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人民從小喝到大的唯怡豆奶,"攀上高枝"了?

圖片來源:Pexels
西南人民從小喝到大的唯怡豆奶,攀上高枝了?
8月7日,LVMH集團旗下的投資公司路威凱騰(L Catterton),宣布完成對植物蛋白飲品品牌唯怡的戰略投資,投資金額暫未公開。
圖源公眾號“L Catterton路威凱騰”
一個是剛剛在巴黎奧運會靠鈔能力出盡風頭的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一個是火鍋搭子界的民心所向,之樸實、熨帖,幾乎成為一種鄉愁。
怎么就“夢幻聯動”了?
豪門私募基金,看上火鍋伴侶啥了?
對于唯怡的一些忠實用戶來說,這個聯動不怎么夢幻——沾上LVMH這種級別的大資本家,一向顯得“小而美”的唯怡怕是要變味喲。
這種擔憂可以理解,畢竟唯怡豆奶在川渝有著較為特殊的地位。
嚴格來說,唯怡其實不是“豆奶”,而是堅果奶,以核桃、花生、杏仁、巴達木、碧根果等堅果為原材料。
在火鍋店一落座先點瓶唯怡,是流傳在川渝地區的神秘儀式,是很多人的膝跳反射,冬天喝燙的,夏天喝冰的。不管你是更愛紅油涮黃喉還是干碟蘸毛肚,齜牙咧嘴吃下去之后都得來口唯怡順一順,不來上這一口,就感覺不踏實,這一口下了肚,一顆心也就落了地:明天應該不會竄了。
也許你都沒聽說過這個牌子,你困惑,不就是瓶植物奶,哪兒還沒有植物奶了?但這就像廣東人堅稱外地餐館的雞大多沒有“雞味”(因為確實沒有),唯怡已如水一般融入川渝日常,對喝慣的人來說就是有種獨特滋味,以至于怕它會變味。
可是唯怡自己,似乎不想只做川渝的特產。
針對路威凱騰的投資,唯怡創始人代表郭雅文表示:“路威凱騰為唯怡設計的全面價值創造計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鞏固我們在西南市場的領先地位,進而邁向全國市場。”
1992年,四川藍劍飲品集團成立植物蛋白飲品品牌“天下秀豆奶”,一瓶5毛錢;
2001年,唯怡正式亮相,改這個名字主要是為了玩個諧音梗,音同“維E”,強調健康屬性,2013年還研發出了一款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的堅果飲品“唯怡9果原漿”;時至今日,“我們只銷售健康”還在藍劍集團官網首頁飄著。
三十多年下來,唯怡名列國內植物基飲料市場四大天王——“西唯怡、東銀鷺、南椰樹、北露露”。但似乎也遇到了瓶頸。
縱向看,和很多有年代濾鏡的老品牌一樣,唯怡的創新多少顯得“努力努力白努力”。
然而,新產品還是不如古早玻璃瓶深入人心。
橫向看,唯怡十分依賴生于斯長于斯的川渝。
路威凱騰在新聞稿中提到,唯怡有超過55萬個銷售終端,公司盈利一直呈明顯上升趨勢,并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同時有媒體報道,唯怡來自川渝市場的營收比例高達7成。
如果想要走向全國,那路威凱騰當然對唯怡很有吸引力。
2016年,LVMH集團旗下的投資機構L Capital和美國私募股權公司Catterton合并,路威凱騰L Catterton由此成立。目前,該機構在管資產規模約3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0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私募股權基金。
圖源:公眾號“L Catterton路威凱騰”
而投資中國飲料,也早不是第一次了。
2021年是其大施拳腳的一年:4月在一眾競爭對手中突出重圍,拿下元氣森林的領投份額;7月又和騰訊、紅杉、高瓴等著名金主共同出現在喜茶的投資方名單中,那一輪融資后,喜茶憑借600億元的估值刷新了新茶飲市場的融資估值記錄——你看喜茶能跟LVMH旗下的Fendi搭上線,是不是一下子閉環了。
