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花活”易,撼“大山”難。

圖片來源:pexels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俗語,在市場博弈中并不適用,因為市場總是風云變幻,不用三十年,或許三四年就夠了。
對于上述說法,洽洽食品的管理層可能感受深刻。
早在2020年,洽洽食品創始人陳先保便明確提出,2023年企業營收目標是瓜子60億、堅果40億,整體過百億。2021年,洽洽年報重申,堅定執行“百億收入、百萬終端”的“雙百戰略”。
目標設立,接下來是如何落實。作為陳先保的女兒、洽洽食品副董事長,從具體業務層面接班的“85后”陳奇重點牽頭梳理了三年戰略目標,確定戰略路徑以及年度各單位的重點工作和績效指標,建立了績效管理體系,公司上下根據這些規劃發力。
但如今的現實是,在資本市場上,從2021年開始,洽洽食品股價連年下跌,市值已經腰斬;在業績上,今年上半年,洽洽凈利潤同比暴跌73.68%,毛利率斷崖式跌至20.31%,創上市以來最差業績,直接“暴雷”。
三年計劃崩盤,洽洽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失算線上新渠道
在瓜子產業,洽洽可謂“響當當”的存在。
一個關鍵原因是,陳先保解決了國民吃瓜子的“痛點”。在洽洽之前,瓜子大多是炒著吃的,吃多了上火,吃完了手臟。1999年,陳先保研制出煮制瓜子(這也是為什么“洽洽”是三點水的“洽”),減少了上火的成分,也更干凈,還利用中草藥、香料的味道使瓜子仁更入味。
除了產品,陳先保在營銷、渠道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營銷層面,在那個品牌營銷尚在起步階段的年代,陳先保敢于重金投入,借了一部分錢,一共砸下數百萬元,在央視打廣告。
渠道層面,洽洽依賴的是經銷商體系,產品鋪滿各種小店鋪,后來又進入全國商超、便利店,經銷商渠道營收占比長期穩定在80%以上。
多方合力,洽洽迅猛發展,2000年,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第二年達到4億元。2011年又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炒貨第一股”,當年營收達到27.39億元,助推陳先保2012年坐上安徽首富的“寶座”。
到了2020年口罩期間,光是凈利潤就超過8億元,2021年又增長至9.3億元,一度成為資本寵兒,被投資者稱為“零食茅”。
然而,隨著堅果、烘焙、肉制品、果干等零食吸引不少消費者,瓜子原有的消費者被分流,業內不時發出“瓜子產業到了天花板”的慨嘆。
首先受到沖擊的,無疑是經銷商,此后,洽洽經銷商數量、渠道收入出現波動和下滑。面對這一局面,洽洽沒有全力直擊經銷商問題,而是將目光投向快速興起的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平臺,不斷加碼新渠道,2024年財報也強調“對線上新渠道進行積極拓展”。
問題在于,抖音等線上新渠道需要持續投流,成本并不低。結果是,今年上半年,洽洽食品電商收入4.5億元,新興渠道毛利率卻只有15.75%,遠低于線下水平。
更糟糕的是,洽洽花了錢,實際效果相當有限。
星圖數據顯示,2025年618抖音、快手休閑零食品牌TOP5,洽洽均未上榜。消費日報則撰文稱,洽洽食品“抖音直播間場均觀眾不足10人”。
壹覽商業還注意到,10月8日的抖音商城“品牌休閑零食爆款榜”,洽洽沒有一款產品上榜,而“品牌堅果炒貨店鋪榜”熱銷榜,洽洽排在TOP20最后一位。
新渠道失算,洽洽沒有撿到預期中的“芝麻”。
錯失線下新紅利
線上沒有拿到“成果”,在線下,洽洽又錯失了量販零食這波新紅利。
對于線下市場,洽洽摸爬滾打二十多年,深知線下的重要性。事實上,2023年5月,面對投資者提出的洽洽碰到“天花板”的問題,陳先保仍然強調“渠道和品牌就是強勢”。
彼時,陳先保給出的一個理由是,“截至2022年底,洽洽食品渠道數字化平臺掌控終端網點數量超20萬家”。
這之后,洽洽食品持續增加終端網點。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洽洽數字化平臺服務終端網點數量約56萬家。
問題是,終端網點數量翻了一倍多,業績為什么沒能提升?
