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復制這門生意經,需要先弄懂Jellycat破圈的底層邏輯。

圖片來源:unsplash
早些時候,雷報報道過甘肅省博賣“麻辣燙”文創產品成交大漲343%的新聞,除了將食材做成玩具這樣新穎的創意結合外,這類文創爆火靠的是購買過程中工作人員現場表演的一套“無實物烹飪”互動體驗。
等時間來到今年國慶,全國的旅游景點都開始玩“過家家”了。除了甘肅以外,山西、福州、蘇州、陜西、東北等地的文旅也紛紛推出類似產品,將山西刀削面、福州佛跳墻、蘇州大閘蟹、陜西肉夾饃、東北鐵鍋燉等當地特產做成毛絨玩具,并為游客表演了這場“過家家”式的打包服務。
這套玩法是從Jellycat那兒學來的。最早在去年9月,紐約的Jellycat門店增加了一個名為“Jellycat Diner”的“餐廳”式空間。在該門店消費時,就能參與店員用Jellycat玩偶模擬制作和打包食品的互動過程。這類“過家家式”的體驗模式很快在網絡上爆紅,隨后,Jellycat將這個快閃空間陸續在倫敦、巴黎開設,并且在國慶期間進入中國、落地上海。
據悉,Jellycat上海限時體驗店的門前每天都排著長隊,顧客們人均花費一到兩個小時等待、進店選購時間還限制在15分鐘以內,只是為了購買心儀的毛絨玩具并且參與一場“過家家”。
Jellycat官網展示紐約、倫敦、巴黎、上海門店
Jellycat究竟有多賺錢?最近五年,Jellycat的業績也是一路水漲船高,近日披露最新財報顯示,Jellycat在2023財年的營收為2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8.5億元),同比增長37%;毛利潤高達1.3億英鎊(約合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6%。
不僅如此,Jellycat產品的價格也一路攀升,hamleys數據顯示,僅2023上半年,Jellycat熱門款產品漲價幅度就高達20%,日常產品也有不少漲價幅度在10%左右。
那么,當我們聊到Jellycat的生意經,“情緒價值”“發瘋文學”早已是老生常談。從客觀角度來看,“毛絨玩具”這個品類本身賣的就是“情緒”,那憑什么Jellycat能保持“高歌猛進”?
“情緒”只是表象,跑出高溢價還是得靠“定位”
現如今,市面上攻占年輕人“情緒價值”的產品比比皆是,Jellycat的平替并不難找。而退一步來看,Jellycat在最初瞄準的甚至并不是成年人群體。
Jellycat在中國的發展要追溯到2006年,其首次在國內設立了專柜,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Jellycat給自己的定位標簽是“英國寶寶人手一只”。在母嬰賽道中,Jellycat以“可入口”材質作為賣點,以高端嬰兒安撫玩具的定位進入中國高端兒童玩具市場。
2014年,Jellycat在重新梳理品牌定位后開始轉型,經營方向才開始變更為面向全年齡段的高端禮品品牌。2015年,Jellycat步入中國電商平臺,大概于2021年在中國開始火了起來。
Jellycat將定位從“玩具”升級到“禮品”,可以說是其跑出驚人溢價的關鍵性步驟之一。
和市面上常見的毛絨玩具的發售模式不同,Jellycat的新品發售方式更像是一場“時尚發布會”。Jellycat一般在每年的1月以及7月在官網上新整個系列的玩具,款數超200種,并且會同步為每款玩偶設計獨特的背景故事、性格,最后附上領養卡片;與此同時,Jellycat的玩具產品還會“退休”,每年官網都會公示超百款退休玩具的名單。
Jellycat在2024年推出的新品
一方面,集中上新積累了消費者期待值,保持品牌新鮮感和曝光率;另一方面,“退休”制度則激發了老用戶的忠誠度和復購沖動。如此一來,Jellycat就將“禮品”的限定感、稀缺感以及收藏性質“拿捏”到位了。
比起玩具,象征著“心意”的禮品顯然具備著更加可觀的溢價空間。在這種“定位”上,Jellycat令人咋舌的高客單價反而變成了一種優勢,進一步提升了Jellycat產品在購買時的儀式感。對于送禮人來說,Jellycat“貴得剛剛好”,數百元的價格,正好符合大部分人群對于一份“節日禮品”的價格定位,贈送給朋友或伴侶都不會顯得“丟份”。
Jellycat天貓旗艦店產品單均在數百元左右
如果說Jellycat的“基本盤”是邦尼兔、巴塞羅熊這類的兒童安撫玩具,那么Jellycat的“增長盤”就是千奇百怪的趣味系列產品,也是Jellycat走向全年齡段的功臣。
除了常見的動物形象外,口紅、西瓜、水煮蛋、磁帶、甚至乒乓球拍,都被Jellycat做成了毛絨玩具,“玩具皆可Jellycat”的概念也迅速火爆起來。這類跳脫出傳統意義上安撫玩具定位的玩具系列,為Jellycat拓展了消費能力更強的成年人用戶,也奠定了未來的增長基礎。
抓住明星效應、二創效應的“潑天富貴”
除了“定位”帶來的優勢以外,不難發現Jellycat的互聯網營銷聲量相當可觀,這也是Jellycat幾年來站穩毛絨界“頂流”的原因之一。
