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妝又一次因為“核廢水”被推上風口浪尖,增收的四大日妝面臨三大困境。

圖片來源:unsplash
相關的爭議主要在“日妝還能用嗎”、“有哪些品牌在日本生產或使用日本原料”等,這也將對未來日本化妝品產業造成一定影響。
在本輪爭議發生前,業績“回溫”的日系美妝集團,陸續發布了上半年業績報告。
海外成日妝新增量,但仍存三大困境
在上半年四大日企銷售額均增長,花王集團、資生堂集團、高絲集團、POLA ORBIS集團的增幅分別為0.6%、0.2%、10.5%、9%。
在營業利潤方面,花王集團、資生堂集團雙位數下跌;而高絲集團、POLA ORBIS集團則呈雙位數增長,各大日系美妝集團的發展可謂喜憂參半。
從上述日企上半年在本土和海外的業績來看,有以下兩大看點:
-
除去未透露數據的POLA ORBI集團,剩下三家日妝企業上半年在日本市場都有實現增長。
-
花王集團、資生堂集團、高絲集團都各自在海外市場有新增長。
其中,花王集團和高絲集團在北美/美洲市場都是增長的,銷售額分別為91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5.68億元)、21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82億元),增速分別為4.4%、31.2%。而中國市場則重新成為資生堂集團第一大市場。
在亞洲/亞太市場上,花王集團、資生堂集團、高絲集團在除去日本或日本和中國業績后均下滑,降幅分別為4%、2.2%、11.5%。
值得注意的是,日妝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
花王集團和資生堂集團在華發展電子商務渠道奏效。其中,花王旗下珂潤在618大促間天貓旗艦店銷售額比上年增長30%,資生堂集團上半年線上和線下渠道均增長。
-
POLA ORBIS集團核心高端品牌寶麗POLA有20%增收來自中國,且正在拓展市場份額的茱莉蔻Jurlique在華銷售額也有增長。
-
但是,高絲集團上半年在華增長放緩,而百貨渠道因受到了電子商務和免稅渠道下滑的影響而大幅增長。
同時,從上述四家企業在日本和海外市場的業績表現還可以看出,當前日妝存在三大困境。
1.日妝雖然把北美/美洲市場當作新增量,但面臨歐美等品牌的擠壓
比如,花王集團在北美/美洲銷售額少于日本市場的1/4;資生堂集團在北美/美洲銷售額則未及日本市場的1/2。
再對比歐美化妝品集團上半年在北美/美洲銷售額來看,日妝在該市場的市占率僅為一小部分,未來也將面臨生存擠壓。
上半年,歐萊雅集團在北美市場的銷售額為53.3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18.33億元),而以上四家日企在北美/美洲銷售額約在10-50億元間,遠低于高市占率的歐美大牌。
2.日妝在本土市場增速放緩,規模持續縮小
據《日本化妝品產業的展望》文中的數據顯示,日本國內化妝品市場規模受疫情影響在2020-2021年持續縮小,其中2021年出貨額為1352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74.85億元)。
此外,據富士經濟預測,2022年日本化妝品市場同比增長2.6%至291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53.55億元)。
圖源:富士經濟
結合上述日妝企業上半年在本土的銷售額增速,花王集團、資生堂集團、高絲集團分別為1.8%、8.2%、15.5%,大體上增速有所放緩。
此外,日妝在本土增速放緩下,還面臨著在日本市場發展的海外化妝品的競爭。
據日本進口化妝品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進口外國化妝品金額排前二的分別是韓國、法國,金額分別為77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8.58億元)、76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8.04億元),增速分別為125%、120.8%。
國貨彩妝在日本也有了一定的成績。在2022年有網友在小紅書平臺上表示,日本的化妝品集合店里出現了INTO YOU、酵色、花知曉、花西子等許多國貨彩妝品牌。同年,花西子眼影盤更是出現在日劇《ANIMALS》里。這也就意味著,日妝不僅在本土市場增速放緩,還將會受到一眾海外化妝品的擠壓。
3.加碼中國市場,但線上業績承壓,且陷“核廢水”爭議
在中國市場上,以往日妝在華銷售主要渠道以線下百貨為主。隨著電商崛起,其開始發展線上平臺,但是相較歐美大牌和國貨品牌而言,日妝在線上的銷售份額并不大。
從今年天貓美妝行業首日店鋪數據來看,在5月31日-6月1日成交額前20的榜單中僅有資生堂、SK-II、肌膚之鑰、黛珂四個日妝品牌上榜,分別位列10、11、15、18。而歐美美妝品牌則占據了榜單主要前區排名。
從電商平臺各大品類月銷榜單上,日系品牌也不占優勢。如,高絲集團旗下高端護膚品牌黛珂官方旗艦店顯示月銷量最高的產品為黛珂星品乳水體驗禮盒,月銷8000+。
而花王集團旗下護膚品牌珂潤月銷量最高產品為保濕潔面,月銷為5W+,但僅排在天貓保濕洗面奶熱銷榜第七名,且前六名都是國貨品牌。
此外,事發于6月的日本排放“核廢水”爭議,也對日妝在華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目前,該爭議還在發酵中。
