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餓了么徹底融入淘寶即時零售戰略,它的視覺色彩和品牌名稱都在靜靜地退場,而餓了么也將止步于自己的17歲。

11月3日,餓了么App更名為“淘寶閃購”的消息傳遍全網。
盡管餓了么客服中心的接線工作人員在回復記者時表示,“此次調整僅為名稱變更”。但在外界看來,此次更名絕非簡單的品牌換裝,而是阿里即時零售戰略整合的核心一環。
甚至從10月起,餓了么騎手服裝、App圖標等視覺元素,也已全面啟用淘寶的標志性橙色,藍色的“藍騎士”變成了橙黑的“城市騎士”。隨著餓了么徹底融入淘寶即時零售戰略,它的視覺色彩和品牌名稱都在靜靜地退場,而餓了么也將止步于自己的17歲。
餓出來的餓了么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一個叫張旭豪的碩士一年級學生,正在和室友一起打游戲。突然他感覺有點餓,但一伙人玩興正濃又不想出門吃飯。于是,他們想到了打電話讓飯店送餐上門,但不幸的是,電話要么打不通,要么店家不送。
“這就是市場”,張旭豪敏銳地發現了里面的商機。第二天一大早,他和同學就買了電瓶車,開始為餐廳送外賣。事實證明,張旭豪的判斷沒有問題。外賣市場,尤其是學校里的外賣市場潛力很大,深耕下去沒有問題。但是很快,他們的業務就遇到了瓶頸。
第一是配送上的瓶頸。起初,他們是接同學的電話訂單后,先到餐館取快餐,再送給顧客。這一模式完全依靠體力維持業務運轉,沒有太大的擴張余地。
第二是推廣上的瓶頸。起初,他們靠發小廣告推廣業務。但這種方式有被城管抓的風險,二來,像女生宿舍這樣的地方,他們一幫男同學也進不去。
“為什么不做個網站,解決外賣的問題?”張旭豪在面對瓶頸時,又有了新的解題思路。
2008年8月8日,奧運圣火在北京鳥巢點燃,邁出了中國走向國際化的新步伐。一個月后的上海交大校園,一個將影響中國人飲食方式的生意破殼而出。
盡管張旭豪和他的“校園初代創業團隊成員”都不是計算機專業學生,但身處上海交大這樣的頂尖學府,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很快,軟件學院的高手受邀加盟,開始建立網站,取名“餓了么”。
技術的力量在餓了么成立之初就顯示了威力。
軟件學院的高手不僅建立了網站,還破譯了交大BBS論壇的代碼,給論壇中所有人發出一封推廣餓了么網站的信。推廣瓶頸迅速得到解決,訂單立馬暴增。
2010年5月,網站2.0版本成功上線。這時的餓了么不僅已經在上海交大打響了名號,還將“勢力范圍”拓展至華東師大、紫竹科學園區等地,顧客群也從大學生拓大到企業白領。
一個月后,餓了么又推出了超時賠付體系。通過設定明確的送達時間并承諾超時賠償,餓了么在初期就建立了用戶信任,提升了服務口碑。這個規則直至今天,都是外賣平臺保障用戶體驗的標配之一。
2010年9月,餓了么全上海版上線,合作餐廳超過千家,單月最高交易額達到了百萬元。
走出上海,走向資本
在上海站穩腳跟之后,張旭豪將眼光望向全國市場。
2011年開始,餓了么開始走出上海,向北經蘇州、濟南、天津,一路北上進入了北京的高校市場,此后又進入長春、哈爾濱等東北城市。向南則進入了杭州、福州等地。
不僅業務版圖不斷得到擴張,餓了么的運營體系也日漸體系化和科技化。
2012年餓了么啟用在線支付功能和餐廳超級結算系統,將資金交易基本納入線上;2015年,餓了么成立蜂鳥配送團隊,解決外賣配送的核心痛點;同年,餓了么還上線食材供應平臺 “有菜”,將產業鏈從外賣訂餐延伸到上游食材采購環節。
與一系列擴張動作同時進行的,是餓了么不斷的融資行為。
2011年3月,餓了么接受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100萬美元融資,邁出了擁抱外來資本的第一步。
此后,餓了么相繼接受了經緯中國、紅杉資本、騰訊、大眾點評、京東等多家機構的投資。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投資當屬2014年上半年,大眾點評對餓了么8000萬美元投資,以及2015年1月,京東對餓了么的投資。
估計張旭豪也不會想到,沒過多久,對自己鼎力支持的大眾點評就投到競爭對手的麾下。也更不會料到,十年后的今天,正是因為京東在外賣市場的攪局,加速了餓了么品牌的消亡。
當時的餓了么之所以不斷吸納投資,一來是因為憑借餓了么自身的“造血”,還無法支撐業務擴張的野心。這個時候,確實需要外來的“輸血”。二來,也是因為巨頭競爭對手的不斷出現,讓餓了么不能有絲毫懈怠的腳步。
2012年11月,剛剛從“百團大戰”中廝殺而出的美團上線了外賣業務,將自己的產業鏈從團購拓寬至即時配送。幾乎同時入局的還有阿里巴巴的淘點點。
兩年后,另一個互聯網巨頭百度也上線了百度外賣,甚至小米都推出了“我有外賣”。就像餓了么聯合創始人康嘉說的:“突然有天發現,馬云也是我們競爭對手了,又突然看見王興關注我微博。”
不過,憑借著先發優勢以及成熟的運營模式,到了2014年10月,張旭豪已經在全國62個城市布局,日訂單從10萬單飆升到100萬單,遠遠地把阿里的“淘點點”以及“百度外賣”甩在身后,并且正面挑戰最強對手美團。
在此期間,阿里的投資給餓了么助力不少。2016年4月,阿里巴巴投資餓了么12.5億美元,一舉打破全球外賣平臺單筆融資金額最高紀錄。
在這筆巨資的幫助下,2017年8月,餓了么以5億美元收購百度外賣,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地位。易觀智庫發布的2017年第4季度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分析報告顯示,餓了么+百度外賣的市場交易份額占比達到49.8%,領跑外賣市場。美團以43.5%的交易份額,位居第二。
