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企業家提出“中國一定會跑出來3-5個超級洗護品牌,和寶潔洗護平分天下”的言論,拉開了洗護行業的三輪挑戰。

圖片來源:pixabay
挑戰寶潔的話題永遠不新鮮,因為結局從未有過意外。挑戰寶潔的話題也永遠新鮮,因為永遠有人前赴后繼。
審視下一輪挑戰最好的方式,就是沿著歷史的脈絡,去探尋代表企業的發展與落幕中,蘊藏的種種細節。這些細節,可以為后來者照亮前行的道路,也可以為新的挑戰者勾勒出可供參考的地圖。
洗護,作為近年來當紅的賽道之一,是整個美妝&個護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新成立的墨雪、Off&Relax、壹安態等,不斷用增長,挑戰市場認知;老牌洗護滋源、阿道夫等,紛紛公布新定位,力圖保持不下牌桌;護膚企業珀萊雅、福瑞達、錦波生物等,相繼成立新品牌,重心不斷向其遷移;甚至吸引來了國際美妝巨頭歐萊雅、雅詩蘭黛的關注,也想在新世代里攻城略地。
尤其是,當“護膚式護發”變成一種共識,當頭皮微生態成為一個最大公約數,當寶潔不再復當年壓倒性優勢,這幾乎使得,洗護市場成為了一塊必爭之地。
所以“中國一定會跑出來3-5個超級洗護品牌,和寶潔洗護平分天下”的上一代企業家言論,也一定會激勵出更多“國貨超越外資,先是彩妝,再是護膚,下一個就是洗護”的創業者愿景。
只是作為中國企業而言,從未贏過的輸家的愿景,這次能成嗎?
為此,文本采訪了曾在寶潔工作15年并擔任全球護發產品研發首席科學家、“護發素之父”、開創過無硅油時代的楊建中,希望透過其三十年參與、見證三輪挑戰的行業經歷,發現未來的趨勢與那個似乎永不落幕的話題的答案。
以下為楊建中口述:
01 第一輪挑戰:模仿起步,被碾壓式打敗
模仿時代:1988至2000年,中國洗護市場一直是寶潔、聯合利華的時代,直到2000年前后,拉芳、好迪、蒂花之秀、飄影的潮汕幫,以及武漢的舒蕾等國產品牌,先后推出10元以下的平價洗發水,通過搶占中低端市場突圍,用去屑、柔順、滋養等需求,等比對標寶潔旗下的海飛絲、飄柔、潘婷等產品,第一次對寶潔發起了挑戰。2002年,舒蕾以12%的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第二。2003年,寶潔反擊,發起多輪降價戰,飄柔推出9.9元洗發水產品。很快,這一代中國品牌,如流星劃過。
當時寶潔有關注這些中國品牌,但不是一個全球性戰略威脅,它當時的主要對手是聯合利華和后來的歐萊雅。這也跟寶潔當時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有關,長期占據50%,最高甚至到60%。
就是說,你至少也得有個3%,才能入它的法眼。
所以我當時對舒蕾記憶猶新,也拿過他們的產品做測試。但怎么說呢,這一批技術都是模仿寶潔等跨國公司,然后用低價,走三四線市場。
還有兩個印象深刻,更早一點的奧妮(1995),和晚一點出現的霸王(2005),主打中草藥概念。都曾引起過寶潔的警惕,甚至不得不拿出同類產品去對沖。
不過這種差異化思路,更多體現在下一個時代。這一輪中國企業的最大共性,還是模仿+低價。
這當然也是國情使然,我們不能批評。但這里有個問題:洗護與護膚、彩妝不同,這是個走量的市場。
一瓶面霜50毫升,可能用1到3個月,一瓶洗發水500毫升,3、4個星期就用完了。在里面更起關鍵作用的,其實是規模優勢。
比如一種原料,寶潔一年要一萬噸,中國品牌一年只要100噸,那么寶潔的采購價格就會比中國品牌低很多。包材也是一樣。這些加起來,如果它的產品價格是寶潔的一半,就非常不合理。
所以,當中國品牌用低價搶占市場時,寶潔一點也不慌,因為它能很快把價格降下來跟你競爭。我記得那會兒,這些中國品牌大概是十幾塊200毫升,到2003年時,飄柔出了一款9塊9,像拉芳、蒂花之秀、舒蕾等,基本就是一棒打死。