回顧Jellycat在國內互聯網上的破圈情況,雷報發現,其尤其擅長抓住“免費流量”。
Jellycat第一波流量是國外明星給的,Jellycat在國內火起來之前,國外“星二代”們,例如貝克漢姆女兒小七、阿湯哥女兒小蘇瑞、米蘭達·可兒的小兒子等就經常會帶著Jellycat玩具出街,引起了網民們對Jellycat最初的關注;而在國內,易烊千璽、趙露思、張藝興、陳偉霆等明星都在公開場合被拍下過與Jellycat玩具的合照,甚至在內娛粉絲間還有“內娛人手一只”的說法。
在這樣的基礎上,Jellycat也會主動找明星代言產品,并在奧運會之前官宣了其全球首位真人合作伙伴——樊振東,由他代言的乒乓球拍毛絨玩具售價299元,在其奪金后銷量激增,在售出7000份后直接斷貨下架,“樊振東奪冠后球拍玩偶3天補貨2次”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一周內的銷量狂飆1500%。
可以說,“明星效應”是Jellycat出圈的關鍵一環,借助這些成年明星的流量,Jellycat得以徹底扭轉產品定位,為消費者留下全年齡段品牌的印象。
樊振東代言的乒乓球拍毛絨玩具
另一方面,Jellycat在中國市場數年來的熱銷,離不開在互聯網上層出不窮的二創作品以及良好的社群生態。
其中,Jellycat最標志性的就是產品的“微笑”和“豆豆眼”,因為不夠明確的微妙表情,給了消費者極大的解讀空間。被二創最多的茄子和土豆玩具,前者擁有著可以隨意涂畫創作的大片身體“留白”,賦予了年輕人隨性“表達”的空間;后者則讓消費者們制作出各種服飾和裝飾品,表達自己的個性追求,激發出了大量的二創作品傳播。
在社群方面,前文提到過,Jellycat利用的“擬人化”營銷賦予每個玩具“靈魂”,給了它們不同的性格以及背景故事,這樣的方式深入消費者心智并且已經被廣泛接受。同時,這類消費者本身就具備著極強的社交能量和二創能力,通過這類人群在社交媒體上的自發分享、交流,Jellycat能完成聲量可觀的自來水種草,形成穩固的社群生態,這些消費者互相種草,也能提升產品的二級流通率以及復購率。
圖源小紅書創作者
本質上來看,利用明星效應打造品牌心智、利用二創社群促進內容生產,都是將用戶表達轉化為品牌表達。這樣的表達或許不會擁有非常驚人的一次性破圈效果,但利用好“免費流量”,憑借自來水的日積月累,最終會讓Jellycat的產品成為年輕消費者的“社交貨幣”,進一步深化品牌形象,也能激發消費者購買沖動,促進產品的消費轉化。
結語
從甘肅麻辣燙、福州佛跳墻、陜西肉夾饃等大量“本地化Jellycat”產品頻頻出圈也能看出來,毛絨玩具賣“情緒”并不稀奇,“情緒價值”賣得好,也只是因為當代年輕人更愿意也更有能力支付情緒帶來的“溢價”。但新鮮感總會過去,要想一直賣得好、賣得下去,就不能僅僅在前人栽好的樹下乘涼,關鍵在于找到前人的底層邏輯。
這屆年輕人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清醒”,因為他們是心甘情愿被“割韭菜”的,對于他們來說,只要消費需求能得到滿足,支付溢價也無所謂。而對于“Jellycat們”來說,只要消費者還愿意陪他們“過家家”,就永遠不缺市場。
因此,當談到Jellycat時,我們就不能只從“情緒價值”來談了,如何找好品牌定位,如何明確具體產品匹配哪類人群、對應哪類需求,并且做好品牌表達;在每次破圈后,品牌如何做出優秀的營銷回應,并且精準完成產品戰略的調整。這些,或許才是更值得關注的要點。
本文轉載自雷報(ID:leinewspaper),已獲授權,版權歸雷報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2023年,是中國的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消費品牌在整體復蘇態勢下的重啟之年。雖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但時代給予品牌的挑戰并未消減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訪華潮”再次印證了中國這塊市場的吸引力和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企業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中國消費品牌究竟該如何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如何識別與捕捉各個要素釋放出的信號?又如何在謹慎應變中實現韌性生長?
從“看長”“向真”再到“應變”,歷時130+天,CBNData重磅輸出《2023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共計超20萬字,現貨正在熱銷中!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