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臂求生的叮咚買菜,敲響了生鮮電商的警鐘。

圖片來源:unsplash
從結果上看,叮咚買菜靠斷臂求生,獲得了一場“慘烈的勝利”。
2024年2月29日,叮咚買菜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這家成立7年,上市2年,虧損4年的生鮮電商公司,終于首次實現Non- GAAP(非公認會計準則)標準下的全年盈利。
拉鋸戰中,叮咚買菜頂著“前置倉偽命題”的質疑聲,迎來了暫時的喘息空間:“早些時候,因為宏觀環境的調整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公眾對叮咚買菜有生死存亡的質疑和擔心,但今年的成績說明,我們已經漸漸的生存下來了。”在叮咚買菜業績會上,其管理層這樣答復。
“生存下來”,聽上去很簡單的四個字,在生鮮電商舉步維艱的2024年,顯得尤為珍貴。
業務斷臂,業績回血
時間倒回6年前,在投資市場火熱的2018年,叮咚買菜也曾是當年的明星產品。
作為一款自營生鮮平臺,主打前置倉生鮮電商模式的叮咚買菜,在2018年先后完成6輪融資,一度擁有前置倉550個,并于2021年在紐交所上市。此時,距離叮咚買菜成立僅僅過去四年。
風光的履歷之下,是叮咚買菜連續四年虧損接近百億的現實:2019年到2022年,叮咚買菜分別凈虧損18.7億元、31.8億元、64.3億元和8.07億元。
2024年2月29日,叮咚買菜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并召開線上業績會。考慮到2022年底疫情結束之后,線上消費剛需減少,伴隨盒馬、美團買菜等同行業務的競爭加劇,叮咚買菜這一財年的數據,很可能決定著它未來在牌桌上的去留。
2023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總營收49.93億元,較2022年同期62.01億元相比下滑19.5%。從全年數據來看,其2023年199.71億元的營收,和2022全年242.21億元的營收同比下滑了17.55%。
伴隨營收下滑,叮咚買菜也在持續縮減成本費用。
市場體量與業務規模的縮減的結果就是營業支出的下降。2023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的總運營成本和支出約為50.3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61.55億元下降了18.3%。其中,除銷售營銷開支成本較上年略有增長外,商品銷售、履約、產品研發費用都呈下降趨勢。2023全年,叮咚買菜的營業支出總計61.95億元,相對于其2021年104.15億元下降了40.52%。
這一切始自2年前創始人梁昌霖的戰略調整——2021年6月,梁昌霖在上市敲鐘時表示,盈利并非當下目標,公司要追求更大的市場規模。
可風云突變的資本和消費市場很快讓目標落空。于是梁昌霖將公司的戰略重點從“規模優先”調整為“效率優先”,放下野心勃勃的前置倉版圖,從零散的二三線城市退回到華東市場,開始了降本增效之路。
2022年,叮咚買菜開始撤銷多城市的站點;到了2023年5月,它直接關停西南地區的業務和100多個站點;最近的2024年1月30日,其還陸續撤掉了位于廣深地區的38個站點。
削減成本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叮咚買菜的虧損。發展戰略調整至今,叮咚買菜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凈虧損為438.8萬元。季度Non—GAAP凈利潤為1630萬元,凈利潤率為0.3%,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了盈利;2023年全年Non- GAAP凈利潤為4540萬元,實現首次年度盈利。
業內將這次公布的數據解讀為叮咚買菜“活過來了”——也許,前置倉買菜的模式是行得通的。
在生鮮電商市場的淘汰賽中,叮咚買菜通過降本增效實現的盈利屬實不易。但以收縮業務換來的盈利能持續多久?面對激烈競爭,叮咚買菜還能做些什么?