答案很簡單,零食的生意邏輯發生了重大轉變。2019年,量販零食異軍突起,一方面和可口可樂等知名品牌合作引流,一方面和零食廠商直接合作,砍去中間環節,利用大批“白牌”來獲得成本優勢,憑借“高性價比”賺取利潤。
在此趨勢下,鹽津鋪子和鳴鳴很忙合作,吃到了屬于自己的紅利,股價也一路上漲,成為A股零食行業市值最高的公司。三只松鼠也迅速布局,牽手愛零食、愛折扣兩家量販折扣,扭轉了頹勢。
與此同時,洽洽也注意到渠道的轉變,旗下產品同樣進入了一些量販零食門店,但官方沒有明確提到其合作的是哪些品牌。想想看,如果是知名的量販零食連鎖品牌,洽洽沒必要也不會藏著掖著。
在洽洽2024年財報中,壹覽商業看到,公司線下直營客戶主要包括知名國際大型連鎖商超(如沃爾瑪及山姆、大潤發等)、零食量販系統等,但這些渠道收入占比加起來只有約20.5%,留給量販零食的空間有多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被量販零食吸引、留住,洽洽經銷商要么轉型,要么繼續熬。一位轉行經銷商直言:“零食很忙、好想來直接和廠家合作,我們這種中間商可能早晚被淘汰。”
結合起來看,壹覽商業認為,與其說洽洽沒有吃到量販零食的紅利,不如說量販零食強力擠壓了洽洽的發展。
換言之,洽洽錯失新紅利固然遺憾,但線下市場這個“大西瓜”被蠶食,自己基本盤遭遇“奇襲”,才是更致命的。
反噬品牌的新品
渠道也好,市場新紅利也罷,都得靠產品去攻占,只是,在產品層面,洽洽也不乏“槽點”。
首先,核心品類瓜子及堅果業務營收下滑。今年上半年,洽洽葵花籽業務營收17.72億元,同比下降4.45%,毛利率同比下降7.67個百分點至20.93%,堅果業務營收下滑6.98%,毛利率下降13.95個百分點至14.77%。
對于營收滑坡,洽洽的解釋是,原料成本上漲。這也是部分事實,洽洽原材料主要是葵花籽、堅果等農產品,這些原料受天氣、種植面積、國際行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價格會劇烈波動,給生產端、銷售端帶來壓力。
但這些解釋掩蓋不了其它問題。
同樣是原料成本上漲,在堅果品類中,三只松鼠卻有超20%的毛利率,反襯洽洽在供應鏈層面的低效。
另外,在微博、小紅書等社媒平臺,對洽洽產品的吐槽比比皆是。壹覽商業發現,網友反映或投訴的問題,包括“瓜子發霉”“品控不嚴”“品質越來越差”“難吃”等。
在黑貓投訴平臺,產品質量問題亦是洽洽食品被投訴的重災區,包括“有蟲卵”“瓜子壞果多”“發霉發苦”等。
對洽洽來說,新品研發也存在不容小覷的問題。
作為接班二代,陳奇帶領洽洽團隊推出了各種新品,比如臭味系列(榴蓮瓜子、螺螄粉味瓜子、辣根瓜子等)、茶系列(茶衣瓜子、茉莉龍井瓜子、荔枝茉莉瓜子)以及椰香瓜子、雪梨味瓜子、陳皮味瓜子、麻辣辣條瓜子等新口味產品,還拓展了魔芋千層肚、瓜子仁冰淇淋等產品。
在核心品類不再那么能打的情況下,拓展新品有其必要性,不過,從市場反應看,這些新品沒有形成爆款,市場口碑較差。以瓜子仁冰淇淋為例,單價約6.8元,消費者嫌貴,甚至給它貼上“刺客”標簽。
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這些新品看似有差異化,但屬于劍走偏鋒,沒有立足于真實、長久的消費需求,反而起到了反噬品牌的“效果”。
對比看,衛龍、鹽津鋪子聚焦魔芋爽,齊云山靠南酸棗糕逆襲,勁仔食品推出鵪鶉蛋制品,都是開拓新品的正面案例。
饒有意味的是,經營公司,打造新品之余,陳先保、陳奇父女還進行食品飲料投資。陳奇曾表示,她看好沒有代表性品牌的品類,以及可能被顛覆和重塑的品類。
從這個角度出發,洽洽上述新品顯然不夠有代表性,也看不到能顛覆、重塑某一品類的“亮點”。
而品類開拓失敗背后,是洽洽對用戶真實需求的誤判和自身綜合能力的欠缺?;叵肭⑶摿⒅?,以煮制瓜子直擊消費需求,進而把公司越做越大,今昔對比,難免讓人覺得“江河日下”。
結語
《人類簡史》一書寫到,“‘未來’一直是人類心中小劇場的主要角色”。
對洽洽食品而言,努力改變現狀,讓品牌的未來更明亮,當屬“主線任務”。
但是,兩座“大山”橫亙在洽洽食品管理層面前,避不開,搬不動:
一是我國零食頭部企業大多帶有一定的家族企業特征,某種程度上,缺乏職業經理人的理性、敏銳和果敢,洽洽也不例外。因此,陳氏父女對新趨勢、新渠道、新紅利、新產品沒有足夠的敏銳性,后續發力也不足。
二是洽洽品牌和瓜子長期綁定,今年上半年,瓜子營收占比仍然超6成,造就難以撼動的消費心智,新品花樣繁多,但都是“試水”,效果不佳。反言之,在此背景下,新品研發不能劍走偏鋒或沉浸于自嗨。
整“花活”易,撼“大山”難。如果沒有從產品到渠道、品牌再到整體打法的深度調整,洽洽的頹勢恐將長久持續。
參考資料:
1.《凈利潤暴跌超73%洽洽瓜子不香了?》,消費日報官方平臺
2.《洽洽危局:半年凈利暴跌73%經銷商遭壓貨被迫清盤》,網易財經
3.《洽洽食品業績爆雷!底層引信或埋在小紅書里》,斑馬消費
4.《洽洽食品交出最差半年報 年近七旬安徽前首富何去何從》,財中社
本文轉載自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已獲授權,版權歸壹覽商業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