高端、防曬成上半年日妝業績增長兩大關鍵
從品牌端來分析日妝企業財報可以發現高端美妝、防曬品類助力了日系美妝企業的業績提升。
1、高端美妝仍是拉動日妝增長的關鍵部分
從四大日妝企業的品牌銷售占比上看,高端美妝仍是其增長的關鍵部分。
比如,花王集團的G11品牌(注:在全球加速增長的11個品牌)上半年銷售額增長3%,其中高端品牌均實現增長,佳麗寶和Athletis增長30%以上,RMK實現雙位數增長,MOLTON BROWN、est、SENSAI實現個位數增長。而R8品牌(注:日本市場為中心的8個品牌)在上半年銷售額增長2%。
高絲集團銷售占比前三的品牌分別為黛珂、Tarte和奧爾濱也同樣都是高端美妝,合計銷售占比為65%,且上半年均實現增長,增速分別為 3.6%、33.3%、0.8%。
圖源:高絲集團2023上半年財報
在上半年,POLA ORBI集團則約90%的銷售額源自旗下兩大核心高端護膚品牌寶麗POLA和奧蜜思ORBIS,銷售額分別為497.6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67億元)、209.0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36億元),增速分別為10.4%、9.7%。
而資生堂集團的核心品牌多為高端美妝,且上半年僅IPSA下滑21%,其他品牌中資生堂增長9%、CPB增長15%、NARS增長23%、安熱沙ANESSA增長1%。
2、護膚、彩妝為日妝“主戰場”,防曬表現“突出”
從上半年日妝品類來看,護膚、彩妝仍是其“主戰場”,但是防曬品類也有不錯表現。
前文提及的高端線美妝品牌中,多是護膚、彩妝品牌,這里就不再贅述。
在防曬品類上,今年上半年,花王集團UV潤浸保濕防曬護理系列產品銷售額和市場份額都有所增長。另外,在8月1日,花王集團收購澳大利亞防曬品牌收購Bondi Sands,并表示接下來將重視防曬品類。
被業績、“核廢水”所困的日妝究竟該怎么破局?
從四大日系美妝集團的財報中,可以看到,面對業績困境,有以下自救手段:
1、向海外求增量,尤其中國市場
“海外”市場是上述日系美妝企業尋求增量的共識。其中,發展中國市場成了他們未來發展規劃中的共同選擇。
比如,花王集團表示,目前中國化妝品業務未意識到任何重大風險,但歐美業務面臨著物流、庫存方面的風險。在下半年芙麗芳絲、珂潤在華將通過推出新產品、建立完善的營銷體系來實現增長;SENSAI品牌將通過強化線下渠道、在高端線營銷中穩步獲利。
此外,花王集團還強調將通過全球增長驅動領域擴張,未來化妝品業務將向海外發展,目標是在分別在2027年實現海外銷售額GAGR增長4.3%至8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96.72億元)以上。
資生堂集團同樣也對遠高于其他海外市場銷售規模的第一大市場中國做出了相關發展規劃。
比如資悅基金未來在華有三大投資方向:包括重組膠原蛋白、口服美容等中國市場新需求以及數字化科技企業、中國本土有發展潛力的美妝相關企業。
2、加注高端美妝,加強全渠道建設
從品牌端的發展來看,四大日妝企業化妝品業務上主要營收來源都是高端線,但以往日妝主要銷售渠道以百貨為主。
基于此,日妝企業在半年報中也提出了繼續發展高端化妝品,同時加強全渠道建設。
比如,花王集團在K27計劃中表示,將拓展中國高端化妝品市場。下半年在全渠道建設上,則會于日本市場擴張免稅店及跨境EC,同時,在中國市場將加強雙十一大促的銷售。
高絲集團也在半年報中指出,下半年其核心高端品牌黛珂DECORTE將通過推出AQ系列產品,提升高端護膚市場市占率,后續也計劃在海外市場銷售。此外,其還將通過在線上新增電商平臺,以及線下開設新門店的雙渠道發展策略,來增強黛珂DECORTE在高端市場的品牌力。
3、研發新技術、新產品
另外,重視研發一直是日妝的一大特點,就下半年動向來看,通過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也是日妝解決痛點的辦法之一。
今年7月5日,高絲集團與Kose Milbon化妝品株式會社等(注:高絲集團與Milbon合資企業)合作開發的美容室專賣化妝品品牌“im”誕生,將面向全日本美容院發售。
7月10日,高絲集團宣布通過與千葉愛友會紀念醫院的小兒過敏專門醫療隊合作,研制了新生兒也能安全使用的護膚制劑。
7月11日,資生堂集團宣布投資生物科技公司千歲集團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本次合作旨在用海藻制作化妝品原料和包裝,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的商業模式。
8月22日,資生堂集團發布研究成果,將根據ectoin可促進褪黑激素合成,增強皮膚免疫功能的發現,開發可通過調節皮膚生理節律來改善膚質的護膚品。
可以看到,四大日妝企業面對當下的發展有著確定性的戰略。但是在排放核廢水爭議波及日妝之下,日本化妝品產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當務之急是其能重新構建其在消費者及市場端的公信力。
參考資料:花王集團、資生堂集團、高絲集團、POLA ORBI集團財報
本文轉載自聚美麗(ID:jumeili-cn),已獲授權,版權歸聚美麗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