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版躲貓貓爆火,會成為下一個飛盤嗎?
圖片來源:Pexels
他逃,他追,他插翅難飛。
最近一個月,各大城市的公園里經常涌現出一群玩躲貓貓的成年人,他們時而看著手機地圖,時而東張西望,有人鬼鬼祟祟躲在角落里,也有人一路狂奔追趕“獵物”。
這個游戲規則和童年時期的躲貓貓相似,不同的是,加入了共享位置的“科技感”。
玩家需要進入高德地圖的群聊,統一換上動畫片里“Tom貓”和“Jerry老鼠”的頭像,并開啟共享位置,玩家們隨即可以看到彼此的實時位置。5分鐘躲藏時間后,“貓”即可出動開啟“獵殺時刻”。
游戲規模集中在幾十人左右,有熟人相約的免費局,也有陌生人組成的付費局。付費局價格往往在9.9元到29.9元左右,可以通過小紅書、微信小程序和私域社群進行報名,漸漸地,躲貓貓俱樂部也應運而生。
截至發稿前,在小紅書上有超過27萬篇關于“躲貓貓”的筆記,“躲貓貓”話題全網瀏覽量超95億。
為了探究躲貓貓的流量密碼,我花了19塊9報名參與了一場近百人規模的躲貓貓游戲。
實測游戲的同時,我和游戲玩家及四位躲貓貓組織者聊了聊,躲貓貓到底有什么魔力?背后的俱樂部如何盈利?它會成為像飛盤一樣的“網紅游戲”嗎?
高科技版躲貓貓,玩的就是“心跳”
對于小孩子來說有些幼稚,對于成年人來說剛剛好。
11月初,一個周六晚上五點,上海中山公園的草坪上,已經有一群成年人開啟了躲貓貓的游戲。
偌大的草坪上,有人在玩飛盤,也有人在露營,此時天色仍有亮光,距離我報名的躲貓貓場次集合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
憑借微信群里的集合地點,我順利找到接頭人Benny,他是當晚活動的四位組織者之一,他告訴我,當晚的躲貓貓有70人左右參與,是由四家俱樂部聯合舉辦的,一來可以保證人數足夠活動落地,二來也能滿足老成員認識不同玩家的社交需求。
沒過多久,另一位組織者Keke也來到現場,近一個月,她每周會組織3~5場躲貓貓活動,地點集中在中山公園、和平公園、大寧公園和世博文化公園等上海大型公園。
在微信群,主理人們經常會發“粗門”的鏈接邀請玩家報名,這是一款針對城市年輕人的戶外運動平臺,已經有了躲貓貓專題活動
目前,很多躲貓貓玩家都是通過飛盤俱樂部報名的,比如當晚活動的主持人卡卡,是一家飛盤俱樂部“KAKA Frisbee”的主理人,也是躲貓貓的組織者之一,他在完成一場飛盤活動后帶著一群人來到躲貓貓的現場。
交談過程中,幾十位玩家陸陸續續來到了集合點,大多通過一句“是躲貓貓嗎”來互相確認身份,他們有人在俱樂部的微信群報名,有人通過“粗門”買票,還有人從脫口秀社群的鏈接里報名。
確認好報名身份后,幾位組織者一邊發著熒光手環,一邊介紹規則,手環是區別玩家身份的標識,戴一根的為“貓”,兩根的為“老鼠”,游戲過程中不能摘下或隱藏。
游戲開始前,玩家們在微信群通過搶紅包的方式選出了5只“原始貓”,“老鼠”如果被抓到需上繳一根手環,隨即變成“新貓”,繼續抓“老鼠”。游戲勝負根據是否有“老鼠”存活判定,最后一位被發現的老鼠即為“鼠王”,收獲最多手環的即為“貓王”。
“5分鐘倒計時!開始!”
