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聊天,說的是似乎現在很少再聽到曾經叱咤互聯網的新消費品牌。
朋友說沒聽到不等于賣得不好,因為這些新消費品牌都已經魚躍到線下大市場。
這時候有人就會跳出來,說我胡說八道,線下實體經濟都荒蕪了,你還說線下好。
就和我們經常刷短視頻一樣,看著主播月入幾萬,以為錢很好賺,但事實上,月入2000的人大有人在。
而我們聽說線下經濟不好的新聞大多從互聯網的工具中獲得。
據數據顯示,在2022年社零數據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96萬億元,同比增長6.2%,這一比例雖然較去年提升了2.7%,但事實上線下消費比重依舊超過7成。
其實這個賬很好算,與8億網民相比,覆蓋14億人的線下渠道才是品牌分銷的關鍵。
為什么一線品牌都在狠抓經銷商和線下渠道,因為一線品牌有資金,有產品,有團隊。
但這些新消費品牌沒有,因為大多數新消費品牌都是輕運營來獲得快速增長的流量,這些只有線上渠道能夠給予。
但隨著線上流量增長見頂,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新消費品牌發現,玩不下去了。
先說一個代表例子,那就是自嗨鍋,當年自嗨鍋可以說是自熱食品的品類代表,完勝線上市場。
而大多數年輕消費者也是通過互聯網認識了自嗨鍋,但隨后除了穩固線上市場之外,自嗨鍋也開始布局線下。
將產品放進便利店,商超,甚至開設了線下體驗店,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體驗,而且在網吧、棋牌室、宿舍這些場景中,自嗨鍋也通過種草裂變的方式進行觸達。
并且線上線下同價,讓消費者能夠無負擔地選擇購買渠道。
而憑借互聯網+的元氣森林,也通過線下渠道的擴張,成為氣泡水品類的王者。
以明星單品+線上營銷實現快速突破,在產品通過驗證后,元氣森林通過品類擴充和線下渠道推廣,網格化實現規?;鲩L。
進入商超、便利店、新零售等線下場景,并且通過拓展經銷商來穩固線下渠道,為此元氣森林甚至組建了2500人的線下銷售團隊。
元氣森林開發線下渠道也有自己的打法,比如會避免傳統經銷商,而選擇想經營飲料品類的個體戶或小門店作為獨家經銷商。
當然元氣森林線下渠道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實現了品類多元化,除了氣泡水還推出了電解質水、無糖茶飲料、乳茶等品類。
2022年,空刻意面也開始了線下渠道的拓展,在2022年的年報中,寶立食品表示,針對C端業務已引入專業團隊并設立了線下渠道事業部,目前已通過經銷商進入了包括沃爾瑪、大潤發、盒馬、Ole在內的商超系統。
在空刻意面之前的2021年,三只松鼠成立分銷事業部,當年分銷就做到了集團營收的16.5%。
此外每日黑巧、莫小仙、王小鹵等,已經把線下渠道的營收比例做到了65%。
當然大多數擁有互聯網基因的新消費品牌,都折戟于線下渠道殘酷的戰場,而這些在線下活下來的品牌,都擁有自己的十八班武藝。
如果說線上渠道通過大數據和流量就能夠獲得成功,那么線下渠道還需要更多的人情世故。
要想在線下生存下來,首先你要有品牌,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依托互聯網起步的新消費品牌都擁有一定的知名度。
接下來你需要有產品,與線上渠道依托大單品就能勝出的策略不同,線下渠道需要多元化的產品。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網紅產品來到線下就銷聲匿跡,就是因為品牌的SKU不夠豐富,無法進行持續的產品迭代。
這意味著消費者每次進店后,只能看到同一款產品,這就會影響對方的決策。這也是門店老板不想看到的。
這就是為什么元氣森林在沒有其他產品出來之前,會快速地更新氣泡水的口味,就是為了吸引消費者。
如果你擁有品牌和多元化的產品,那么你離成功還剩最后一步,那就是團隊。
很多成功的新消費品牌,就是組建了強大的線下營銷團隊。
王小鹵從農夫山泉挖來了一位線下市場總監,其加入后很快打通了連鎖商超、便利店等渠道,僅僅3個月,王小鹵線下營收便破千萬。
永璞也花費半年從瑪氏挖來一位高管,最終將閃萃咖啡液送入了羅森和便利蜂的門店。
莫小仙的團隊中更是有70%都是線下團隊,他們大多來自一線品牌,擁有豐富的線下渠道經驗。
拿便利店來說,看似連鎖便利店擁有上千家門店,但其實每家門店輻射的群體和范圍都是一定的。
這意味著大多數時候,一家便利店服務的消費數量和群體是一致的。
如果把自嗨鍋放進商圈的便利店,大概率是賣不動的,因為周邊餐飲業態集中,消費者很少選擇自熱食品。
這就需要品牌創始人和他的團隊,對線下渠道擁有敏銳的嗅覺。
除了會員制超市能夠為品牌提供持續且精準的消費者之外,O2O的成熟,也為品牌打通線上線下提供了新的機會。
例如a1零食研究所,當會員在a1零食研究所網上渠道進行下單時,只要送貨距離不超過6公里,就都可以實現1小時內派送。
再比如元氣森林通過大量智能貨柜的投入,可以將產品觸達更細分的市場中。
顯然,曾經以線上渠道為傲的新消費品牌們也開始擁抱線下市場,對于他們來說,相比于流量和成本更貴的線上渠道,線下渠道還有更多的選擇,再差也有好的地方。
而縱觀社會經濟發展,未來線下渠道一定是消費主力渠道。
而進入線下渠道的新消費品牌,不再冠有流量產品的光環,回歸成普通的品牌,做普通的事情。但并不妨礙有朝一日成為偉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