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堂食,不是抗拒變化,而是抓住餐飲經營的基本盤。

圖片來源:unsplash
“0元送到家的奶茶”“6.9元兩葷一素套餐”“9.9元整只烤雞”……當這些“白菜價”美食通過騎手穿梭在街頭巷尾,消費者歡欣鼓舞,平臺訂單暴漲時,市場上卻出現了一個怪象——餐飲店里擠滿了取餐的騎手,后廚忙得不可開交,堂食區卻空空蕩蕩。
事實上,近幾年來,客流下滑一直是很多餐飲老板頭疼的問題。在今年這場外賣大戰的“襯托”下,餐飲店的堂食困境愈加凸顯。
餐飲店的堂食正在“失守”
“你們的堂食生意還好嗎?我們今天只有9位顧客”,在嘉興開麻辣燙店的可樂(化名)很是煩悶,最近門店的堂食營業額一天下來不到200元,讓她覺得壓力很大。
最近,越來越多餐飲經營者、從業者,對堂食客流下滑有了切身體會。
阿君(化名)的粉館位于合肥一個客流量較大的菜市場附近,在社交平臺也頗具名氣,她坦言,6月還有不少外地游客到店打卡,但7月客人似乎突然消失了,7月的生意是上半年最差的一個月。
除了剛需品類,西餐店、正餐店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在北京一家西餐廳做兼職周欣表示,6月底餐廳一天能翻臺4、5輪,但7月餐廳的生意冷清不少,午市場常常坐不滿,晚上也只有稀稀拉拉3、4桌顧客。
另有自媒體指出,深圳寶安的一家曾生意火爆的湘菜館,今年店里的客流下滑了近一半,即便是周末,店里也坐不滿。餐廳負責人老林(化名)坦言,過去生意好的時候,周末一天能有3萬元營業額,現在連做到1萬元都難。
而讓不少餐飲人更憂心的是,在外賣大戰影響下,一些消費者習慣了“補貼價”后,堂食對其的吸引力會進一步下滑。
經營米線店的王寧表示,以往午市堂食日收入能穩定在2000元以上,如今卻降至六、七百元,縮水超過三分之二。他認為,現在很多消費者三塊、五塊就能點一份外賣,就拿店里最便宜的碎肉米粉來說,堂食是13元/份,外賣同樣的單品,5元左右就能配送到家門口,“誰還會專門跑來店里吃呢?”
堂食,是餐飲門店的根基
從經營角度看,外賣做的是流量生意,堂食做的是品牌生意。
外賣本質上是一場“搶流量”的生意。消費者打開APP,系統根據距離、價格、評分推送選項,決策往往就在幾秒之間。通常情況下,誰便宜、誰優惠多,顧客就點誰。
更關鍵的是,這種交易發生在平臺的“公域”里,顧客屬于平臺,而不是餐廳自己。一旦停止補貼,顧客就轉向別家,很難建立真正的品牌忠誠。
而堂食完全不同,它是一個私域場景,顧客走進門店,感受到燈光、音樂、服務員的微笑、菜品上桌時的熱氣與香氣,都在無聲傳遞品牌的價值,強化顧客的粘性。
而且,許多菜品的最佳風味,只有在現點現做、即時享用的情況下才能體現。比如一道紅燒肉,堂食時油潤酥糯、香氣撲鼻,而經過30分鐘配送,可能會因為溫度降低導致口感油膩,風味大打折扣。
所以說,外賣拼的是流量和價格,堂食拼的才是品牌和口碑。后者,才是一家餐廳走得長遠的根本。
如何打贏“堂食保衛戰”?
眼下,如何“保住堂食”,已成為餐廳經營的關鍵命題。
1. 把產品做好,鞏固堂食護城河
在補貼戰下,外賣被迫走“低價套餐+預制出餐”的路線,犧牲的是風味與體驗。而堂食的優勢,恰恰在于能提供更好的口味和體驗。
具體可以怎么做?