那這個時候,如果中國企業還想繼續競爭,就只有繼續降價。繼續降價就意味著,要對產品品質做減法。消費者又不是傻子,所以這場戰爭根本打不贏。
記得當時見過一個中國著名品牌的老板,我問他一瓶洗發水的成本是多少,我一聽,這比寶潔還貴。我測過你的產品,知道你的品質,你的成本還比我高這么多,說白了,想打贏你是一瞬間的事。
這背后,是全方位的壓倒性優勢。
我是1994年進入寶潔,當時面試我的,是寶潔后來的全球CTO。他當時跟我說了一堆數字,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寶潔有9000位研發人員,1000多名博士,比哈弗還多,2萬多的專利數......我一聽這是壓倒性的,我說那行,我先進來吧。當時覺得,對自己是個更大的舞臺。
加上寶潔那會兒銷售額巨大,假設同樣拿出2-3%做研發,寶潔在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也至少是中國企業的數百倍。
研發人員也是百倍,經費也是百倍,這意味著,它可以去做很長期主義的研究。
我進寶潔前三年是在美國,后來給我調到日本,給我的任務是,做出全世界最好的護發素。那會兒寶潔因為主推“洗護二合一”,所以在護發素這個領域斷層了很久,所以就有了這個課題。
我接手這件事的五年里,團隊平均有二十多人,做了大量基礎研究,召集了中國、美國、印度等國家8個頂尖科學家做頭腦風暴,探討技術路線。那些年里,幾乎每戰必敗,最后原班人馬里,只剩下我一個人,經歷了無數人的放棄,才最終做成。而這個技術一旦做成,第二年就給寶潔帶來了200億銷售。
這是什么意思呢?這種技術上的投入和長期主義,中國企業不可能擁有,那會兒民族品牌才剛起步。
此外,還有生產工藝。
比如一個配方,可以減少20%的原料使用量,并保證使用效果一樣。寶潔有大量工程師配合先進設備天天在研究這些。比如寶潔生產20噸產品耗時不到1小時,而中國企業生產同類產品2噸,可能耗時3-4小時,這個效率的差距就很大了。
全方位的差距導致,這個時代的中國企業,根本入不了寶潔的法眼,這也沒有辦法。
02 第二輪挑戰:至暗時刻,差異化競爭
2010年代,差異化時代:滋源,阿道夫發起第二輪挑戰,不再模仿,進行差異化競爭。分別有防脫,無硅油、無硫酸鹽,香氛等新需求出現。初步實現對寶潔的跟上。2017年,滋源以4.6%份額,成為中國洗護市場TOP10中唯一中國品牌。2021年,阿道夫以9.1%市場份額,首次進入中國洗護市場前三。
我是2009年離開寶潔,那會兒是中國洗護品牌的“至暗時刻”。因為第一波興起的這些國產品牌,要么像舒蕾賣掉了,要么下滑嚴重,要么消失成為歷史。
2003年起,江南大學的曹光群教授(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原院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化妝品標準專家委員會委員)每年會在無錫會組織一場日化論壇,此前我都以寶潔身份參與,2010第一次以獨立身份參與時,印象很深。大家都對洗護這件事很悲觀,甚至有人說,“咱們就不要干了,根本干不贏外資。”
所以,當時是憋著一口氣,你們都不敢做了,我用技術創新幫你們做。
當時中國企業真的很努力,但沒辦法,我們的發展歷史太短了,沒有技術積累,也沒有那么大的資金投入。我也是中國人,還是想貢獻自己的畢生所學,希望能夠幫到中國企業。
那這個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做,就是差異化。
其實上一個時代,有一個差異化例子,霸王,主打中草藥防脫。但它當時面臨的問題是,霸王起勢后,寶潔的飄柔推出防斷發,聯合利華的夏士蓮也做防斷發。霸王說是中草藥世家,寶潔就找北京同仁堂背書,聯合利華就找南京同仁堂背書。
所以差異化背后,如果沒有技術積累做支撐,中國企業還是很難與寶潔有一戰之力。
真正迎來一些改變的,可能還是無硅油、無硫酸鹽。
其實很巧,我的博士和博士后研究方向就是高分子,我進寶潔時開始也是研究硅油(一種高分子),到這個時代,我卻推翻了自己。
