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只能靜靜躺在博物館的馬面裙,如今被年輕人穿“火”了,也穿“活”了。

圖片來源:Pixabay
眼下的潮流圈,已經被馬面裙“攻陷”了。
如果說上一次國外大牌抄襲風波,是馬面裙的一次大范圍出圈的話,那么隨著近段時間的文博熱,越來越多人把這一古樸的裙式穿上了身。
形神兼備的“無語菩薩”、商代青銅器上“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三星堆博物館中神似“憤怒的小鳥”的陶豬……越來越多的文物下凡,馬面裙更不例外。
“總要穿一次馬面裙,才知道國風到底有多顯氣質!”年輕人對馬面裙的愛,來得突然又熱烈。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穿著馬面裙走上街頭,才發現它居然能完美適配多種場合——通勤、旅行、逛街毫不違和。
中帶著華麗的馬面裙,很快以一發不可收的趨勢席卷了穿搭界,成為明星、穿搭博主、普通人紛紛追捧的時尚單品。2023年,馬面裙曾在一周內兩度沖進某電商平臺的熱搜前三名。
從前只能靜靜躺在博物館的馬面裙,如今被年輕人穿“火”了,也穿“活”了。
穿上馬面裙,真香?
第一次穿馬面裙去逛街,詩宜是有點緊張的:“不想太引人注目,但又很想穿出去試試。”為了不成為大街上的“顯眼包”,詩宜特地挑了一條帶暗紋的黑色馬面裙,僅在裙擺處帶點織金紋樣。
事實也證明,詩宜多慮了,在商場逛了一下午,回頭率基本為零。其實,在不熟悉漢服的路人看來,這或許只是一條造型有點別致的黑色半身裙。
既日常又兼具特色,平凡中又略帶華麗,也許這正是馬面裙出圈的“必殺技”。但在漢服中,馬面裙卻是非常有辨識度的存在,只因“馬面”這一顯著特征從未隨時間流逝。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是漢服的一種,由宋代的旋裙發展而來,在明代形成結構相對固定的馬面裙。其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
中國傳統服飾的設計,向來講究實用與美觀兼具,馬面裙也不例外。馬面裙誕生于遼宋時期,最初是為了方便騎乘出現的,在明代以后成為主流服裝,上至皇朝貴婦,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穿著。
馬面裙前后平整的矩形裙門,使穿著者站立時端莊挺拔,落座時不易壓皺。兩側的細密褶裥可以在活動時打開,騎馬時方便騎蹬,走起路來還帶有一種流動的美感。
明代城墻的墻體外側,為了避免視覺死角,設置了一個向外凸出的平臺,稱為“馬面”。而馬面裙的裙門,跟這個城墻的設計十分相似,故得名“馬面裙”。
比起動輒幾百元的全套定制漢服,馬面裙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上千元不等,豐儉由人。
“現在買件普通的、質量好點的T恤都得100多元了,但花同樣的價錢,你就能買到一條織金、織錦的馬面裙,難道不覺得值哭了嗎?”在講求“性價比”的年代,馬面裙成為年輕人“不妨一試”的選擇。
更讓年輕人對馬面裙欲罷不能的,是它穿起來好看,而且非常“百搭”。無論是搭配人人都有的白襯衫,還是搭配開衫、西裝外套、大衣等,馬面裙都能完美適配,鮮少“翻車”。
不同于全套夸張華麗的漢服,難免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低調又有特色的馬面裙更日常,可穿著的場合更豐富,還有網友調侃:“白天穿美美的馬面裙去景區拍照,夜晚趕火車坐臥鋪把它當床簾,好看又實用。”
采用高腰設計的馬面裙,沒有旗袍那么挑身材,遮肉的同時還能顯高、顯瘦、顯腿長,對梨型身材特別友好,不少穿過的人都“入坑”了:“穿馬面裙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當然,從現代服飾便利性、舒適性的角度來看,馬面裙還是有不少“缺點”的。
漢服下裙普遍是圍攏式穿法,傳統馬面裙是用系帶在腰部扎起來穿的,穿著者需要通過一定的練習,才能穿“對”——確保裙門朝正、裙腰平整、裙擺平齊、腰帶美觀。而且,對于習慣了松緊帶、皮帶的現代人而言,被系帶勒幾個小時,就會明顯感到不適。
另外,馬面裙也被詬病很容易“走光”。最開始,馬面裙是為了方便騎乘設計的,非閉合式的裙子在風吹、走路或坐下時,裙片都會打開。古人穿馬面裙通常會搭配襯裙、襯褲,而今人為了方便日常穿著,就在前后裙門處加上防走光貼、磁吸扣等設計,防止裙門被掀開。
類似的“現代化改造”還有很多——保留傳統馬面裙特點的同時,融入現代時裝元素,比如將馬面裙的系帶改成扣子或松緊帶,或使用皮革、蕾絲、拼紗等現代面料,還可以加入流行紋理和立體剪裁。
不過,這又引發了另一個熱議話題:改造后的馬面裙,還是馬面裙嗎?
“被淘汰”的馬面裙,怎么又火了?
