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擲千金”到“精致扣”,國人的鮮花消費觀為何轉變?

圖片來源:pexels
2013年,因單枝售價高達80元,厄瓜多爾玫瑰成功出圈。當時,這款由南美洲西北部火山地區進口而來的珍稀花卉,是“愛情硬通貨”。消費者支付的不僅是花卉本身,更是“全球直采”、“限量發售”的身份敘事。
十幾年來,中國人的客廳C位,經歷了一個從進口玫瑰、康乃馨、蝴蝶蘭,寶蓮燈、帝王花、朱頂紅蠟球,到如今繡球花的流轉過程,消費越來越從特定節日和場景,轉向日常情緒呵護。同時鮮花也越來越平價,無論線下超市還是各大電商平臺,一些鮮花甚至便宜過蔬菜,比如一枝繡球只要9.9元,一整束芍藥也不過一杯奶茶錢。中國人的超級花卉,正在進入“精致摳族”的生活系統里。
客廳里,流轉的花間C位
2013年,28歲的投行白領林娜,站在上海恒隆廣場的玫瑰專柜前,手指在標價8888元的厄瓜多爾“星空玫瑰”水晶盒上停留?;ò杲涍^特殊處理,呈現出銀河般的藍紫色,冷光燈下折射出細碎的珠光。
這一天是情人節,林娜已經收到男朋友送的11朵紅玫瑰,但她還是咬咬牙,自己購買了一束厄爾多瓜進口玫瑰,成功引燃了辦公室。
當時電視劇《歡樂頌》還沒上映,林娜還不曉得自己這種行為,日后會被叫做“樊勝美”。在她眼中,這束據說用厄瓜多爾火山土種植而成、采用荷蘭溫室技術,整個養殖環節溢滿日本匠人精神的花,不僅是禮物,更是那個時代的一種自我激勵。
2013年海關數據顯示,當年的厄瓜多爾玫瑰進口量同比暴增300%,單價達80-150元/枝。
中國人愛花,自古有賞花和插花的傳統,從文人墨客歌頌梅蘭竹菊、到武則天獨愛牡丹,這些都是幾千年來國人心目中的超級花卉。但將花卉異化為身份圖騰,還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
在厄瓜多爾玫瑰之前,一款叫做“藍色妖姬”的花也曾在鮮花界獨領風騷。這是日本三得利公司培育出的一款天然藍色玫瑰,因其色澤稀有且神秘,2006年亮相之后就火遍東亞,價格最高時賣到120-170元人民幣一枝。
花藝師林薇的賬本里,2012年進口百合的采購價是國產的3倍,但她的高端客戶仍然對“荷蘭A級標準”迷戀不已。
這種審美霸權催生了“鮮花期貨”——在廣州芳村花卉市場,曾出現荷蘭郁金香球莖的預售炒賣,單粒球莖價格在情人節前兩周內暴漲400%。
如此昂貴的鮮花消費,當時不是人人都能企及。數據顯示,2012年左右進口花卉消費中,禮品場景占78%。
與這些進口花不同,中國城市老百姓的客廳中央,擺放著的是另一套系統。百合、康乃馨、寶蓮燈、帝王花、朱頂紅蠟球、繡球、芍藥等,它們就是大眾的“超級花卉”。
它們有的也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著城市中產為其買單。消費者總結起自己的超級花卉,一般會說出這幾個特征:
視覺沖擊力強。以大熱的帝王花為例,其花冠直徑可達30厘米,寶蓮燈的垂吊花苞宛如宮廷燈籠。
故事營銷到位。朱頂紅拉群被宣傳為“永不凋零的科技花”,帝王花則被綁定了“南非國花”“永不枯萎”的標簽。
消費場景明確。寶蓮燈主打“客廳C位”,朱頂紅蠟球則綁定“新年禮物”。
健康敘事或者美好寓意加持。繡球就有富貴團圓的寓意,芍藥則象征著高貴優雅。
有花商表示,某種程度上,超級花卉也像是超級水果的“同門師弟”。如果說超級水果的賣點是“吃出健康”,那么超級花卉的核心敘事則是“養出格調”。
從奢侈品到平價剛需,背后變的是人們的觀念
已經不惑之年的林娜,回想起12年前“剁手”昂貴玫瑰的場景,感覺不可思議。
林娜依舊是鮮花消費的愛好者,不過消費方式卻從一擲千金,變成了“精致摳”。
現在,她每周五都會在某電商APP,下單一束隨機色繡球花,花費不超過15元,成為她區分工作與周末的“儀式感開關”。
“周一早晨看到辦公桌上的鮮花,那種愉悅感堪比第一口冰美式。”林娜說,“它提醒我生活不止KPI。”
這種被稱為“周一花”的消費現象,正在一線城市年輕白領中蔓延。與過去將鮮花視為特定場合的奢侈消費不同,如今的消費者更看重其即時情緒價值。
盒馬做的調研顯示,30-60元價位的日常鮮花已成為都市女性的“情緒調節劑”,購買動機中"調節心情"占比達63%,遠超“節日送禮”的29%。
“從悅人變成了悅己,同時價格也要適中。”林娜總結自己買花行為的轉變,“鮮花提供的不僅是視覺美感,更是一種可控的、低成本的情感錨點。”
這種轉變直接反映在消費數據上。傳統花店中售價幾十元的繡球,在盒馬,價格已經做到9.9元,一個夏天能賣出200萬枝;在抖音電商,芍藥從商用花材變身“五月花神”,2025年520期間,藍富士品種爆賣了16萬單。