從2009年離開寶潔,到2014年滋源推出第一款無硅油洗發水,中間有五年,過程很艱難。技術方案我早就準備好了,找了大量中國品牌溝通,但大家還是上一個時代模仿的思路,不相信自己能實現從0到1。
最后還是碰到環亞的胡興國,無硅油這件事才逐漸成為國內洗護史上的一個標志。
這件事并非由我發明,2010年日本已經在流行無硅油,但它的流行并不合理。
硅油的功能是柔順、絲滑,本質是在頭發上形成了一層保護膜。當日本女性前往發廊做造型、燙染發時,硅油增加了難度與時間。太滑了不好做造型,有保護膜染色需要更長耗時。
所以對發廊行業來說,硅油是個麻煩,乃至出現發廊工作人員跟消費者說,“硅油會阻塞毛囊”。
于是,日本就開始流行無硅油配方的產品,而且基本都是高價格。這意味著市場出現了機會。
從我的角度,我知道硅油不會阻塞毛囊,它更重要的問題是不可生物降解。
硅油是一個高分子,非常穩定,和橡膠一樣。但橡膠是有型的固體,硅油是液體,隨著我們的使用越來越多,它流到江河湖海沒法降解,也很難回收,這會影響人類未來的世世代代,很大的環境問題。所以,這是我推無硅油的核心原因。
但這里面有個問題,當時日本消費者在洗發水和護發素的使用占比上,已經達到了1:1。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洗發水來提供柔順。所以無硅油洗發水的流行,是容易實現的。
但中國當時是7:1,這意味著,在中國做無硅油產品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所以中國在推廣無硅油產品時,會用上阻塞毛囊這樣的營銷說法,不然,這件事很難在中國流行。
不過無硅油,只是這件事的前半句話,還有后半句,無硫酸鹽。所以葉茂中當年寫了一句廣告語,“洗了一輩子頭發,你洗過頭皮嗎?”
這句話背后的邏輯是,頭皮護理的意義大于頭皮。因為頭發一旦長出來,它就是死亡的細胞,細胞死亡后,你怎么弄它也活不了,頂多只能讓它看起來柔順有光澤一點,這是一個物理現象,不是本質。
而頭皮上的細胞和組織是活的。頭皮就像土壤,頭發就像莊稼,土壤調得好,莊稼自然好。這個理念現在很好理解,但在15年前,我開始說這件事的時候,其實很少有人理解,這也是時代的進步。
對應的技術路線就是無硫酸鹽配方,也是我說的頭皮護理2.0時代,為頭皮減負。1.0時代是純清潔,會使用一些刺激性很強的硫酸鹽類表面活性劑,給頭皮造成很大的負擔。這也是我們從關注頭發到關注頭皮的開始。
所以,為了平衡我的內心,無硅油和無硫酸鹽的組合,才是完整的方案。
但這件事的難度很大,無硅油時代之所以能成,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有科學家的技術,有企業家的魄力,有營銷家的創意,缺一不可。
這個時代還有一個新需求,香氛。我很認可阿道夫,它抓住了消費者很巧妙的一個需求點。
其實每次做消費者調研的時候,消費者的第一句話都是,“哦,這個挺好聞。”其實誰都知道,香味對洗護產品很重要,但從沒有人把香味作為一個重點的核心。
香味的技術層面如何,我不好評價。我關注香味是覺得,它還有個更深層的含義。除了它能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喜好外,對心理也有很大作用。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研究,通過腦波的檢測,香味這個因素,是否會影響人的心理。后來得出的結論是,它能深化睡眠,減少壓力,提高精神注意力。這三個作用都經過了驗證,合在一起就是身心健康。
你像許多人脫發嚴重,除了生活習慣的變化外,更多就是心理壓力。
總的來說,因為有些企業實現了差異化,發現了新需求,積累了一定技術,所以實現了對寶潔的初步趕追。
但新需求背后的技術積累,依舊是一個重點,不然,可能也會像上一個時代的奧妮、霸王。
03 第三輪挑戰:科技時代,重蹈覆轍還是逆天改命?