當然,愿意出錢肯定也是想獲得回報。
對于這兩筆融資,路威凱騰曾總結:“這讓我們在食品與飲料領域有了同行的伙伴,可以更近距離地去理解中國新消費群體,也讓我們有機會憑借全球認知幫助更多新消費品牌加速成長。”
唯怡,大概是LVMH獲取中國新消費群體數據的又一個新渠道。
唯怡在川渝長盛不衰三十多年,直接活成“招待外地朋友的頂格配置”,業績上表現為在川渝地區極高的銷售轉化率、復購率和消費者推薦率。雖然在其他地區沒得啥子影響力,但何嘗又不意味著“仍然具有極強發展潛力”。
不差錢的LVMH在世界各地玩起“抓娃娃”,投資一個有潛力的品牌,回報率有保障,同時又是為布局一個前景好的行業多鋪一條路。
金光閃閃的“奢侈品巨頭”投資平民豆奶,二者看似畫風迥異,仿佛唯怡高攀不起,其實無非是霸總看中了“高性價比本土品牌”的未來商業價值,一邊賣奢侈品,一邊賣幾塊錢一瓶的豆奶,大錢小錢一起賺。
看看LVMH旗下這個機構別的投資案例,就知道,相中唯怡其實并不稀奇,畢竟它什么都想摻一腳。
“功能飲料”“精釀啤酒”“有機茶飲”,可不都是新消費界炙手可熱的概念嘛。
完蛋,我被LV包圍了?
不光是飲料,被LVMH染指的品類那可太多了。
背靠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自己又是全球最大消費私募基金,路威凱騰有錢任性處處投,已在全球范圍內完成超過250個項目的投資。
從美妝時尚,到露營健身,再到NFT虛擬形象制作,都是路威凱騰的獵場。人家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它恨不得放在八百個籃子里。
圖源:公眾號“L Catterton路威凱騰”
路威凱騰官網介紹道:
圖源:路威凱騰官網
簡單來說就是靠投資獲取全球消費者和市場情報,很符合LVMH一以貫之的“收購者”形象。
回顧L Capital和Catterton的合并,其實也是為了拓展勢力范圍。
據《紐約時報》報道,LVMH集團于2001年創立L Captial時,給它的任務是投資低于本集團旗下品牌價格的“可負擔的奢侈品”,主攻歐洲和亞洲市場;2016年,L Capital考慮向美國擴張的當口,成立于1989年的美國投資機構Catterton也正琢磨著向美國以外擴張;二者一拍即合,從此開始全球滲透。
而在合并前,L Capital就在關注中國,投資丸美是一個代表性案例。
2013年,L Capital用3億元獲得中國本土化妝品公司丸美股份10%的股權;2019年,丸美成功上市,L Capital是第二大股東,2020年這位大股東開始減持套現,據報道總共陸續套現超10億元。
隨著中國新消費聲勢越發浩大,合并后的路威凱騰追趕趨勢的動作自然也越來越頻繁,在中國消費行業各個領域刷存在感。除了上面提到的元氣森林、喜茶,連鎖健身房威爾士、中國高端寵物食品品牌“帕特”、專注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的創健醫療,背后都有其身影。
能把錢撒向這么多領域再成倍收回來,離不開LVMH給路威凱騰的橄欖枝鍍上的金光。
圖源:路威凱騰官網
《第一財經》援引投資人士稱,路威凱騰之所以可以比競爭對手拿到更好的項目資源,很大一個原因還是背后有LVMH這塊金字招牌,2021年其脫穎而出拿下元氣森林的領投份額,也是因為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看中LVMH的品牌價值。
圖源:路威凱騰官網
不過,能提供這些支持的投資機構正在變多——投資業務已成奢侈品集團們的常規動作和新競技場。
愛馬仕、香奈兒背后都有自己的“家族辦公室”,規模和運營模式完全類似于專業的機構投資者,LVMH的另一個多年“對家”開云集團,近來也在高調搞跨界、擴地盤。
