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街頭巷尾的常見出行工具,其售后維修的“天價”痛點,卻始終如影隨形。

圖片來源:pexels
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街頭巷尾的常見出行工具,其售后維修的“天價”痛點,卻始終如影隨形。
2022年時,一位極星2雙電機長續航版車主發生事故后,車輛電池組及外部部件受損,送去檢修時,4S店表示大燈與底盤件受損,電池板向內凹陷。
令車主始料未及的是,4S店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更換整個電池組,報價高達54萬元。這一費用不僅遠超車輛33.8萬元的官方指導價,更比車主24.9萬元的實際開票金額高出一倍多,“修比買貴”的荒誕現實讓車主陷入兩難。
3年時間過去,新能源汽車維修貴的頑疾卻并未得到根治,甚至在車主們的日常使用中愈發凸顯。
一位特斯拉Model Y車主的遭遇頗具代表性:車輛在追尾事故中僅后備箱門出現食指長度的凹陷,售后告知需整體更換車門,最終維修費用接近兩萬元。另一位提車4天便發生剮蹭的小鵬車主,僅僅是噴漆費用,就花費超過了4000元。
如今“天價維修”的隱憂,正悄悄侵蝕著新能源汽車的出行體驗。本應是便捷省心的選擇,卻因 “小傷大修、能換不修”的模式,讓不少車主陷入了“買得起,但修不起”的困境。
看似劃算的買車選擇,藏著“修不起”的暗坑
新能源汽車的持續降價,讓越來越多人能輕松成為“有車族”。
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最新發布的數據,2025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均價首次跌破16萬元大關,降至15.8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7.2萬元下降超過8%。部分入門級純電動車型更是起售價不到10萬元。
持續走低的價格,讓新能源車成為不少家庭的代步首選,市場滲透率不斷攀升。10月13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發布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車在國內總體乘用車市場的零售滲透率已達57.8%。
很多人當初選擇買新能源車,正是看中其“省錢”的標簽。
一位新能源車主稱,他買車前了解到,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常規保養僅需檢查電池、電機狀態,更換空調濾芯等,費用大幅降低;而且日常充電成本遠低于加油開銷,長期使用下來能省不少錢。
但這份“省錢”體驗,在車輛出現故障或事故時,很容易崩塌。當初靠保養、充電省下的錢,面對一次維修支出往往杯水車薪,不少車主直言“買得起車、修不起車”,當初省下的保養費,根本抵不上一次維修的支出。
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有大量車主分享了自己“天價維修”經歷。
一位極狐車主分享,車輛僅因剮蹭導致底盤輕微凹陷,4S店便無法單獨更換底板,直接報價1.85萬元更換整個電池總成。一位新能源維修售后從業者解釋稱,核心部件的維修判斷相對嚴苛,即便表面傷痕不重,也可能因潛在風險被要求整體更換。
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2024年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59款純電新能源樣本車型中,動力電池包單件零整比均值高達50.96%。這意味著,消費者若需更換車輛電池包,僅這一項支出就接近整車市場售價的一半,“換電池堪比換車”的說法并非夸張。
但即便不涉及電池等核心部件,小故障的維修費用也遠超車主預期,還讓車主陷入兩難。
一位特斯拉車主告訴Tech星球,車門僅被刮壞一小塊,4S店以“車門材質無法直接修復”為由,要求整體更換車門,加上工時費總花費近1萬元;第三方修理廠雖稱可修復,但他又擔心會出現噴漆色差、外觀不規整等問題,糾結之下只能承擔高額費用。
看似省錢的新能源出行,終究還是在售后維修上,給車主們上了“昂貴的一課”。
新能源車維修圍城:第三方不敢修,車主不敢選
“維修貴的核心原因,在于大部分4S店只換不修”,一位新能源汽車維修從業者稱。
但“只換不修”能成為新能源車維修行業的潛規則,核心在于主機廠的絕對權限壟斷,以及第三方修理廠面臨的多重困境,兩者相互作用,最終維修成本壓力到了車主身上。
上述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直營/4S店之所以執著于“換件優先”,本質是出于效率與責任兩個方面的考量。