比如聚焦“現做現吃”的核心菜品,像現炒小炒、現切涮肉、冒煙上桌的砂鍋、出爐即食的烤鴨等這些菜,給顧客必須到店的核心理由。
比如“山居椿芽”的杭椒牛肉面,堅持“三不原則”:牛肉不隔夜、澆頭不預制、面條不提前燙。服務員端上桌時,澆油還在“冒煙”。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除了品牌信仰外,也是顧客愿意消費、復購的主因。
另外,強化“看得見的新鮮”也很重要。
例如潮汕牛肉火鍋店,現場鮮切黃牛,顧客親眼所見,信任感拉滿;費大廚透明廚房,廚師現場切黑土豬肉;海底撈鯇魚主題店,大廳設活魚池,現點現撈,從源頭建立食材信任......這些“可視化”的操作,不僅是營銷,更是價值傳遞,讓顧客為“看得見的品質”買單,而不是為了“便宜幾塊錢”妥協。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2.用差異化的招牌菜建立品牌護城河、提升經營效率
未來食創始人余奕宏指出,99%的顧客進店,其實都是沖著一道“非你不可”的招牌菜而來。這道菜,不只是菜單上的一個選項,更是顧客選擇你的理由,是品牌在食客心智中扎根的錨點。
試想,當一個人突然想吃酸菜魚時,腦海中是否會立刻浮現出“哪家最地道”的想法?當朋友聚會想吃辣椒炒肉,是否總有一家店被反復提起?這些被“點名”的餐廳,都擁有一道深入人心的招牌菜。它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種記憶符號,一種情感連接。
因此,餐廳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是招牌菜的競爭。唯有打磨出讓人“想吃就找你”的核心菜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贏得長久的生命力。
另外,從經營角度層面看,一家餐廳有沒有一道真正拿得出手的招牌菜,背后其實是一整套運營效率和用戶心智的較量。
“在就餐高峰時期,如果同時來了10桌客人,如果每桌客人點的菜品都不相同,80%以上的菜品都不重復,那后廚會是什么狀態?”余奕宏表示,在這樣的場景下,后廚備料、切配的人手要更多,烹飪的時間要更長,一旦后廚力量跟不上,上菜慢了,火候差了,出品的口味就會變得不穩定,一道菜出問題,整桌的體驗都會打折扣。久而久之,顧客滿意度自然難以保障。
而一道招牌菜,事實上不僅給了一個顧客選擇餐廳的錨點,還能提升后廚的出餐效率,點餐率高了,后廚備料更高效,出餐更穩定,翻臺率也提升了。顧客吃得滿意,自然愿意分享,讓更多的顧客為了你的招牌菜而來,堂食生意就會越來越穩定。
3.重構定價邏輯,用“價值感”對抗“低價戰”,讓顧客為體驗買單
外賣補貼戰的后果,是用價格戰摧毀用戶對價值認知。消費者習慣了“9.9元吃烤雞”“6.9元兩葷一素一湯的快餐”,對餐廳的常規定價產生抵觸。
但堂食的定價,不能陷入“比誰更便宜”的陷阱。正確的策略是:跳出價格維度,轉向價值維度。
如何重構定價?
要讓顧客感知到“值這個價”。
以一道辣椒炒肉為例,這道家常菜的外賣定價往往是30元以內,超過30元顧客就會覺得貴了。而費大廚卻能以68元的定價,一年就能賣出500萬份。據經濟觀察報報道,2023年費大廚光是賣辣椒炒肉,總收入就突破10億元。差距從何而來?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答案在于“價值感”的構建。費大廚在保障食材品質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大廚現場爆炒”“明檔現切、肉眼可見的新鮮”等一系列可視化、可感知的細節,將一道家常菜升華為有技藝、有品質的用餐體驗。
這時,價格已不再是一個數字,而是品質承諾的體現。消費者愿意為看得見的專業、感受得到的價值買單。
4.創造一個讓顧客慢下來的機會
小馬宋戰略營銷咨詢公司創始人小馬宋指出,做好線下門店生意有一個核心原則:吸引顧客在路過時放慢腳步,最好能駐足停留。
“只要人停下來,交易就有可能發生。”小馬宋如是說道。
他以一些主打家庭客群的門店舉例說明,在裝修時統一在門口設置木馬或搖搖車。孩子們被吸引過來玩耍,家長自然也會隨之停留,進店消費的概率大大提升。
事實上,促使顧客放慢腳步的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如店員喊麥、唱歌跳舞、派發氣球、人偶巡游、表演等,本質上都是通過制造視覺或聽覺的吸引力,引發顧客好奇,從而停下腳步,為轉化創造機會。
此外,場景也是吸引顧客進店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消費者進一家餐廳,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果腹,而是為了吃得開心,追求愉悅的消費體驗。
這就意味著,除了餐盤里的食品,做好服務、體驗也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重要渠道。對于不少餐廳來說,場景即體驗,在產品相對同質化的市場背景下,一家坐得舒服或者能帶來新奇體驗的餐廳,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顯然更高。近幾年從露營風到山野風的走紅,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結語
當補貼退潮,餐飲人必須重新算清一筆賬:堂食才是覆蓋租金、人力等固定成本,實現穩定盈利的核心場景。
外賣作為堂食的補充,能帶來增量,但難以支撐整體利潤。真正的出路,在于發揮堂食優勢,通過招牌產品、現場體驗和價值定價,重建顧客到店的理由,提升坪效。
守住堂食,不是抗拒變化,而是抓住餐飲經營的基本盤,用可感知的品質,換來可持續的收入。這才是餐廳長久活下去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紅餐網(ID:hongcna18),已獲授權,版權歸紅餐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