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制咖啡品牌在2023年把“低價策略”用到了極致,競爭激烈的咖啡行業,再次迎來了一場“低價”新戰事。
圖片來源:Pexels
“又囤了5張九塊九的瑞幸券,還搶到了兩張六塊八的庫迪,下周的咖啡不用發愁了。”Tina高興地說。
如今,喝咖啡并非僅為了提神,更像是一種儀式感,象征新的一天開始了。
“價格戰”能成為攪動市場的那條“鯰魚”嗎?
除此之外,其他包含現磨咖啡線的茶飲品牌和快餐連鎖品牌也不甘示弱。
CoCo都可推出3.9元的美式咖啡與8.9元的椰云拿鐵,奈雪的茶也在今年年初推出了低價咖啡;麥咖啡和K Coffee都推出了咖啡包月卡,前者可以使用戶享受當月不限次數的6折優惠,后者可以使用戶享受5元一杯的美式或拿鐵等咖啡。
低廉的價格,讓現磨咖啡熱潮迅速席卷全國,特別是在咖啡文化并不普及的下沉市場,一時間“處處皆是咖啡香氣”。
毫無疑問,低價策略讓現磨咖啡這一品類迅速在消費市場下沉,擴大了市場容量上限,讓消費者獲得了短期實惠。但從長遠來看,「低價」所讓出的利益必定由價值交付過程中的其他參與者買單,低利潤某種程度上可能壓制行業參與者的持續投入和創造力。
誰為“價格戰”買單?
平價咖啡的崛起讓咖啡這一“外來物種”迅速在下沉市場滲透,同時也讓消費者逐漸在腦海中形成了現磨咖啡“平價”或是“低價”的印象。
一時間“價格戰”似乎成為了這場“咖啡戰爭”中品牌能否異軍突起的重要變量,只是,看起來賺到“吆喝”聲的平價咖啡品牌過得真如我們看起來那么好嗎?
而與瑞幸相比,如果長期“巷戰”9.9元的價格帶,庫迪咖啡的壓力或將變大。
事實上,不僅是平價連鎖咖啡品牌,定位相對高端的連鎖咖啡品牌同樣受到波及。
據星巴克新一季的財報顯示,其整體收入和同店銷售額均取得不小的增長,但平均客單價卻同比下滑3%。
“價格戰”背后的隱憂
價格雖然是吸引消費者的一種方式,但是對于一大批咖啡重度消費者來說,咖啡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當單杯的成本被壓縮到如此低時,新的問題就會出現,這必然會導致行業內咖啡豆用料的良莠不齊。
例如,有些門店不得不壓縮成本,常見的方法就是摻一些價格低廉的豆子,如陳年豆或羅豆。
對于諸多連鎖品牌來說,參與這場價格戰實屬無奈,但也某種程度擴大了用戶基數,被動教育了市場。但一旦讓用戶形成了對品牌的“低價預期”,那么低價便不再是“福利”。品牌向來都是降價容易,漲價難。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未來現磨咖啡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品牌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推出更加多元化、符合消費者口味的現磨咖啡產品。隨著產品創新和口味本土化適應調整的不斷進行,高性價比的現磨咖啡產品也將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事實上,中國咖啡市場相較于海外成熟市場尚處于“萌芽”時期,低價策略某種教育了市場,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但從長期來看,轉型勢在必行,畢竟,消費者也在成長,他們的口味總在變化。
不過就像Tina說的那樣:“反正現在我也喝不出來哪個更好喝一點,當然哪個便宜買哪個嘍”。
當然,未來的某一天,那個被平價咖啡“教育”足夠多的Tina,也會在某個特殊的時刻愛上精致手沖,誰知道呢。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充滿變化又刺激有趣。
本文轉載自潮汐商業評論(ID:daily-case),已獲授權,版權歸潮汐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