對于承接大量訂單的官方售后而言,更換原廠配件無需復雜診斷和維修工藝,能最大程度提升周轉。更關鍵的是,使用原廠配件可將維修后的安全責任轉移給主機廠或零部件供應商,無需自身承擔后續風險,這成為官方售后的“安全選擇”。
今年3月1日實施的《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能檢驗規程》,對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的安全檢驗設立了嚴格國家標準,尤其將動力蓄電池和電氣安全列為必檢項。高標準的安全要求,讓官方售后更傾向于通過“整體更換”規避維修后的合規風險,畢竟核心部件哪怕輕微損傷,都可能觸發安全隱患,而換件是最直接的免責方式。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變革,進一步放大了主機廠的權限優勢,也給第三方修理廠設下了難以逾越的壁壘。
與燃油車不同,新能源車的核心在于“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其軟件層面的復雜度遠超傳統機械結構。
北京地區一位汽修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新能源車輛的故障診斷、部件匹配、系統激活等,都依賴主機廠專屬的診斷系統和軟件權限,普通修理廠根本無法獲取這些核心技術資源,即便能找到硬件故障,也無法完成軟件層面的修復和適配。
更致命的是法律風險。今年3月,一位汽車博主因維修新能源汽車并發布視頻,被小鵬、比亞迪、賽力斯3家車企起訴。此前上海兩位修車師傅因“解鎖”鎖定的電池包,被判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這種“修不好、不敢修、修了可能違法”的困境,讓大量第三方修理廠對新能源汽車維修望而卻步,只能謹慎選擇業務。“就算是簡單的剮蹭,我們也會評估之后才接單”,上述維修人員表示。
一邊是主機廠掌握技術、權限,傾向于“只換不修”;另一邊,是第三方修理廠受限于技術壁壘、權限缺失和法律風險,難以開展實質性維修。
最終,新能源維修市場形成了主機廠壟斷、車主被動買單的格局,“天價維修”的痛點難以破解。
3000億藍海,新能源車售后維保困局待解
“過保后做個檢測都要收費,真要維修動輒幾萬塊,選官方售后心疼錢,找第三方又怕有風險”,一位特斯拉車主向Tech星球道出了新能源車過保后的糾結。
事實上,這樣的困境并非個例,隨著首批享受政策紅利的新能源車逐步進入“過保期”,越來越多車主正面臨著維修選擇的難題。
從市場潛力來看,新能源后市場本應是一片藍海。
據上險數據,目前具備8年電池質保的新能源汽車達1950多萬輛,且隨著時間推移,“脫保”車輛數量將持續飆升:2025 年預計達32萬輛,2028年增至98萬輛,到2032年更是將突破720萬輛。
據信達證券預測,2025年新能源車售后維保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其中“三電”維保占比超15%,對應市場規模約450億元。
龐大的市場規模下,第三方維修廠本應迎來發展良機,但現實卻并非如此。行業存在的技術壁壘、法律風險等問題,仍讓不少車主和維修廠猶豫。
打消這一顧慮的關鍵,在于打破車企長期以來的“售后壟斷”。對此,行業玩家已開始主動破局,其中,電池廠商率先切入新能源車售后維保賽道,成為重要突破口。
不久前,寧德時代旗下獨立后市場品牌“寧家服務”推出CTP返修服務,1萬至2萬元的價格,遠低于傳統更換電池的費用,大幅降低了車主的維修成本。不過需注意的是,該業務目前僅適用于寧德時代配套電池的車型,覆蓋范圍仍待拓展。
與此同時,第三方維修平臺也在通過“授權合作”模式破解技術與備件難題,主動鏈接車企、電池企業構建合規維修體系。
途虎養車與多家車企、電池企業、充電樁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官方授權獲取專業維修技術支持與原廠售后備件供給;京東養車則同步推進與比亞迪、一汽大眾、上汽大眾等主流新能源車企的合作。
然而,這些努力仍未徹底改變行業現狀。據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統計,我國燃油汽車維修保養相關企業約40萬家,而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僅2萬至3萬家,數量相差十幾倍,目前行業的開放程度和維修力度,遠不能覆蓋所有車主訴求。
一位新能源汽修機構工作人員告訴Tech星球,要改變這些現狀,讓車主真正擺脫選擇困境,關鍵還在于主機廠的配合,“只有主機廠主動開放權限,打破技術、備件等方面的壟斷壁壘,才能讓第三方維修市場真正成熟完善,進而讓消費者真正把渠道選擇權握在手里。”
本文轉載自Tech星球(ID:tech618),已獲授權,版權歸Tech星球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