伴隨著馬面裙的爆火出圈,爭議層出不窮:馬面裙應該怎么穿?如何搭配?男生也可以穿馬面裙嗎?馬面裙可以在什么場合穿……歸根結底,這都源于漢服愛好者里,有許多主張不同的“派系”。
對大部分初入門的漢服“小白”而言,馬面裙對應現代時裝中的半身長裙。在他們看來,穿著便利、舒適是很重要的考量,對馬面裙進行“現代化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時裝本就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融合屬于這個時代的審美特色和實用性。
但“原教旨主義派”認為,馬面裙作為一種傳承已久的古代服飾,必須遵循“上襖下裙”等古制來整套穿著,搭配襯衫、大衣,或者穿著時披頭散發,都是在折損馬面裙的文化價值。
在此之上,甚至還形成更為保守的“古墓派”,他們醉心于由出土文物或者古畫中研究服裝的形制,力求為大眾科普極為準確的漢服知識和復原漢服。
圖片來源:祁姿妤:《史更幾興廢,物華常流傳——馬面裙的始末、解構與重組》
在不少漢服忠實愛好者眼中,時下流行的“新中式”或所謂的“漢服日常風”,不過是在現代時裝的審美框架內,替換一個或幾個漢服元素,本質還是一種被他者化的審美,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無從談起。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馬面裙的確是早已被時代“淘汰”的舊物。隨著以騎馬作為重要交通工具的明清時代的結束,以及現代社會的發展、服飾新風的普及,具有騎乘功能的開衩馬面裙逐漸成為繁縟無用的服飾結構,更為合體的圍套之裙慢慢取而代之。
在清末民初的一百年間,西方服裝習俗傳入中國,對馬面裙等傳統服裝造成了毀滅性的沖擊。此后,唯有在蒙學、婚典等隆重而稀少的場合中,才能窺見已經退化的馬面裙元素。而近年來,馬面裙的復興,則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普及過程。
最開始,是影視劇、明星效應的帶動。古裝劇中,演員們身著馬面裙英姿颯爽,讓人感嘆“古人的審美絕了”。各種晚會、頒獎活動中,在紅毯上爭奇斗艷的明星們不再只追逐品牌符號,也開始嘗試國風服飾、“卷”設計理念,馬面裙便成為他們的新嘗試。
這就不得不提“行走的馬面裙種草機”——徐嬌,2023年的華表獎紅毯,她一身白色交領襯衫搭配紅色花木提花馬面裙,高貴又松弛。日常到咖啡館探店,她也愛穿馬面裙,白色泡泡袖襯衣搭配黑色花鳥馬面裙,別出心裁地加上一頂草帽,正是現成的馬面裙日常穿搭模板。
2022年,迪奧疑似“抄襲”事件也給馬面裙的出圈添了一把火,讓許多此前并不了解馬面裙的人“種草”了。當年迪奧秋季作品中,有一條黑色百褶長裙與馬面裙“查重率”極高,引發了熱議。
在一次次的嘗試和爭議中,越來越多人重新發現馬面裙的美麗與背后的傳統服飾文化。在“不斷認識-發現-糾正-完善”的循環中,馬面裙實現了破圈傳播,從冰冷的博物館逐步走進了我們火熱的生活。
人來人往的商場里、博物館的展品前、熱鬧狂歡的年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在不同的場合穿著馬面裙,被重新發現的馬面裙,正在迸發屬于這個時代的光彩。
漢服復興,是一場“奇跡”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21年中國漢服市場規模達到了90億元,漢服愛好者數量從2016年的69.3萬人激增到700萬人,實現了超10倍的增長。
在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研究者孟暉看來,近二十年漢服運動的突然興起,本身就是個“奇跡”。“幾代漢服青年不僅關注服飾本身,還關注全部的中國文明史,他們是在重新理解和肯定中國傳統文明的激情中去復興傳統服飾。”
漢服的復興,讓今人得以跳出現代時裝審美的桎梏,重新發掘中國傳統服飾的內涵和審美,建立對自身服飾文化的自信力和感知力。
回望馬面裙一路走來的歷程,你肯定也會感嘆這是一場多么艱難的跋涉。自明代形成固定馬面褶的馬面裙,清代出現了褶裥獨具特色的百褶裙、魚鱗裙、闌干裙、月華裙、鳳尾裙等名目,馬面裙的傳承歷史十分完整,一直沿用到近現代,在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遺存。
這充分體現了日常社會生活的強大力量,學者祁姿妤指出:“清代馬面裙的變化表明,政治上的隔離并不能阻擋滿漢在日常生活審美上的融合。這一點在唐宋之間、元明之間都能看出:雖然相鄰的王朝在政治上對立,但像馬面裙一類的物質文化遺產跨越了千年,總體是不斷融合的趨勢。”
這一點,與時下復興馬面裙的“口號”不謀而合——“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穿出去”。當馬面裙重返生活,回歸實用,才能跨越種種偏見和障礙,得以繼續傳承。
所以,對時下正流行的馬面裙穿搭,不妨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嘗試。別忘了,在強調穿衣自由的當下,沒什么比你自己穿得高興更重要。
正如B站一個“入坑”十幾年的漢服測評博主@七十二煙塵所說:“穿漢服不應該成為你的負擔,祝你穿得高興。”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