一邊是通過投資收購向香水美妝領域全力進軍,去年7月花17億歐元收購華倫天奴(Valentino)30%的股份,三個月后完成對全球最大獨立香水品牌Creed——當然現在就沒那么獨立了——的收購,據《金融時報》報道,砸了35億歐元,業內分析認為這是開云在發展多業態以自救;
另一邊,是環球買樓,還都是核心商圈黃金地段的頂級零售物業。又是9.63億美元買下紐約第五大道第56街拐角的大樓,又是13億歐元買下米蘭著名購物街區的蒙特拿破侖大街8號大樓,后者租戶包括Prada和于2013年被LVMH收購的意大利老牌咖啡館Pasticceria Cova,開云這把直接做競爭對手的房東。
其實大公司要到處投資也不難理解,和自創品牌相比,投資、收購是快速占領市場、擴充品牌矩陣的捷徑。俗話說得好,多個朋友多條路,多投點錢才能種出更多搖錢樹。
而當集團陷入瓶頸甚至危機時,投資、收購來的搖錢樹,或許也可以成為最后一道護城河。
瘋狂買樓的開云集團就是一個例子,買來的房產除了撐場面彰顯地位、靜候土地增值,更是為了留出場地給高凈值客戶,提供更多樣化的高端定制服務:去年9月Gucci在倫敦開出全新旗艦店,同時頂層設置歐洲首家VIP沙龍。業績疲軟了好一陣子的開云集團無疑想借新樓、新服務、新品牌,重新拉攏有錢人。
而最懂收購之美的莫過于LVMH本尊,自阿爾諾家族掌權,大手筆收購再“爆改”,就成為了LVMH的標志性打法,現在LVMH旗下有75個品牌,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帝國。
日化巨頭寶潔更是已經在“買買買”之路上走了一百多年,是“依靠收購在全球獲得高增長”的典型代表,高峰期旗下有300個品牌,因為買得太厲害,一度需要“瘦身”轉型,甩賣了不少高價買進來的品牌;
美妝品牌在這塊兒熟練工也不少,這個行業“護城河”并不好挖,想要保持高溢價、穩盈利,有所積累的品牌往往會投向“集團化”。
雅詩蘭黛、歐萊雅都是收購大戶,國貨也在努力:珀萊雅收購了彩妝品牌彩棠、洗護品牌“Off&Relax”、高功效護膚品牌“CORRECTORS”等,其中彩棠已是其第二大子品牌,營收和銷量快速增長;完美日記從2020年開始,陸續收購彩妝品牌小奧汀、高端美容品牌Galénic、高端護膚品牌Eve Lom。
然而,當“收購”“投資”成為大品牌的慣用策略、“被收購”被認為是小品牌主理人的終極美夢,卻也不是所有被收購者都能從此躺贏。
這次唯怡得到路威凱騰投資的消息傳出,就有網友歷數因為被收購而逐漸銷聲匿跡的本土飲料,比如天府可樂。
1980年代天府可樂火爆全國,甚至走出國門,轉折點是1994年,其與百事可樂成立合資公司,百事可樂由此獲得了天府可樂在全國各地的聯營廠,擁有了天府可樂覆蓋全國的銷售渠道。
然而,合資公司并沒有帶動天府可樂進一步發展,反而讓它陷入“雪藏”,百事公司逐年減少天府可樂品牌生產,天府可樂走向虧損、負債,2006年,天府將持有的所有股權以1.3億元的價格出售給百事公司。
2009年,天府著手“索回”品牌,2010年勝訴。
2016年,天府可樂宣布復出,逐漸重新出現在老家重慶的大街小巷,但銷聲匿跡的20年已經難以彌補。
至于咱們消費者,在每一個冷不丁意識到“合著我的錢都讓同一家賺走了”的時刻,都難免心情復雜。
“沾上大資本就要變味了”,并不是對唯怡獨一份的擔憂,安踏旗下“四劍客”始祖鳥、迪桑特、薩洛蒙、可隆,都受到過類似爭議,LVMH就更不用說,每逢有品牌傳出將被這樣的大集團收購,網友不約而同:“得,準備迎接漲價和排隊吧。”
這種情況愈加頻繁地出現在幾乎每個消費領域——你躊躇滿志決定用鈔票做選票,結果發現選來選去都是同一家,只能慨嘆一句:怎么也飛不出,大廠的世界啊。
沒辦法,畢竟當鈔票成為選擇權的載體,那必然是有更多鈔票的大廠有更多選擇權。
本文轉載自Vista氫商業(ID:Qingshangye666),已獲授權,版權歸Vista氫商業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