在當時那個特殊節點,阿里的注資無疑讓餓了么如虎添翼,但這也為后續并入阿里系埋下關鍵伏筆。
蹉跎在阿里系
在淘點點折戟外賣市場后,阿里并未徹底放下自己的野心。按照阿里的商業習慣,自己做不來的業務就要買過來。如果買不過來,那就繼續加錢。
2016年的12.5億美元投資只是引子。2018年4月,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轉任董事長,阿里高管全面接手餓了么的運營。
其實,餓了么本來還有機會委身美團。阿里剛開始開價只有70億美金,看到機會的美團直接甩出了90億美元的價格。不過隨著財大氣粗的阿里再次加價,美團才放棄競爭。
2018年8月,餓了么徹底“賣身”給阿里的四個月后,餓了么所屬的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記信息中,創始團隊張旭豪、康嘉、汪淵、鄧高潮等人的名字已經消失不見。這標志著餓了么正式進入阿里時代,也開啟了其品牌逐漸“消失”的進程。
接入阿里體系后,餓了么開啟了頻繁的架構調整,成為了阿里龐大商業生態里的一塊拼圖。
2018年10月,餓了么與口碑合并,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
2019年6月,旗下蜂鳥配送開放即時配送服務,餓了么開始拓展業務邊界、發力即時零售,成為阿里“新零售”的重要一環;
2021年7月,餓了么被阿里歸入基于地理位置服務的生活服務板塊,與高德、飛豬組成“飛高了”;
2024年11月,餓了么又和飛豬一起并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
這一系列調整使得餓了么在阿里體系內逐漸失去獨立性,戰略地位不斷邊緣化。而且,餓了么在阿里生態內,與其他業務(天貓超市、淘寶買菜、盒馬等)不僅協同不足,甚至內部還存在資源競爭。
而在企業治理上,餓了么原有創始團隊全部退出,阿里高管走馬燈式地換了五任CEO,戰略不斷搖擺且錯失競爭戰機。今年7月,餓了么前CEO還被曝出因為收受供應商賄賂被刑拘的丑聞。加之阿里僵化的管理模式導致創新活力衰退。激進KPI拖累,也讓內部員工疲憊不堪。
說句題外話,目前阿里式的管理模式正逐漸由“被信奉”轉向“被反思”甚至是“被抵制”。最近一段時間,原阿里高管空降山姆引發的網絡熱議,也從側面反映了阿里系高管的“業界口碑”。
總之,進入阿里的餓了么,就像是嫁入了豪門的小家碧玉。當初活力無限的姣好容顏,都在高樓大院的森嚴規矩和各房各派中,黯淡了下來。
根據嘉世咨詢的《2025中國外賣市場現狀報告》,在2025年之前,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已經在70%左右,是餓了么的兩倍有余。
融入淘寶大品牌
即便是逐漸式微,淘寶也沒有過放棄餓了么的打算,甚至不斷加碼資源,希望其能成為本地生活板塊的一個支點。
直到今年,京東突然入局外賣市場并掀起的外賣大戰,打破了一切平靜。從2月到8月份,短短半年時間里,京東外賣異軍突起,美團依舊能打,外賣市場的戰火也讓阿里有了新的想法。
2025年4月30日,淘寶“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并在淘寶App首頁以一級流量入口展示,一舉站在了阿里在即時零售戰場的C位。而本身深耕外賣市場的餓了么,反而成了輔助游走位。
8月,在阿里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阿里巴巴中國電商事業群CEO蔣凡披露,7月以來,淘寶閃購日訂單峰值達到了1.2億單,整體的月度交易買家數達到3億,對比4月前增長200%。
按照蔣凡的說法,淘寶閃購第一階段的目標是用戶的規模和占領心智,而該階段的目標已超預期實現。他還預計,未來三年內,淘寶閃購和即時零售,將為平臺帶來1萬億的交易增量。
2025年9月,高德地圖上線“掃街榜”,餓了么從“外賣平臺”變為“到店+到家”雙輪驅動平臺,與高德、支付寶形成“高德引流+餓了么履約+支付寶成交”的閉環。
但在新閉環中,與外賣業務深度綁定的餓了么仍然只是跑腿干活的。
淘寶閃購在誕生之初,就被業界質疑其部分功能與餓了么高度重疊。事實證明,在阿里的戰略規劃中,餓了么已經困于餐飲外賣零售的桎梏中,后來居上的淘寶閃購反而肩負著阿里“萬物皆可送”的野望。
隨著阿里打造“淘寶”大品牌的決心日益明顯,加之消費者的手機里也盛不下太多功能相似的APP,“棄車保帥”就成了一個看起來并不艱難的選擇。只不過,藍色的餓了么,才是被拋棄的那個“車”。
回望2018年,美團這一年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餓了么被阿里全資收購,大家似乎都有光明的未來。但如今,那抹曾經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藍色,正在被橙色逐漸覆蓋。
只剩“淘寶閃購”四個漢字和用字母“e”組成的新圖標,還在用戶的手機屏幕上,默默訴說著這個品牌17年的故事。
本文轉載自驚蟄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已獲授權,版權歸驚蟄研究所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