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體應用的背后商業前景幾何,它能否跑出殺手級別應用產品?

圖片來源:unsplash
3月6日發布的通用Agent(自主智能體)產品Manus,在短短7天內,使用申請等候名單飆升至200萬人。內測期間,邀請碼甚至炒到了10萬元。
Manus背后的Agent/智能體并非什么新鮮概念。不同于豆包、文心一言和騰訊元寶專注于語言理解和生成,更多執行簡單任務,智能體則像是一個具備感知、學習、推理和行動能力的智能產品,能在學習、工作等多場景中完成任務、解決問題。
譬如,智能體不再是像對話類大模型那樣簡單的給出一個PPT設計思路,而是可以直接輸出一份完整的符合要求的PPT文檔。在人工智能的宏大版圖中,智能體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是實現復雜智能任務的核心載體。
從2023年開始,AI界關于智能體的研發和討論從未停歇。
比如,OpenAI于日前發布了一系列新工具,助力開發者簡化AI智能體開發流程、增強其技能與功能,更多的人可以以極低的門檻參與到智能體的研發中來,其產品負責人Kevin Weil更是斷言,“2025年將是AI智能體的元年” 。
而西湖大學AGI實驗室張馳團隊推出的具備自我進化能力的GUI代理AppAgentX,能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學習并優化自身行為模式,在多個GUI交互任務上實現 “降本增效” 。
隨著Manus的爆火,智能體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那么,智能體應用的背后商業前景幾何,它能否跑出殺手級別應用產品呢?
首批吃螃蟹的人,3個月賺10多萬
Manus也讓不少開發者看到了智能體的商業前景,一位開發者興奮地說道,“智能體應用就是AI時代的App、小程序,是新一代的淘金地”。
客服智能體是業內最常見,也幾乎是最容易落地的,可以簡單理解為升級版的客服機器人。在小紅書平臺,有商家直接讓開發者報價,做一個客服智能體,評論區內多達20多個人向其報價。譬如,有人表示定制智能體客服,2.4萬一年,還有人直接將價格卷到幾百元,甚至免費,就能做一個符合要求的智能體。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開發者分享自己做智能體應用賺到錢的實戰案例,有人表示7天就能賺到大幾千元,還有人表示接到了十幾個智能體的定制單,已經賺了5萬多。
定制智能體在市場上頗為常見,企業或個人會基于自身獨特需求,向開發者定制專屬智能體。譬如,電商企業可能定制能精準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推薦商品的智能體;教育機構或許會定制,能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輔導方案的智能體。
Tech星球發現,智能體的變現模式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訂閱制服務,主要在C端消費級智能體中,根據他們的功能深度劃分服務層級和收費標準;還有一種是企業定制化智能體,采取項目制收費,幾千到上萬元一年,包括上述提到的智能體客服定制;最后則是廣告變現,智能體開發者可以與其他品牌或企業進行聯合推廣合作,通過智能體為合作方提供推廣服務,如在智能體的對話中推薦合作方的產品或服務,或者與合作方共同舉辦活動,共享資源和收益。
現在還出現了智能體插件與工具銷售變現,即開發一些與智能體相關的插件或工具,如特定領域的知識庫插件、智能分析工具等,并向其他開發者或用戶出售這些插件和工具,以增加收入來源。
智能體開發者小李告訴Tech星球,智能體的開發門檻并不高,通過零代碼、低代碼開發框架和豐富的插件生態,就能夠讓開發者能快速構建智能體。
去年9月,他成為了一名智能體應用開發者,并開發出一款解決婚姻危機、親子矛盾等多個情感場景解決方案的智能體。這款智能體基于DeepSeek,具備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能夠解析用戶輸入的文字信息,判斷其所處情感困境類型,并依據內置的豐富情感案例庫與專業心理學知識,生成針對性的建議與解決方案。
為了實現商業變現,小李在智能體后臺設置了“付費咨詢”關鍵詞。上線后的第一個月,就有12位被情感問題困擾的客戶主動聯系他。這些客戶在使用智能體的免費基礎服務,如情感問題初步分析、通用建議獲取后,被智能體的專業能力所吸引。
有10%的訪客,由于面臨較為復雜、棘手的情感難題,對深度、個性化的真人咨詢服務產生強烈需求,進而轉化為真人咨詢訂單。次月結算收益時,數字令人驚喜地定格在10387元,相當于他以往兩個月的工作所得。
與小李一樣吃螃蟹的還有Rich,他開發的則是一款法律咨詢的智能體,通過插入廣告變現。盡管直接廣告嵌入可能影響體驗,但線索轉化分成模式卻跑成功了。他的法律咨詢智能體通過表單收集潛在客戶線索,3個月就轉化了500條線索,按照200-500元/條的費用向律所收取,3個月賺了10多萬。
魚龍混雜門檻低,五年級小學生開發智能體
淪為平臺“附庸”,跑不出殺手級爆款應用?
