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代表著消費升級神話的商品一樣,酸奶吹起的“泡沫”也很易碎。

圖片來源:Unsplash
作者 | 阿瑞
編輯 | DR
酸奶刺客,悄悄降價。(圖/小紅書)
尤其是今年,眼看預包裝酸奶和現制酸奶,都以不同的方式先后翻車,消費者再次從市場上學到了一課——就算號稱“配料表比臉還干凈”,也是能“塌房”的。
在平替消費大行其道的今天,如果高品質和性價比兩樣都沾不上的話,走下神壇不過是理所當然的事。
“零添加”的標簽,把價格抬上去
平心而論,那些高端酸奶品牌出道以來,確實精準捕獲了一批有控糖減脂需求的中產。
2015年以前,因為冷鏈配送尚不成熟,銷售成本較高,國內奶制品巨頭并不重視低溫酸奶品類,而是重點發展常溫酸奶。各個地方企業則憑借區位優勢,主要在本地及周邊銷售低溫酸奶,也無意向全國市場擴張。
和哈根達斯同屬一個集團的法國優諾,是當時最早盯上高品質消費人群的酸奶品牌之一,率先喊出了100%生牛乳的口號,把酸奶價格定在每135毫升8元,入駐短短半年就在上海拿下了10%的市場份額,震驚了業界。競爭對手紛紛推出對標產品,高端酸奶的風,漸漸吹了起來。
隨著冷鏈物流的普及,外賣、生鮮電商的崛起,國內酸奶銷售額在2017年首次超過純牛奶,展現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
定位高端的國產網紅酸奶,也在這段時間里及時抓住市場空白,完成了對消費者的教育。它們用“0添加”“0脂0糖”的賣點拉攏注重健康的人群,原本是銷售劣勢的21天保質期,也成了新鮮、優質的象征。
比如,用一篇爆文《三里屯從此多了一家價格很奇葩的樂純酸奶公司》火出圈的樂純,自我標榜“愛馬仕”“拉菲”,試圖說服消費者為更高價的酸奶買單。
要想火出圈,免不了略顯夸張的宣傳。(圖/小紅書)
標新立異的B面,也可以看作劍走偏鋒。
要知道,和純牛奶相比,酸奶的利潤空間更大,在口味、配料、菌種各方面都能實現差異化打法,自然成了一個“錢途”可期的創業賽道,最適合新玩家入局。
但由于奶源地、工廠和經銷渠道都牢牢地掌握在傳統巨頭的手里,新玩家的品牌和成本都不具備優勢。
想跟傳統巨頭搶飯吃,就得打造新的消費者心智。
比如,比比誰的配料表更短、更“干凈”,再比比誰家多了幾毫克蛋白質,也好有理由把價格隨著知名度抬上去,才有底氣開拓銷售渠道,占領便利店和超市的冰柜,和傳統巨頭正面硬剛。
里斯咨詢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酸奶的銷量雖然有所下降,但銷售額卻在增長,拉動增長的引擎便是高端酸奶——每升價格高于23元的高端酸奶貢獻了近七成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4%。
于是,到了2021年,普通消費者們也終于發現,超市里多出了許多和冰淇淋一樣的“酸奶刺客”。小小的一杯酸奶,能賣到10元以上,甚至有些包裝精美的瓶裝酸奶要20元左右。
不過彼時,高價并沒有對低溫酸奶的生意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因為消費者剛被打造好的心智還算奏效,很多人愿意為沒有“科技與狠活”的健康飲料買單。有消費者甚至為此做了功課:“如果仔細對比過各種酸奶的配料表,會發現某高端品牌的熱量確實要低很多。”
只不過,當消費者拿起同一品牌的有糖酸奶和無糖酸奶,很難不產生這樣的疑問:怎么配料少了,價格反而能貴上10元之多?
