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Connie
編輯 | 喬森
一個新概念的誕生
青年與養老,乍一聽是相互矛盾的組合,卻在互聯網上成為熱門話題。
“青年養老院”作為一種新型社交空間,憑借獨特理念與強烈反差感,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目光。
民宿從業者潘小安介紹道:“青年養老院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養老機構,它旨在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放松身心、拓展社交、自我療愈的空間。讓都市青年能夠暫時逃離快節奏生活,享受寧靜與自由。”
圖片來源:某成都青年養老院的招募廣告
在這里,年輕人可以放慢腳步,像“養老”一樣,盡情享受閱讀、冥想、手工、社交等活動帶來的樂趣,甚至只是慵懶地發呆、曬太陽,體驗一種“低欲望”的生活狀態。
在社交媒體的描繪中,青年養老院如詩如畫,仿佛是遠離市井喧囂的世外桃源:
傍晚,與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推杯換盞、暢談人生;夜晚,伴著篝火,載歌載舞、彈奏吉他。
這樣的生活場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評論區中,有人羨慕這種灑脫愜意,也有人發出質疑:“這究竟是提前養老,還是在逃避現實?”
無論如何,這種“青年養老”的生活方式正逐漸成為一種新潮流,吸引著越來越多渴望放慢生活節奏的年輕人。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范圍內宣稱是“青年養老院”的場所已超過2000家,遍布20多個省份,且數量仍在持續增長。
“有點像大理、麗江那邊的青年旅舍或民宿,聚集了許多想要短暫逃離現實、調養身心的年輕人。”路躍偶然在小紅書上刷到“青年養老院”的相關內容,那些精美的照片、充滿詩意的日常分享,讓她心動不已。
更讓她心動的是其價格:“環境優美,月費僅1500元還包吃包住,聽起來極具吸引力。”
路躍是一名“數字游民”,工作性質允許她自由選擇旅居生活。以往出行,她通常選擇民宿或租住當地民房,看到“青年養老院”的模式后,她萌生了嘗試的想法。
“自由職業者有時會感到很孤單,一個人居家辦公,生活單調乏味。要是能有同齡人一起聊聊天、玩一玩,肯定會有趣很多。”
出于這種“養老”需求,路躍開始深入研究這一新興概念和相關群體。她翻閱大量帖子、觀看眾多視頻,甚至加入了一些青年養老院的社群。
起初,她被那些美好的畫面深深吸引:悠閑的田園生活、遠離壓力的慢節奏、充滿文藝氣息的日常。
但隨著了解的深入,她逐漸發現,所謂的“世外桃源”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隨著信息的不斷積累,她心中的疑慮與不安愈發強烈。
有門檻的“養老”
“青年養老院看似美好,實則暗藏玄機。不可否認,有部分機構運營規范,但也有不少布滿陷阱。”路躍說道。
“一些機構以‘逃離不良競爭’‘享受慢生活’為噱頭吸引年輕人入住,背后卻設置了諸多苛刻規則,甚至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利益鏈條。”
據了解,這類青年養老院對入住者年齡有著嚴格限制,一般要求不超過35歲,部分不超過45歲。
對于年齡限制,路躍表示尚可理解,畢竟目標群體主要是年輕人。但有些條款卻讓人難以接受。
路躍在瀏覽相關帖子時發現,許多人吐槽那些打著低價旗號、全網招攬客源的青年養老院。
實際入住后才發現,其中隱藏著各種限制和額外消費。雖說宣傳時聲稱“包吃包住”,可入住后卻發現,許多活動都需要自費參加。
潘小安分析:“1500元的食宿費只是吸引客源的誘餌,通過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篩選出特定目標人群。
實際上,這樣的收費連運營成本都難以覆蓋,他們真正售賣的是背后的情緒療愈服務,比如禪修、冥想、手工制作等附加項目。
其核心在于‘賣模式’:利用線上話題制造流量、吸引關注,然后在全國招募合伙人,將閑置的民宿和農家樂改造成盈利的青年養老院。找準目標人群的痛點,這才是青年養老院迅速爆火的真正原因。”
低價引流背后,暗藏別樣“洞天”。消費者以為撿到便宜,實則商家真正的目的并非售賣“養老院”服務本身。
有自媒體人爆料,某青年養老院老板的真實身份令人意外,其本職所在行業的目標群體與養老院的入住客人高度重合,這不得不讓人對其運營目的產生懷疑。
在吐槽某青年養老院的帖子下,路躍注意到,該帖已有2萬多人點贊、2000多人收藏、2000多人評論。
這家“養老院”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其一系列奇葩規定:年齡不得超過35歲、必須單身、入住期間禁止外出工作、強制參加集體活動。
而所謂的集體活動,可能是去保險公司充人數,也可能是做“日結兼職”。
“一個民宿非要打著養老的旗號,還搞35歲年齡歧視。”
“青年養老院,說白了就是找一群年輕人去給老板賺錢。”
“一個月2200元,包吃包住,相當于花錢給自己買了個打工的機會。”
“打著理想主義的幌子坑害年輕人,比上班還讓人難受,真想曝光這個地方。”
圖片來源:小紅書
有網友將該青年養老院的操作與懸疑小說相聯系:“這簡直就是現實版的《絕叫》。專門針對無業、單身人群設局,說不定還伴隨著精神PUA,榨干他們的價值。”
網友的評論或許存在片面之處,但足以讓頭腦發熱的年輕人保持警醒:從苛刻的入住規則,到強制參與活動,再到利用入住者充當廉價勞動力,部分青年養老院顯然是精心包裝的“烏托邦陷阱”。
在全國眾多青年養老院中,位于成都郊區的一家“青悠養老院”在社交平臺上曾火爆一時,宣傳視頻中的川西田園風光搭配特色美食,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報名。
但運營數據顯示,在第一批入住的50名年輕人中,超過70%的人在一周內就選擇離開,給出的反饋大多是實際體驗與宣傳嚴重不符。