2020年代,科技時代:功效時代,頭皮微生態時代。更多新國產品牌出現,許多國產護膚品牌加入。
近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新品牌,也有一批護膚品牌加入。我個人的第一個觀點是,頭皮微生態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光有這個方向,是否未來就能成功,實現對寶潔的超越?現在還很難說,因為至少還存在幾個問題。
做頭皮微生態方向的品牌,一定會越來越多,這里面一定會出現兩類存在。一類是真的想做好產品的,長期主義的。另一類是玩概念的、沒有實質的,我已經看到了一些。
第二個是,人們對頭部的感知與面部不同。頭皮上10萬根頭發的總表面積是臉部皮膚的數倍,其次洗發水的使用方式,是反復揉搓,護膚品只是輕輕覆蓋。
這也就是為什么,人人都能告訴你這個洗發水好不好,但護膚品的好壞,不是人人都能很快感知的。這更考驗你對這件事研究的厚度。
第三個是,洗護和彩妝、護膚不一樣,它是個規模行業。消耗量決定了,它對成本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規模的優勢。
而作為護膚企業來說,你天生就沒有做過,難度會非常大。
最后一個,你看現在的這些品牌,主打的需求還是去屑、控油、止癢等,這里面有個問題是,以前也是去屑、控油、止癢,現在還是,但你說現在有了頭皮微生態,那么消費者對功效的預期一定會變高,對你產品的要求,也一定會變高。
但問題是,頭皮微生態是什么?它的作用意義是生物屏障功能。屏障是為了保護我們的頭皮,是預防問題的出現。而去屑、控油、止癢等,是病態。
一個是治病,一個是防病。
所以打著頭皮微生態的旗號,干的還是傳統解決消費者問題的事情,很可能得不到好結果。
很多人不明白,化妝品的功效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藥品都不能達到無限,為什么要在化妝品上追求無限?
如果無止境地追求,最終一定會忽視安全考慮、添加違禁成分、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樣的例子已經出現過許多。
消費者為什么不用藥品、不去做醫美?這都比護膚品有效,所以要意識到,化妝品功效的有限性。
那么作為頭皮微生態而言,它本來就是防病,不是治病,過度追求功效,并非它的初衷。
所以,這個時代中國企業能否超越寶潔,我持謹慎樂觀態度。樂觀的是,在彩妝、護膚領域,中國企業都已經實現或接近實現了超越,但洗護這件事,還很難說。
這是對企業內部而言,對外我們也要關注消費者,能否接受頭皮微生態。
至少對目前大多中國消費者來說,它大概更接受“治病”,而非“防病”。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抓住,接受“防病”作為消費決策的群體,培育這部分人群,等待這部分人群擴大,萬一抓錯了人群,沒等到那一天,很可能就功虧一簣。
當然,這種轉變正在發生,但這一定是長期的。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研究的積累,長期主義的堅持。沒有這些,恐怕還會重蹈過去那些年的覆轍。
本文轉載自化妝品觀察 品觀(ID:pinguanjun),已獲授權,版權歸化妝品觀察 品觀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