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開瓶蓋就能喝的養生水,更像一種“輕量化養生” 的妥協。

圖片來源:pexels
“感覺年紀慢慢上來后,不得不開始琢磨養生這回事了。”打工人羅菲菲(化名)聊起近況時笑著說,以前總覺得“可樂泡枸杞”是網友編的段子,如今卻成了自己生活里的真實寫照。“這屆打工人誰還沒點小毛病?小紅書刷到‘玉米須水消腫’‘枸杞補腎’‘薏米水祛濕’的帖子越來越多,看得多了,自然就把養生這事放在心上了。”
她說自己其實也想過抽時間研究中藥藥理,親手煮點養生湯喝,“但實在擠不出空”,于是,買現成的養生水就成了最省心的選擇。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便利店的冰柜里突然多了好多養生水,各種需求幾乎都能滿足。”紅豆薏米水、綠豆百合水、枸杞桑葚水…… 不同牌子的產品擺了滿滿一排。只是羅菲菲也忍不住吐槽:“不算便宜,一瓶要4—5 塊,論性價比確實不如自己煮,但勝在方便。”
像羅菲菲這樣的打工人不在少數,有白領把養生水當成“辦公室標配”,甚至備著小電壺在工位上現煮,也有像她一樣被工作追著跑的人,直接選現成的瓶裝養生水圖個省事。
但是,對多數被工作填滿的打工人來說,比起花時間研究食材配比、守著砂鍋慢慢熬煮,擰開瓶蓋就能喝的養生水,更像一種“輕量化養生” 的妥協——既想抓住點實在的健康收益,又貪戀那份“我在認真照顧自己”的心理慰藉。可這份便捷背后,到底是真能喝出好氣色,還是只是花錢買了份心安?
眼花繚亂的中式養生水
“一排排的養生水,多得讓人挑花了眼。”羅菲菲坦言,她常去的那家商店里,不知從何時起冒出了養生水品類,且種類越變越多。
“最早看到的是枸杞水,當時沒太當回事。” 她回憶,自己開始買養生水是從今年春天起,“總吃外賣覺得不太健康,天氣也熱了,又想起小時候聽家里人說綠豆能清熱解毒,就頻繁買起了綠豆水。”
因為有看配料表的習慣,她每次選購都會留意品牌和成分,“帶糖的肯定不考慮。” 但更讓她在意的是,“好多品牌壓根沒聽過。”
iBrandi品創也特意留意過超市里的養生水品牌,發現不少名字都透著新鮮感,大多是此前沒聽過的。而這背后,既有養生水本身門檻不高的原因,也離不開近年來大批玩家扎堆入局的推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18年到2022年國內僅有4個品牌布局中式養生水。但2023年后,養生水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4.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50%。預計到2028年,中式養生水的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大關。
早在2023年初,一向緊盯年輕人健康需求的元氣森林就率先推出“自在水”系列,紅豆薏米水、紅棗枸杞水等產品剛在天貓旗艦店上線4天,就宣告售罄。在消費者火熱的購買熱情下,此品類的水也直接晉升為元氣森林的又一款“當家花旦”大單品。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分羹者”,這句話在養生水賽道體現得淋漓盡致。
眼看紅利顯現,傳統飲料巨頭、新興消費品牌乃至個體創業者紛紛加速入場。2024 年前五個月,中式養生水新品數量就達166個,好望水、雀巢、東鵬、果子熟了等品牌接連加入,入局企業數量超過過去六年總和。
到了2025年,這場“水仗”打得更兇。
康師傅、統一、盼盼、三得利、承德露露、北冰洋等老牌企業相繼推出養生水新品,連零售商超盒馬也跨界參戰,聯手中藥老字號李良濟推出古方涼茶,上海童涵春堂、北京同仁堂等百年藥鋪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直接從藥房取材,把人參片、羅漢果等裝進瓶里,下場分食這塊蛋糕。
各中式養生水品牌的產品賣點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可以說,現在超市冰柜的C位,都被“中式養生茶”占據,而現實的購買情況也正如羅菲菲所言,足夠“眼花繚亂”。
爆火背后,是年輕人的“健康焦慮”
在羅菲菲和許多消費者的印象里,養生水的火爆來得猝不及防,仿佛前一秒還沒太留意,下一秒就已鋪滿街頭巷尾。
那么,這股熱潮究竟因何而起?