以杭州一家名為“逸居青年養老院”為例,有數據表明,其在運營的半年時間里,先后更換了3批合伙人,入住人員的投訴率高達80%。
投訴內容集中在強制參加高價付費課程、住宿環境與宣傳嚴重不符等方面。這一案例也成為眾多年輕人在選擇青年養老院時的警示。
誰在向往“青年養老院”
青年養老院的爆火,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對現實壓力的逃避。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職場競爭、學業負擔、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問題,讓許多年輕人不堪重負。
他們渴望逃離高壓環境,尋找一種簡單、自由的生活方式。
“入住者和老板大多都是年輕人,以90后為主。”大四女生小萌曾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家青年養老院做義工。
去年,她因病休學,心情跌入谷底。在某社交平臺看到“青年養老院”的招募帖后,被西雙版納的美景和養老院的氛圍吸引,她毫不猶豫地買了飛往云南的機票。
如今回想那段經歷,小萌感慨萬千。去之前,老板承諾她只需負責拍攝VLOG、剪輯視頻,以及做一些簡單的清潔工作。
可到達后,老板卻一口氣列出從早八點半到晚八點半的30條工作細則,她的工作內容不僅包括打掃公共區域、擦樓梯、掃院子,還要換床單被套、打掃房間,幾乎成了全職保潔阿姨。
圖片來源:小萌所住的青年養老院宿舍
雖說老板承諾包食宿,但小萌的住宿條件很差,睡的是沒有床墊的板床,衛生間沒有燈,還洗了好幾次涼水澡。早餐只有一個包子和一杯豆漿,多數時候還得自己掏錢解決吃飯問題。
“我本想逃避過去的傷痛,可那些看似愈合的傷口,其實從未真正痊愈。”在西雙版納熱鬧的街頭,小萌看著廣場上跳舞的人群,不禁潸然淚下。
圖片來源:小萌在西雙版納拍攝的風景
原本她期待在這里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沒想到“青年養老院”卻成了她的噩夢,自己也淪為“被無限壓榨的義工”。
“青年養老院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奇怪,有點像那種博眼球的噱頭,看似抓住了年輕人的喜好,實則想從年輕人身上獲利。”95后女生年年評價道,“單看名字,就給人一種無所事事的感覺。”
年年是北京一家外企的小白領,公司允許遠程辦公,她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地點。以往獨自旅行時,她大多選擇酒店或民宿。對于青年養老院,她表示并不想嘗試。
“我其實挺喜歡和年輕人一起玩的,但看到那么多關于青年養老院的負面信息,我還是決定直接避開,不想冒險。
青年養老院能走多遠
在社交媒體上,關于青年養老院的討論持續升溫,有人揭露其中黑幕,也有人認為它是2025年新的創業風口。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主打“青年養老院”概念的民宿數量同比增長55%,大連、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成為主要集中地。
這種模式的快速擴張,反映出年輕人對“慢生活”的需求在增加,但也引發了人們對其可持續性和真實性的質疑。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向往青年養老院的人群中,因職場壓力選擇的占比達到45%,因學業壓力的占比25%,單純追求慢生活的占比30%。
但在實際體驗過后,滿意度僅為30%,這一巨大落差也反映出青年養老院存在的問題。
潘小安表示:“青年養老院確實火了一段時間。從概念上講,它極具吸引力,為年輕人提供低價的松弛感,販賣情緒價值,利用‘青年’與‘養老’的反差制造話題,成功吸引大量流量。然而,從現實角度看,這更像是一個偽概念。
青年養老院主要是利用或整合閑置的民房、民宿、鄉村酒店,或是有住宿條件的農莊,以低價吸引年輕人入住。
雖然初期憑借新鮮感和社交媒體傳播迅速走紅,但過去一年,不少青年養老院經營困難,甚至已經關門歇業。”
潘小安分析,青年養老院商業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導致其難以持續發展。
一方面,其目標人群主要是無業或低收入的年輕人,消費能力有限,難以支撐長期運營;而有經濟實力或追求個性化的人群往往不會選擇這種模式。
另一方面,大多數青年養老院本質上仍是傳統文旅項目的翻版,依賴餐飲、住宿和活動盈利,缺乏核心競爭力。
在新媒體時代,年輕人見識廣泛,粗糙的設施和低質量的服務難以吸引他們。
若要提升品質,投資成本將大幅增加,但客戶數量和客單價卻無法與之匹配,導致項目難以盈利。
“最終,青年養老院很可能淪為引流的噱頭,或是割韭菜的手段,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潘小安還擔憂地指出:“青年養老院最大的‘資源’就是入住的年輕人,一些不良從業者打著‘青年養老院’的幌子,進行隱蔽的牟利行為。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初衷,還可能讓年輕人陷入更艱難的境地。”
本文轉載自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已獲授權,版權歸顯微故事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火熱預售中,228元包郵到家!
過去一年,全球消費市場在經歷經濟波動的挑戰與技術迭代的帶來的機遇與變革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整體增速放緩的表象下,大量結構性機會仍待挖掘。當前,企業既需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又需布局長期價值,面臨的挑戰難度加碼。順應趨勢、重塑心力,將會成為消費企業的核心戰略。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