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高端化的大環境下,越賣越貴的羽絨服,似乎還沒有看到價格的天花板。

圖片來源:freepik
“凱樂石是不是偷偷漲價了?”
在過去的雙11周期里,隨著消費者開始囤積過冬衣物,關于部分品牌漲價的討論,也在社媒平臺被頻繁提起。有網友指出,凱樂石的熱門羽絨服5000GT,已經從去年的3900元漲到了4000元,GT ZERO也從2000檔漲到了3000元——實際增幅不大,但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不僅是凱樂石,近年來,許多戶外品牌、傳統羽絨服品牌的產品價格,都在直接或間接上漲,“幾百、上千元買不到優質羽絨服”已經成了不少消費者的認知。
#拒絕品牌溢價話題,在小紅書平臺已經悄悄累積了近5000萬次瀏覽。伴隨著漲價一起被討論的,還有對于羽絨服質量和品控的質疑。
但在另一邊,品牌們的定價策略仍在繼續,甚至部分運動品牌的羽絨服產品已經瞄準了萬元地帶。
在行業高端化的大環境下,越賣越貴的羽絨服,似乎還沒有看到價格的天花板。
材料價格回落,但不影響品牌漲價
羽絨服價格不斷上漲,近年來已經是行業的普遍現象,去年更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社會新聞。
當時,品牌商和供應鏈紛紛向媒體訴苦,鵝絨等原材料成本大漲,是最終產品漲價的罪魁禍首——高峰時期,絨子含量90%的白鵝絨(下稱“90白鵝絨”)價格超過1200元/公斤。
不過,中國羽絨信息網的數據顯示,羽絨原材料價格已經有所回落。過去半年來,一公斤90白鵝絨的價格大部分時間都在900元以內,甚至低于去年同期80白鵝絨的價格。也就是說,如果僅考慮原材料成本,今年的羽絨服理應降價。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羽絨服高端化并未停止,且價格仍在不斷走高。
羽絨服漲價,原材料成本僅是影響因素之一,本質上依然是品牌的主動決策。
在當前的市場中,高端羽絨服的玩家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以加拿大鵝、Moncler為代表的國際奢侈羽絨品牌,價格基本上都在萬元以上;
二是以始祖鳥、The North Face、迪桑特為代表的專業戶外品牌,價格集中在千元級別,近年來還在繼續上探;
三是以波司登、高梵為代表的國產傳統羽絨服品牌,前者在過去七八年間逐漸提高產品定價,而后者在高端化轉型后果斷拋棄中低端產品線,成人羽絨服已經沒有低于800元的款式。
從電商官方旗艦店的在售列表中,我們不難發現,奢侈羽絨服品牌的定價依然領先,戶外品牌次之。其中,國際品牌和國際品牌之間的距離正在縮短,例如,凱樂石無論是最貴的羽絨服,還是銷量最多的羽絨服,定價都已經追平甚至超過了不少國際戶外大牌。
而國產傳統羽絨品牌盡管過去幾年動作頻頻,但從實際反饋來看,既沒有開發出奢侈品牌的品牌效應,又無戶外品牌的功能加成,向高端化進發的難度較大。目前在官方電商旗艦店內,波司登和高梵的羽絨服價格與戶外品牌相比,都還有一定的距離。
不過,盡管品牌基因不同,從行業的集體變化中,我們逐漸能夠看到一些相似的規律。
請更大牌的代言人,講更極限的故事
什么品牌有資格將一件羽絨服賣到上萬元?很多時候,在品牌的金字塔中,最頂端的產品本身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盡管保暖是羽絨服的基本功能,但在什么環境、什么溫度下保暖,會讓一件羽絨服的價值截然不同。
從上個世紀開始,加拿大鵝就因為抵抗極地嚴寒而聲名遠揚。而他們采用的傳播敘事我們如今再熟悉不過——通過助力極地科考、登頂珠峰等挑戰極限的故事為根基,讓品牌先在核心圈層中打開認知度,再破圈輻射到更廣泛的群體,建立自身高端定位,產生品牌溢價。
加拿大鵝的成功,讓這種敘事邏輯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戶外運動消費市場屢見不鮮。而這一邏輯也不止適用于羽絨服業務,甚至可以稱之為一套戶外品牌整體形象傳播的“金字塔模型”——在此,我們還是先聚焦羽絨服品類來進行分析。
無論是50多年前就為北極研究所提供高海拔裝備贊助的The North Face,還是與中國登山隊達成深度合作的凱樂石,越來越多品牌喜歡用極限的故事,來鞏固品牌在市場中的高端專業形象。
極致專業的科技需要產品作為載體。于是我們可以看到,The North Face的SUMMIT巔峰系列、凱樂石的8000GT連體羽絨服,以及今年推出的伯希和巔峰連體羽絨服,都是為極限探險家打造的超小眾產品。在“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傳播帶動下,在各大名山動輒“堵人”的奇觀下,這些產品對品牌具有了更為重要的存在意義。
這種現象也蔓延到了傳統羽絨服品牌。波司登幾年前推出的“登峰系列”萬元羽絨服,同樣為極限冒險、極地科考等小眾戶外人群設計;為許多品牌做過代工的君羽,價格最高的也是一件極地探險羽絨服。
波司登此前聯合中國南極科考隊推出的專業保暖系列產品