首先,國內深厚的“藥食同源”傳統理念,為養生水的走紅打下了天然的認知基礎,再加上中醫文化自信在年輕群體中逐漸回歸,更讓這類飲品從一開始就自帶熟悉感與接受度。
說起早期的“養生水”雛形,很多人或許會想到“嶗山神水”——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嶗山白花蛇草水。這款飲品的核心成分是嶗山礦泉水與白花蛇舌草提取液,含有鋅、硒、鈣、鐵等20余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其中,白花蛇舌草作為常見中藥,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清熱解毒”的記載,而圍繞這款水的傳言更是不少,據說它能利尿消腫、抗病毒、增強免疫力,還能清熱解暑、解酒護肝、助消化,堪稱一款有益健康的堿性飲品。
即便頂著“口感奇特”的標簽,價格也不算親民,卻依然有不少人被其“健康”屬性吸引。這恰恰說明,人們對“喝出健康”的追求,早已有跡可循。
另一方面,如今年輕人的健康意識正在加速覺醒,健康需求也隨之升級。
疫情過后,社交媒體上有關“健康”的討論熱度飆升。在小紅書平臺,“健康養生”話題的瀏覽量已高達158億次。話題下,那些探討如何巧用中式養生食材來養肝、祛濕、補氣血的筆記,總是能吸引大量關注,成為熱門爆款。
與此同時,養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踴躍加入了養生大軍。根據艾媒咨詢2024年中式養生茶飲消費者畫像,25-35歲消費者在養生茶飲的消費者群體中占37.6%,36-45歲消費者占到32.2%。
不少打工人把養生水列為辦公室標配,“輕養生”的日?;枨笳郧八从械乃俣扰噬?/p>
不過,這種健康意識的覺醒,還要追溯到“0糖氣泡水”的爆火。
最初,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提升,“0糖氣泡水”率先掀起熱潮。而在那波消費浪潮里,主打“0糖0卡”的三元氣泡水成了早期贏家 —— 它的走紅不僅帶火了“0糖”賽道,更讓背后的三元生物一躍成為備受矚目的新銳企業,甚至改寫了中國飲料市場版圖。
羅菲菲自己也坦言,那段時間曾是“0糖氣泡水”的忠實粉絲。
但“0糖氣泡水”本身缺乏技術壁壘,準入門檻不高。當越來越多玩家涌入這條細分賽道,曾經的藍海很快變成了廝殺激烈的紅海。
然后,養生水走到了聚光燈下。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中式養生水行業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顯示,中式養生水憑借其獨特的健康功效,正逐漸成為無糖飲料的有力替代品。預計到2028年,中式養生水將替代超過30%的無糖飲料市場,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03億元。
如果說“0糖氣泡水”是早期消費者健康意識覺醒后,在飲料選擇上的第一次投射,那么如今的“中式養生水”,便是這種健康需求進一步升級的必然產物。
于是,中式養生水順理成章地接棒,成為繼“0 糖氣泡水”之后的新藍海。
真養生,還是智商稅?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研數據顯示,在消費者選擇購買養生水的原因中,產品功效仍是首要考量:65.5% 的消費者因“減肥祛濕”“補血”等功效選擇中式養生水;“無糖健康”和“配料表干凈”也頗具吸引力,占比分別達到58.4%和37.8%。
當“中式養生水”火到被“脆皮打工人”奉為“打工續命水”,一個問題始終繞不開:這些標榜源自《本草綱目》古方的飲品,究竟是確有其效,還是只為滿足心理安慰的 “智商稅”?