隨著俱樂部主理人Kaka一聲令下,近70位玩家開始疾速向四面八方奔跑,地圖上Jerry老鼠頭像瞬間活躍了起來。
有人三五結伴,有人孤軍奮戰,有玩家一路“逃”到離出發點最遠的位置,有人藏匿在其他游戲的人群中“混淆視聽”,不到五分鐘,浩浩蕩蕩的一群人便分散在公園的不同角落,隱藏在黑夜之中。
五分鐘一到,地圖上的Tom頭像開始迅速移動,開啟“獵殺時刻”。
作為“老鼠”,我獨自藏在公園一處偏遠涼亭背后,緊張地盯著屏幕,偶爾能聽到遠處的尖叫聲,也能看到附近隊友“逃竄”的身影。
實時共享地圖帶來的刺激感在于,玩家能清晰地看到“危險”逼近,由于暴露位置而不得不時刻保持警惕。
不到半個小時,“Tom”頭像變得越來越多,這意味著多數獵物已經被同化為獵人。眼看著地圖上有兩只“貓”的頭像越來越近,我選擇離開藏匿點,向地圖上“老鼠”多的位置跑去。
“要么跑得快可以甩開貓,要么藏的位置足夠特殊,如果藏在草叢里,順著地圖很快就能被找到。”有玩家邊跑邊傳授躲貓貓的戰術。
隨著“安全區”變得越來越小,我被Tom頭像包圍了,在草坪上沒跑多久,便被抓到,一直懸著的心也終于落地,變成“貓”后開始大搖大擺地尋覓獵物。
花19塊9“回到童年”,躲貓貓是如何翻紅的?
“九十月份左右,線下躲貓貓被互聯網帶火了。”Keke說。
截至發稿前,“躲貓貓”在抖音和快手的話題播放量分別為58億次和37億次,雖然其中包含了電子游戲CSGO的躲貓貓內容,但在最新內容中,不少都是關于線下躲貓貓游戲的內容,其中,“線下躲貓貓”的抖音話題播放超過2.2億次,其中包含活動招募信息,也有人記錄游戲的過程和感受。
比如,有大學生在校園內玩躲貓貓躲進井蓋下方,一夜未歸驚動全校師生尋找,登上社會新聞的版面。
新抖數據顯示,關于線下躲貓貓的第一條獲贊百萬的視頻出自“躲了個喵 (成都站)”。
9月25日,該賬號發布了一條“第1集|成都線下躲貓貓,20只貓80只老鼠,貓抓到老鼠變成貓”的視頻,記錄了游戲現場有女生上樹、有人把手機栓到狗的身上等讓“貓”抓狂的瞬間,視頻獲贊超103萬。
評論區中,來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西安等全國各地的網友紛紛喊話尋找“游戲搭子”,有的還表示自己愿意組局。
來自東北的00后田田便是其中的一員,在看到網上熱火朝天的討論后,她和幾位朋友組建了微信群,各自在朋友圈發廣告拉人,組織線下9塊9塊一場的躲貓貓游戲。
“第一場躲貓貓很容易就組織起了三四十人參加,因為小城市晚上的活動不多,大家下了班也沒什么可玩的,所以愿意參加這樣的游戲。”田田說。
比起臨時組隊的網友,戶外俱樂部的主理人們有著天然的優勢。
當晚的幾位躲貓貓組織者,都兼職做著不同的俱樂部主理人,比如Keke的“KEKE Club”擅長組織徒步和CityWalk等戶外活動,Benny的“多人有氧運動”俱樂部更愛組織密室逃脫和羽毛球等活動,他們發現社群里有用戶在尋找躲貓貓的組織,便親自下場組織游戲。
卡卡說,大多數人來玩躲貓貓是因為童年回憶,加上游戲的社交屬性和運動屬性很強,又和飛盤一樣相對容易上手。
我隨機問了幾位玩家,他們大多是被網上“種草”后第一次玩:
“在小紅書刷到的所以想試試。”
“找找童年的感覺,還能順便運動一下。”
“之前玩飛盤,看到群里有躲貓貓就來了。”
在卡卡看來,玩家有比較高的付費意愿,因為付費活動往往組織得更好,能提高完整的服務。
據觀察,躲貓貓活動的價格集中在9.9元到19.9元,組織者不僅要“搖人”,還會提供熒光手環、保險和贏家獎品等服務。
多位主理人透露,每場活動的利潤往往不超過500元。以50人規模的活動為例,如果票價為19.9元,門票收入則為995元,如果是兩家合辦,則每家的收入不足500元。
新入局的田田說,由于剛入局還在獲客階段,經常給新用戶提供優惠,一場活動下來僅僅能維持個成本。Keke透露,大部分躲貓貓組織者都有本職工作,不靠這項兼職賺錢,更多地是喜歡交朋友,享受大家一起玩游戲的樂趣。
躲貓貓會成為下一個飛盤嗎?