但這類產品放之于品牌的矩陣當中,絕不會成為銷量的最大來源,它們是“金字塔模型”的頂部,想要銷量,終歸還得靠大眾市場——當品牌形象立住之后,再將技術下放到大眾使用場景下,并將價格抬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只是,涉足大眾消費市場,伴隨而來的就是競爭壓力的加劇,并且之前在核心圈層中講述的專業故事也將褪色。在此背景下,簽約明星成為代言人,以建立大眾消費者層面的認知度,刺激購物行為,成了品牌常規的操作。
這一點在傳統羽絨服品牌中更為常見。比如,高梵簽約楊冪做全球品牌代言人,王一博已經連續3年與鴨鴨合作,更別說肖戰、楊紫、易烊千璽都代言過的波司登。
在此基礎上,伴隨著市場的發展,品牌們開發出了更具效益的合作模式——與業內知名設計師合作。這一手段相比于簡單的代言人策略,不僅擁有了名人效應,更能提升產品的設計感。
不管是2018開始推出的Moncler Genius“天才系列”,還是波司登先后攜手“機能教父”Errolson Hugh與Dior前藝術總監Kim Jones合作打造支線產品,亦或是高梵挖來Loro Piana和Moncler設計師,主導注重戶外功能性的“未來羊毛”系列,都是同理。
Kim Jones與谷愛凌查看波司登產品
在技術壁壘和名人效應的推波助瀾之下,品牌的“金字塔模型”基本完成搭建。高端化路徑下,價格策略的走高也成為常態。
但出乎大多數消費者意料的是,關于“漲價”的討論并沒有對銷量產生過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在淘寶平臺上,The North Face的Puffy羽絨服售價接近2300元,銷量已破9000件;售價12000元的始祖鳥MACAI羽絨夾克,也賣出了200多件。
我們簡單換算一下,光是始祖鳥這件萬元羽絨服,單平臺就為品牌貢獻了240萬元的流水,如果是800元的產品,則需要賣出3000件。哪種生意更有吸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漲價背后,是品牌高端化的通盤考慮
作為品牌業務中單品定價最貴的品類之一,高端化過后,羽絨服賽道的生意吸引力,正在影響著品牌的產品投入和門店陳設。
一般來說,品牌在線下陳設的產品數量,與人們衣柜中的衣服比例大致相同。打個比方,人們衣柜中通常是上裝比下裝多、中內層比外套多、基礎款比特別款多,線下門店的產品也基本如此。但如今,這些“普遍規律” 被品牌主動重塑。
體育產業生態圈在一些高端商場探店時發現,羽絨服、沖鋒衣等外套的陳設已經遠比中內層更多、且顯眼,下裝的存在感變得很弱,甚至有些品牌整個門店的褲裝只有10多條,但光是其中一面墻的外套就超過了10件。
這些看似不合理的陳設邏輯,因為商業選擇正變得越發合理。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高端化路徑對于品牌整體來說,已經跳出了單一業務的漲價,更加成為了一種通盤的考慮。
一個淺顯的道理是,當某品牌的價格天花板為1000元時,多數產品只能在百元左右徘徊;而當最高價升到了萬元,品牌的操作空間和定價范圍便有了極大的擴展——在萬元產品的襯托之下,同品牌小幾千的定價映射到消費者心中,也會顯得“物超所值”。
為此,不少原本打著“親民”旗號的品牌,近年來也對高端化形象轉型蠢蠢欲動,加入代言人的爭奪浪潮,并對功能性產品加大投入。
品牌的高端化路徑需要有市場實際的支撐,才能夠成行。而這樣的市場趨勢足以說明,消費者對于高端產品的需求的確不小。
過去幾年,戶外熱潮盛行,人們對于自然的向往,帶起了戶外消費市場的繁榮,尤其是沖鋒衣。穿上沖鋒衣,人們仿佛瞬間收獲了“戶外愛好者”的身份,從“牛馬”的苦悶日常中脫離出來。
但圈層開始出現,在一眾沖鋒衣包裹出的“戶外愛好者”當中,始祖鳥、Patagonia等品牌的logo,為這層身份進一步貼金,一度成為了中產圈層的社交談資。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一件昂貴的外套,已經突破了保暖的基本屬性,成為最容易被識別的身份象征和社交貨幣。而在某種程度上,沖鋒衣和羽絨服有類似的價值加成和使用場景,兩者有著相似的高端化路徑,也就很自然了。
這份“自然”也會隨著市場下一個熱門品類的出現,自然地轉移到新的賽道當中。這是在如今快速變化的消費市場中,少有不會改變的商業規律之一,也是品牌們想要不斷追求的發展答案。
不過,對于那些仍想要用實惠的價格買一件品牌貨、優質貨的消費者而言,“哪里買”這個問題,同樣需要答案。
只是,這已經不是大品牌們關注的問題了。
本文轉載自體育產業生態圈(ID:ECO-SPORTS),已獲授權,版權歸體育產業生態圈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24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以8000+消費者調研、100+專家智囊、3000+家企業的深度剖析為基石,從八大維度解碼市場本質,于六大視角錨定未來趨勢。這份20萬字的專業報告將成為消費產業迭代的“晴雨表”,也會是企業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長動能的戰略指南。
點擊此處或下方圖片即可購買,包郵到家!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