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支撐連鎖咖啡品牌能夠走到IPO階段?

圖片來源:Pexels
「明亮公司」近期對兩家上市連鎖咖啡企業的第二季度財務數據進行了跟蹤,瑞幸、星巴克中國市場的整體增速在第二季度面臨壓力,瑞幸在財報也特別提及了其在新加坡的開店情況,盡管門店數量并不多(5家),但足以明確其海外擴張的方向。
目前看來,在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市場,中國連鎖咖啡品牌的擴張速度要遠遠低于新茶飲品牌。不考慮其產品創新難度、咖啡市場存量供給等原因,中國新茶飲品牌的“融資環境”整體上好于咖啡品牌。具體而言,無論是通過一二級資本市場股權融資,還是通過加盟商的“快速輸血”,茶飲品牌能夠保證自己的擴張不被資金拖累。
特別是在二級市場融資上,今年上半年,茶百道(2555.HK)上市,募資規模約26億港元;而在2021年上市的奈雪的茶(2150.HK),募資規模約51億港元;而在香港已經遞表的茶飲企業還包括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等,此前《IPO早知道》也曾披露茶顏悅色啟動上市的信息,據「明亮公司」了解,霸王茶姬境外IPO也很快將有明確進展。目前新茶飲門店數至少排名前四的品牌都已經遞表或上市。而連鎖咖啡上市的第一家公司瑞幸上市時募資規模為5.61億美元,TIMS中國(THCH.US)SPAC殼公司上市時募資規模為3.45億美元。
國內連鎖咖啡品牌的IPO“后繼無人”,退出通道不明確、估值低也給一級市場帶來了壓力。門店數量排名前5名的中國咖啡連鎖品牌(瑞幸、庫迪、MANNER、NOWAA、TIMS中國,幸運咖、滬咖在對應茶飲品牌公司表內)共2家上市,其中一家處于粉單市場,其他品牌公開信息層面無明確上市動作。
對比之下,我們看到今年至少有6家海外連鎖咖啡品牌宣布或準備IPO,此外,還有多家連鎖咖啡品牌在一級市場持續融資。這些品牌大多位于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在亞洲,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和沙特都有準備或接近IPO的連鎖咖啡品牌,這些新興市場也是中國連鎖品牌的核心出海目的地。
在與當地企業競爭時,隨著咖啡門店設備、數字化運營的新一輪技術迭代(比如全新的全自動咖啡機、數字化SOP系統),新一輪供應鏈建設(烘焙工廠、設備),海外連鎖咖啡品牌乃至餐飲行業近5年進入了新的“資本支出擴張周期”,這意味著除了產品、運營和品牌,中國連鎖咖啡品的持續融資能力,也面臨考驗。
全球多家連鎖咖啡啟動IPO
據「明亮公司」不完全統計,2024年有至少6家企業宣布或接近IPO,其中門店數最少的咖啡品牌Kalve僅有4家門店。
7月上旬,創立于馬來西亞的ZUS Coffee被披露正在完成一輪5350萬美元的融資,ZUS創立于2019年,目前已超越星巴克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目前大概有500家門店。
據Edge報道,ZUS目前也正在考慮IPO,估值在2.4億美元-3.2億美元之間。ZUS Coffee的COO田振輝此前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實際上受到了“瑞幸”模式的啟發,做國民咖啡,同時強調“科技驅動”和“國際擴張”。去年3月,菲律賓連鎖餐飲品牌Choi Garden Restaurant收購了ZUS 35%的股權,并支持其在菲律賓擴張。
除ZUS外,在印尼創立的TOMORO Coffee、Flash Coffee等品牌也同樣正在“借鑒”瑞幸的模式。TOMORO咖啡團隊亦主要為華人背景,創始人、CEO袁幸偉此前為極兔高管,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孫瑜為此前魚眼咖啡的創始人。一個月前,TOMORO咖啡宣布進軍菲律賓市場,目標是在2024年開出100家門店。
各國咖啡消費量預測(來源:USDA)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對各國家地區咖啡消費量的預測,菲律賓在2024/25年消費量大約在705萬袋,高于中國的620萬袋,如果將東南亞四國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的咖啡消費量加總計算,是中國消費量的約2.3倍,這也是眾多新的連鎖咖啡品牌能夠持續融資的原因。
上市背后的幾個變化
但如果從全球咖啡消費總量上來看,USDA披露數據并無明顯變化,是什么在支撐連鎖咖啡品牌能夠走到IPO階段?