價格門檻的降低,使得超級花卉完成了從"輕奢"到"輕松"的認知轉型,同時消費也從高線城市向下沉市場擴大。
在江西贛州某縣城,35歲的家庭主婦王麗霞最近迷上了“熱植”。
她的陽臺上,單價超千元的黑鳳凰蔓綠絨與17元的合果芋和諧共處,這種消費組合被圈內人稱為“平替哲學”——用低價品種滿足養護樂趣,偶爾投資珍稀品種獲得社交資本。
“三年前縣城花店還只賣塑料花,現在連婆婆都知道每周換鮮切花。”王麗霞說她身邊人的變化。
美團數據顯示,2024年五線城市鮮花交易額同比增長24.6%,三線及以下城市貢獻了超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在鮮花大眾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不那么昂貴的鮮花,成為“超級鮮花”花籃里各自燦爛的一支。
拿最常見的多肉植物來說,其消費熱潮大約在從2015到2018年達到頂峰,風靡北上廣白領的陽臺。稀有品種生石花、龜甲牡丹甚至成為投機標的。
2019到2021年,北歐風綠植興起。琴葉榕、龜背竹、馬醉木,霸占小紅書家居板塊,“植物殺手”們一邊抱怨“養不活”,一邊持續復購。
疫情后家庭園藝爆發,朱頂紅“蠟封球根”、蝴蝶蘭組盆等,也一度被貼上“輕奢綠植”標簽。
2022年之后,開花類超級花卉爆發。寶蓮燈、帝王花等憑借“無需打理也能開半年”的賣點,成為新晉頂流。
“這些花的走紅路徑和牛油果、車厘子很像。”某跨境電商鮮花采購負責人表示,“先是小眾圈層追捧,接著社交媒體放大稀有性,最后商家用‘懶人友好’+平價的理性消費,降低消費門檻,釀造出超級花卉的繁榮景象。”
超級花卉的產業法則:訂單農業+生活快消
超級花卉的產業鏈遠比想象中復雜。從荷蘭的溫室到中國消費者的客廳,一株花的溢價可能高達10倍。但如今要把鮮花做到平價,其中的關鍵是供應鏈可控和價格錨定策略。
以繡球和芍藥為例,它們能把價格打到奶茶價,在產業鏈層面,背后至少發生了兩場重大革命:一場是靠訂單農業改寫了花卉產業的游戲規則,一場是通過即時零售重構了消費場景。
在云南玉溪的繡球花村,繡球種植大戶任富坤經歷了從業22年來最劇烈的種植變革。
2019年前,他種植的繡球主要供應婚慶公司,終端售價常達30-50元,是典型的“貴族花卉”。2021年與盒馬等一些商超合作后,通過訂單農業模式,價格被打到9.9元,銷量卻暴增20倍。
商超與基地提前半年鎖定產能,根據銷售數據動態調整種植計劃,使傳統“什么貴種什么”的賭博式生產轉為精準供需匹配。
任富坤表示:“現在是根據市場需求種植,擴種和創新都更有信心。”這種模式下,花農收入增長50%,而消費者獲得穩定低價供給,形成雙贏。
這種變革不止于繡球。在山東菏澤,百藝芍藥基地通過“露天大田+大棚+覆膜”三種種植方式錯峰上市,將芍藥供應期從20天拉長至2個月,帶動當地600畝花田年產值突破1500萬元。
中國花卉協會統計,采用訂單農業的花卉基地,平均收益比傳統模式高47%,產品損耗率降低至3%以下。
即時零售的出現,則讓花卉消費的渠道再一次革新。傳統模式下,消費者需提前3-5天預訂鮮花,心理成本較高;而即時零售將鮮花納入“小時級心動消費模型”。
美團閃購數據顯示,2024年鮮花品類交易額同比增長15.7%,其中70%訂單來自“臨時起意”的非計劃消費,它就是一種生活日常。
此外,超級花卉的價值也在得以重構,正從單純的觀賞對象,轉變為承載文化認同的情感載體。比如盒馬花園2025年推出的“絕絕紫”繡球,名字源自消費者投票,花徑達35cm,根據用戶調研對“花頭大”的追求而研發,到店即售罄。
這種用戶共創模式,反映了超級花卉的IP化趨勢。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們不再單純賣花材,而是銷售一種生活方式IP。”
當然,當9.9元繡球成為引流利器時,價格戰可能加劇環境壓力。目前,行業已經開始探索綠色解決方案。
業內人士表示,超級花卉的下一個戰場很可能是個性化定制。AI技術正滲透產業鏈各環節,某電商平臺“AI花束設計器”通過算法匹配用戶偏好,使客單價提升28%;花集網開發鮮花AI設計師,可生成數萬種搭配方案,將定制門檻從300元降至50元。
這意味著,超級花卉的戰爭才剛剛開始。誰將主宰2200億元的中國花卉市場格局,一切猶未可知。
本文轉載自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已獲授權,版權歸真故研究室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