針對這個疑問,iBrandi品創也做了一番深入探究。
首先,關于這個話題,網上的爭議從未斷過。支持方認為,養生水用的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功能性原料 —— 祛濕的薏米、補腎的枸杞、降火的菊花…… 這些食材的功效早已深入人心,只要找到對癥的養生水堅持喝,總能 “量變達成質變”;反對方則覺得,加了“料”的養生水不宜長期喝,更替代不了白水的基礎作用,況且市面上的瓶裝養生水原料含量有限,實際效果恐怕微乎其微。
雙方各執一詞,爭議不下。
對此,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營養師于仁文給出了專業觀點:“市售養生水的原料,多是含有特殊食養物質的食品,正確飲用確實能起到緩解身體不適的作用,但絕不能替代必要的藥物治療。” 他特別強調,若已出現明確病癥,務必及時就醫、規范治療,養生水最多只能作為輔助手段。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則直言:“養生水作為風口品類,本身就帶著不少營銷噱頭。從養生‘一人一方’的核心邏輯來看,這類標準化量產的飲品幾乎談不上什么針對性功效。”
事實上,中式養生水雖披著“養生”的外衣,本質仍是“藥食同源”理念的延伸。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早已明確,紅豆、薏米、枸杞、紅棗、綠豆等常見原料,都是我國傳統的食補食材,其營養價值已被無數食品科學研究證實。只不過,傳統進補多以即食或簡單烹煮為主,而這類深加工的瓶裝飲品,其功效則需要更多實驗數據來支撐。
《枸杞水溶性抗氧化物質提取工藝優化及其活性成分分析》中也提到,枸杞等原料中的保健成分確實可溶于水,“水制劑”是有效的攝入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實驗中使用的高濃度水制劑,是參照《中國藥典》中薏苡仁30g的最大用量制作的,普通人每天通過瓶裝養生水攝入的原料量,能否達到起效濃度,并不好說。
所以,養生水是否有“養生功效”,目前更多還停留在推測層面,尚無扎實的實驗結論與具體數據作為支撐。
不過,這似乎也并未影響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市場依舊火熱,更擋不住賽道的激烈廝殺。
行業來到“價格競爭”,誰能破局?
養生水終究還是走上了“0 糖氣泡水”的老路。
回望“0 糖氣泡水”賽道的后期,玩家們扎堆涌入分食蛋糕,產品之間除了口味差異,幾乎再無本質區別。就連靠“0 糖氣泡水”起家的元氣森林,也不得不轉向多元化布局,與傳統老牌正面交鋒。
兩者的共性顯而易見:低門檻、易入局、同質化現象嚴重。尤其是賣點大多源自《本草綱目》這類公開古方,導致產品更難做出差異點。這種特性不僅吸引了大批傳統品牌紛紛下場,也讓眾多個體玩家、新興勢力爭先恐后地加入戰局。
這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當整個消費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一個帶有“新增長”標簽的細分領域,自然成了引無數玩家上鉤的誘餌。
如今的“中式養生水”賽道,正和當年的“0 糖氣泡水”一樣,擠在同一條窄胡同里,甚至廝殺白熱化的速度來得更快——玩家的蜂擁而至,正讓“中式養生水”賽道加速沖向“價格競爭”的岔路口。
與最初5-10元/瓶的高定價不同,在經歷過“井噴式”發展后,打折促銷成了養生水市場的常態。“每次去便利店,促銷架上總有買一送一或第二件一元的養生水。”羅菲菲回憶起最近幾次逛便利店的場景,在她看來,貨架被各式養生水占滿也不全是壞事,至少總能遇上打折促銷的。
而在這類促銷政策的推動下,平均每瓶養生水的價格已降至3 - 5.5元,較原價下降超40%。在這樣的態勢下,行業曾經的高毛利恐怕難再維系。
面對“同質化”困局,不少品牌已開始探索破局路徑。以盒馬為例,其相關負責人曾坦言:“市場對養生屬性‘水替’的需求真實存在,否則不會有那么多人愿意嘗試。但我們也發現,早期產品的口味反饋兩極分化,有人認可,也有消費者覺得藥味太重、難以復購。”
基于這份洞察,盒馬今年推出適口性更強的輕養水系列,其中無花果亞麻籽輕養水在4月銷量反超風頭正盛的紅豆薏米水,登頂盒馬植物飲料銷量榜首。正如合作方李良濟負責人所言:“做‘水替’從不是簡單復刻傳統配方,而是要在古方基礎上,改良出更適配當下消費習慣的新形態。”
為答好“差異化”這道考題,各品牌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而這場圍繞“破局”展開的激烈角逐,最終會走向何方,或許,仍需交給時間來作答。
本文轉載自iBrandi品創(ID:ibrandi),已獲授權,版權歸iBrandi品創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