安全,是躲貓貓游戲的首要規則。
即便主理人們在活動開始前反復強調不能上樹、爬到危險的游樂設施上,但依舊有玩家打破規則。
在當晚游戲僅剩一名“老鼠”時,十余位玩家圍著地圖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藏匿點,直到一位眼尖的玩家發現了樹上的亮光,一群人圍到樹下,發現了漏網之“鼠”。
僵持了十來分鐘后,一位玩家自告奮勇要上樹試試,在眾人合力助他爬上樹后,他成功地抓到了最后一只“老鼠”,游戲隨即以“貓”陣營獲勝宣告結束。
為了持續吸引用戶參與游戲,組織者還需要在游戲本身下功夫。
Keke提到,有些場次的游戲會增加角色、任務和主題,豐富游戲的可玩性,比如在萬圣節期間,有“百鬼夜行”大家一起Cosplay的躲貓貓;再比如,增加NPC隨時出動,發起讓貓表演才藝、讓老鼠站定十秒等任務,亦或者增加“臥底貓鼠”等角色。
除了需要保證玩家們的安全和游戲的趣味性,組織躲貓貓的另一大難點便是拓展客群。
Benny提到,躲貓貓愛好者一個月一般也就玩三四次,玩多了發現都是同一波人,很多人出來玩是為了認識不同的人,因此各個俱樂部之間經?;ハ嗤扑]活動,用合辦的方式拓展彼此的客群。
幾百人的私域社群之外,社交媒體是躲貓貓活動流量的主要來源。
在小紅書等平臺搜索“躲貓貓”,能看到各個城市的活動信息。Keke提到,她會不定期在自己的小紅書上發布招募信息,幾乎每天都有網友主動加她詢問如何報名。
截至發稿前,小紅書“躲貓貓”話題瀏覽量超過1.8億次,達“飛盤”話題瀏覽量的一半,相關筆記數量也在向“飛盤”靠近。
不過,比起飛盤帶火了場地租賃、周邊裝備、飛盤教練和攝影師等產業,躲貓貓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
最近,隨著天氣漸涼,躲貓貓的熱度也有所下降。多位戶外俱樂部主理人認為,躲貓貓目前沒有成為下一個“飛盤”的潛質。
一方面,躲貓貓的活動組織較為松散,只有在開始和結束時需要聚集在一起,因此玩家們的交流和互動性也較弱,很難形成像飛盤一樣的固定隊友或球隊。
另一方面,躲貓貓涉及到的產品及服務較少,場地大多在免費的公園,也不需要額外的裝備或教學,由于集中在夜晚躲藏更不需要攝影師的抓拍。
在卡卡看來,想要發展為飛盤這樣的“網紅運動”,需要滿足好上手、男女老少皆宜、新老玩家可同場運動的條件,同時具有社交屬性,最好是規則中沒有身體接觸,男女優劣勢不明顯。
雖然躲貓貓的爆紅是一時的,但嗅覺敏銳的主理人們,已經通過躲貓貓觸達了更多用戶,將玩家們沉淀為自己的社群成員,為其他活動積累起流量基礎。
當躲貓貓的熱度下降時,下一個“網紅游戲”已經在走紅的路上了。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