添加的東西少了,反而更貴。(圖/小紅書)
樸素的直覺是“0添加”酸奶的成本更高,但實際上,有乳業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普通酸奶的生產成本為1—3元,高端酸奶的生產成本為3—6元,生產成本的差距遠小于終端價差。
因為,成本差異的大頭在營銷。
出道之初,高端酸奶品牌往往請知名明星代言,也是頭部主播直播間里的??汀8哔F的定價策略下,它們較少打折促銷,在產品過期后需要承擔巨大的返貨量,又會導致線下推廣成本飆升。
大力出奇跡。高端酸奶的知名度被迅速打響,但再也很難擺脫“營銷咖”的設定。
從前人們或許還會相信一分錢一分貨是個硬道理,但經歷過大風大浪以后,不少消費者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經常上頭部直播間的東西,一定在營銷上花了很多錢,產品質量未必如宣傳的那么好。
早在2021年,就有乳品從業者表示,當傳統巨頭準備分一杯羹時,新興酸奶品牌打造出的高溢價“很可能被打下來”。
這個預言正在成真。
營銷翻車,消費者對概念祛魅了
產品有異味、有蟲卵、酵母超標60倍……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都是高端酸奶翻過的車,翻車的甚至還是不同品牌。
不同品牌、不同程度、考驗不同想象力的翻車時刻,讓消費者對高端酸奶“價格高就一定質量好”的濾鏡,徹底破滅了。
2021年,有報道顯示,酸奶新勢力中,自有產業鏈的僅占三成。高端酸奶品牌,大都走了一條相似的路——先成為網紅,賺到了錢再自建工廠。例如元氣森林旗下的乳制品品牌“北海牧場”,2018年創立,先是跟代工廠合作,2020年才開始自建酸奶工廠。
但想要自立自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即便是自有工廠出的貨,也難免翻車。曾經不覺得被價格“背刺”,眼下卻被質量給“背刺”,不少高端酸奶的忠實用戶在互聯網上演了大型“脫粉回踩”現場。
追究起來,部分品牌的宣傳策略也有待商榷。
最近兩年,同樣主打高端和健康、最高可賣到40元一杯的現制酸奶,也免不了翻車。Blueglass不止一次因不恰當營銷而受爭議,甚至受處罰;茉酸奶陷入植脂末風波后,又出了食品安全問題。
歸根結底,所謂的“高端”酸奶,只是造了概念。對于傳統奶制品巨頭而言,網紅品牌花了大功夫營銷的“0添加”,并沒有什么技術門檻。
但令消費者不滿的關鍵在于,他們花了比普通產品更高的價錢,原本就是為了健康,卻沒有買來安全的保障。
小月是一名孕婦,她告訴《新周刊》,她從孕中期開始需要控糖,于是選擇了某高端品牌的無糖酸奶。“算下來八九元一杯,不便宜,我前前后后喝了不少,想著人生也沒幾次當孕婦的經歷,對自己好一點,結果出了食品安全問題。”
自制酸奶其實并不難。(圖/小紅書)
現在,小月選擇在家自制酸奶。她甚至沒有買酸奶機,只用了一個燜燒杯、2盒純牛奶、1克菌粉,10—12小時就可以制作出酸奶。“因為我要控糖,所以接下來的孕期肯定都自己做酸奶了。而且我覺得口感還不錯,生完孩子以后也可以繼續自制。”
在相關討論帖的評論區,不少消費者也表示打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另一名年輕媽媽告訴《新周刊》:“我初次自制酸奶的成本大約16元,做出了一升,能吃三四天,味道和某品牌的無糖酸奶差不多。未來準備只給寶寶喝自制酸奶了。”
聰明的人,用最低的成本自制酸奶。(圖/小紅書)
既然不是必需品,人們遲早會被下一個打著健康噱頭的新事物吸引。酸奶也好,其他網紅飲料也罷,品牌們卷配料表和健康度,根本上是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而身為消費者,很多人也未必完全相信那些宣傳說辭,只是想要在快樂的時候少一點負罪感罷了。
但,人們對三四元的檸檬水可以選擇“溺愛”,對20元的酸奶卻必然抱有著更高的期待。如果拿不出符合“身價”的表現,就算在冰柜占據多大的位置,也是會無人問津的。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新周刊(ID:new-weekly),已獲授權,版權歸新周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