首先,「明亮公司」發現,技術驅動的“模式創新”是目前東南亞新創立品牌的一個“關鍵變化”,或者說,“瑞幸模式”正在通過另一種方式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在海外的創業團隊通過自己對當地市場的理解和資源,建立本土化連鎖咖啡品牌,并不斷擴張。除ZUS和TOMORO外,Flash Coffee等類似品牌均已經在完成多輪融資,其新加坡市場拓展不順利,但仍處于擴張通道之中。
ZUS COFFEE的部分單品(來源:公司官網)
第二個變化,來自于咖啡品牌的“粉絲化”,通過消費者/投資人的身份來持續綁定。創立于沙特吉達的Barn’s Coffee在描述其上市原因時,是“希望品牌的忠誠消費者通過投資分享成長收益”。Barn’s是中東地區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
這種“消費和投資的綁定”更極致的例子是英國的精釀啤酒品牌Brewdog,在早年通過眾籌的方式融資,2021年開始便不斷傳出準備上市消息,但因為管理層和企業治理等問題至今未有實質進展。更極致的“粉絲化”可以說是交易軟件Robinhood,市場普遍認為,此前Meme股票的出現與交易軟件、散戶投資者的“粉絲化”有關。
第三類變化,是對咖啡品牌作為品牌組合的重新調整。2017年,知名PE機構JAB Holding Company(下稱JAB)以75億美元完成了對連鎖烘焙品牌Panera的私有化,隨后2021年將其資產組合中的Caribou Coffee(咖啡)Einstein Bros. Bagels(貝果) and Panera Bread(烘焙餐廳)打包成為新的多品牌公司Panera Bread,并在2023年底傳出已經秘密遞表。
不過,在近期路透報道稱,目前JAB改變了這個想法,希望再單獨出售Caribou Coffee、Einstein Bros. Bagels和其他貝果品牌,交易規??蛇_15億美元,而JAB旗下擁有包括Peet’s等多個咖啡品牌。
但從這一交易看來,多品牌目前并非IPO市場最期待的形態,而咖啡品牌在一個不同類型品牌公司的資產池中,似乎是一個“百搭”打包上市選項。
另外,在一些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比如拉脫維亞,Kalve這樣只有個位數門店的品牌也正在準備IPO上市,預期募資額僅100萬歐元——相當于中國一級市場的A輪前后的募資規模。作為一家主打精品咖啡的連鎖品牌,他們實際上是“由供應鏈切入門店”的模式,公司為黑鷹咖啡機(VA)在當地最主要的銷售代理商,同時也是當地主要的咖啡豆烘焙商,通過精品咖啡連鎖門店、覆蓋B端和C端用戶。公司未來也會拓展到波羅的海、歐盟的其他國家。
對比中國國內的品牌,此前獲得多輪融資的國內精品連鎖咖啡品牌庫迪、MANNER、M Stand、Nowwa,仍處于一級市場融資的階段,但門店數量實際上并不比上述6家海外品牌少;緊追瑞幸的庫迪咖啡,則未有公開融資信息,“不是老陸不想融資,而是融不到”。
中國初創品牌在與海外本土品牌競爭時,不僅在運營層面競爭,也是資金層面的競爭,但中國品牌目前處在一二級市場融資的艱難階段,在資本支出的擴張周期中,如何持續解決“資金”問題,在未來可能是“出海“成功與否的關鍵變量。
本文轉載自明亮公司(ID:suchbright),已獲授權,版權歸明亮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