叮咚買菜,摸著每日優鮮過河
一直以來,生鮮電商都是一門需要重金投入、高成本、高耗損、低毛利的苦生意。2014年,每日優鮮吃下第一只螃蟹,在生鮮賽道上首創前置倉模式。它將倉庫建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目的是為了實現極速達的生鮮服務。
這沒有改變生鮮電商本身的發展難點 ,還意味著倉庫租金、人力、配送等更高額的履約成本——無論如何,生鮮電商前置倉看起來都是更苦,更重,更“一廂情愿”的生意。
但在彼時,尚無對手的每日優鮮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先后拿到百億元融資,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IPO市值一度達到32億美元。巔峰時期,每日優鮮在全國擁有5000個前置倉。
手握高額融資的每日優鮮,在那些年一直貫徹以高補貼和優惠吸引消費者的邏輯,用戶時常能領到滿39減15的大額優惠券。他們希望通過貼錢來教育市場,培養消費者習慣。在每日優鮮風光燒錢的同時,前置倉模式被逐漸跑通,叮咚買菜也跟了上來。
2019下半年,叮咚買菜的上海日單量、履約效率和復購率反超每日優鮮,一向習慣用錢解決市場與對手的每日優鮮,卻過早揮霍盡了資本的饋贈,在這時開始出現現金流壓力。
2020年,原本增長乏力的生鮮電商迎來又一次轉機。這年,不僅是前置倉模式,社區團購等業態也備受資本青睞。京東的小美優選、滴滴的橙心優選、國美的美+生鮮、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等先后上線。本該加一把柴的每日優鮮,卻在這時捉襟見肘。
幾番嘗試后。最終,它還是倒在了自己慣有的燒錢怪圈中:在多輪的補貼活動后,它沒能養成出真正吸引消費者的特質,補貼一停,單量立刻下滑。
公司開始裁員,給供應商的結款周期越來越長,這場資本共同塑造出的幻影泡沫最終在2022年7月破滅。當年說“生鮮零售就是撅著屁股撿鋼镚,要敬畏每一分錢”的每日優鮮,在一片嘩然中有些狼狽。
這樣的命運在許多生鮮電商身上重演,叮咚買菜也同樣涉過擴張與虧損的深淵,趔趄上岸。人們紛紛議論:“下一個,也許就輪到叮咚買菜了。”沒有前人繼續領跑,只能復盤那些暗淡的終局,找到生存下去的辦法。手握命運預言的叮咚買菜,從2022年開始積極應變,調整運營策略。
從財報數據和新聞動向中都可辨出,叮咚買菜最先做的是收斂野心,陸續裁撤多地業務,提升效率。這不僅僅是出于縮減成本的考量,也是面對社區團購全面開花的以退為進:
社區團購可以滿足消費者不那么急需的、多品類、低價的消費需求,這和生活節奏較慢、對價格更敏感的三四線消費者更加契合;前置倉模式在一二線城市更有優勢——這些消費者生活節奏快,來不及去逛菜市場,消費能力較強,對價格不敏感,也已經形成線上訂購的習慣。
經歷兩年裁撤,目前,叮咚買菜在全國25個城市開通服務,尤其集中在華東地區。這和目前業內普遍的看法相契合——“想要做好前置倉,需要提升訂單密度,做高客單價。”以行業黑馬樸樸買菜為例,其至今只在7座城市運營,其中在福州市場的滲透率超過70%,日均訂單量遠超同行,業績傲人。
以守為攻的思路是正確的。
從財報數據來看,叮咚買菜華東市場2023年的GMV確實實現了年復合10%的增長、江浙地區GMV和訂單量都有同比8%以上的增長。和該地區業績同步增長的,還有叮咚買菜在2023全年的客單價已達72.1元,相比2021年增長23%。數據間,業務增長的希望在閃爍。
除了裁撤業務,叮咚買菜還在品牌和商品上集思廣益——它正在從一家專注生鮮的電商轉型為食品公司,拓展預制菜和自有品牌商品。
2022年,叮咚買菜就成立了預制菜事業部作為公司一級部門。在2023年四季度,叮咚買菜以預制菜為主的自有品牌產品首次超過了總GMV的20%,預制菜、豬肉、豆制品三個品類全年整體的GMV滲透率超過50%,其中,非生鮮自有品牌產品占非生鮮總GMV的34.3%,較2022年同期增長7.7%。
在叮咚買菜眾預制菜自有品牌里,最有代表性的“蔡長青”全年GMV達到8.4億元,同比增長43%;米面制品自有品牌“良芯匠人”的月均復購率接近四成。
踩著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模式走到今天,叮咚買菜沒有再效仿燒錢換增長的思路,而是靠著降本增效、拓展商品品類的路徑,撐出了一些利潤空間。
創始人梁昌霖曾在采訪中說,要放掉薅羊毛的用戶,找到真正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那些人,用好商品實現復購,相信消費升級。
不過,考慮到叮咚買菜以收縮換利潤,還面臨生鮮電商共同涌入自有品牌、預制菜的市場環境,其商品力是否能帶來長足的效益,還要畫一個未完待續的問號。
短期降本有效,長期則需要拿出新的增長點
本文轉載自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已獲授權,版權歸刺猬公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