助用戶操作AI生成更完美的內容,并幫助公司培訓員工使用這些工具。
據悉,谷歌投資的初創公司Anthropic,正在舊金山招聘“提示工程師和圖書館員”一職,薪水最高可達3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3萬元)。
谷歌招聘“提示工程師和圖書館員”
再比如AI修圖師這類利用AI產出產品的輸出型崗位,相對要求較低,上手學習時間也較短,已經逐步替代初級原畫師。
脈脈高聘人才智庫發布的《2023AIGC人才趨勢報告》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國內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招聘需求量同比上漲31.3%,創歷史新高。
“AI孫燕姿”在音樂行業中發光發熱,但這不會是AI最后一個攻下的城池。
本文轉載自鳳凰WEEKLY財經(ID:fhzkzk),已獲授權,版權歸鳳凰WEEKLY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Yigrowth(應極數字)發起“歸流·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年度觀察”項目,結合調研問卷、流量平臺數據與資深從業人員的觀察視角,最終輸出《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
報告歷時3個月,調研350+線上營銷從業者,走訪、研究數十家品牌機構,沉淀8萬字實操干貨,深度拆解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私域運營的實操策略,以期為品牌、MCN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應對線上營銷挑戰的有力參考。
更多獨家觀點及實操建議將在《2023消費品牌流量營銷進階趨勢報告》紙質版中完整呈現。隨書附贈3份“認知圖譜”,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