Manus的爆火證明,技術平權+工程化創新足以打開市場缺口,然而,這些月入過萬,能賺點小錢的智能體應用,仍然無法成為殺手級別的爆款應用。
無論是戶量級,還是市場規模,智能體暫時無法形成爆款。在頭部智能體開發平臺扣子的智能體商店中,Tech星球發現,其中大部分的智能體的使用人數處在千位這個量級,少數智能體使用人數在100-200萬個,如“仲景的智能體”、“華泰股市助手”,千萬使用人數的規模暫未發現。
從市場數據來看,國際著名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發布報告指出,2024年AI智能體的市場規模368億元。作為對比,僅2022年,國內社交類App市場規模就達4134億元。
快手的一位產品經理告訴Tech星球,那種真正能被稱為殺手級別的應用,得有海量的用戶在用,得實實在在改變大家的行為習慣和日常生活,還得能創造出特別可觀的商業價值。雖說智能體應用在某些地方已經開始冒尖了,可總體來講,要達到殺手級應用的那種高度,現在還不太夠格。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現在更接近于技術爆發階段,而非應用爆發。雖然人工智能技術這兩年進步不小,可一到復雜的現實環境里,智能體就開始狀況百出,其性能和穩定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譬如,在自然語言處理任務中,對于一些語義模糊、語境復雜的問題,智能體可能會給出錯誤的回答。在圖像識別領域,面對光線變化、遮擋等情況,智能體的識別準確率也會大幅下降。
有海外用戶測試Manus時發現,其雖能理解圖文混合指令生成游戲,但在執行涉及多步驟操作的任務時,仍需人工干預修正理解偏差。研究顯示,當前智能體對上下文的理解準確率不足70%。這些技術上的瓶頸,限制了智能體應用的大規模推廣和深入應用。
在用戶體驗方面,智能體應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許多智能體應用的交互方式還不夠自然和流暢,用戶在與智能體進行交互時,往往會感覺到生硬和不便捷。例如,有網友測試Manus智能體在生成半年旅行攻略時,雖能快速整合行程,但因算力限制頻繁報錯;處理醫學報告生成時,兩次嘗試均因服務器崩潰失敗。
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智能體平臺,既是開發平臺,也是智能體應用商店,現在大部分的智能體需要依附這些平臺生存,無法像App那樣,能夠脫離App應用商店自成生態,智能體只能成為垂類領域的特定工具,無法獲得進一步發展。
實際上,智能體行業已經有一年多的發展,單至今沒有出現真正能夠比肩那些營收過億、用戶過億的拳頭應用。
一位名叫“鳳凰于飛”的小紅書博主在其帖子中直言,目前所有智能體的創業都沒有意義,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只是整個生態和社區的副產品。因為,只有兩種東西有真正的長期價值,一個是基礎大模型,比如GPT、Qwen、Claude,或者推理模型,比如DeepSeek ,另一個就是開源和開發者社區,比如字節的扣子,阿里的魔搭社區等。本質上所有的智能體,是這兩個核心競爭力的副產品,終究難逃平臺“附庸”宿命。
本文轉載自Tech星球(ID:tech618)已獲授權,版權歸Tech星球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現貨熱銷中,398元包郵到家!
過去一年,全球消費市場在經歷經濟波動的挑戰與技術迭代的帶來的機遇與變革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整體增速放緩的表象下,大量結構性機會仍待挖掘。當前,企業既需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又需布局長期價值,面臨的挑戰難度加碼。順應趨勢、重塑心力,將會成為消費企業的核心戰略。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