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貼著“洋品牌”標簽就是品質神話與審美標桿的保證;如今,它們卻在中國的市場浪潮與國貨精品的強勢崛起中,顯出頹勢,甚至跌落神壇。星巴克作為全球咖啡巨頭,1999年進入中國,出于各種考慮,長期維持直營模式。其門店大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和人力相對較高。但其精準錨定了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有消費能力并渴望社交空間的都市白領和精英階層,成功打造了一種“咖啡體驗”和“第三空間”的生活方式,商務人士和中產很愿意在這里坐下聊天。因此,即便是咖啡產品賣得很貴,一杯動輒三四十,四五十的也有,不影響很多人買單。但最近幾年,星巴克的“直營+第三空間”模式,遭遇了本土咖啡品牌的嚴峻挑戰。瑞幸、庫迪等咖啡品牌,以“9.9元/杯”甚至更低價格搶占市場,吸引大量對價格敏感的年輕消費者。他們高頻推出新品,不斷調整口味,并經常整活營銷,打造爆款咖啡(例如生椰拿鐵、橙C美式)。圖片來源:星巴克官網受此影響,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迅速下降。數據顯示,到了星巴克在中國的份額僅有14%,遠落后于瑞幸的35%和庫迪的18%。雖然在剛剛發布的2025財報中,星巴克中國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實現增長,其中第四季度營收達到8.316億美元,同比增長6%,開店總數也來到8011家。但相比之下,瑞幸的業績更好。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瑞幸咖啡總凈收入為123.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47.1%,在中國市場的門店總數達到26117家。與星巴克相比,漢堡王在中國市場更像是一個“隱身人”。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十多年后,漢堡王才在2005年進駐中國,首店開進上海靜安寺附近的小洋樓,主打“火烤純牛肉”,試圖在“更高級的快餐”賽道上講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但在隨后的七年時間內,漢堡王在中國只開出52家門店,徹底錯過了中國快餐市場完成“心智教育”的黃金時代。2012年,漢堡王將中國業務交給土耳其特許經營商TFI集團,開啟加盟狂奔。但快速擴張也帶來了質量失控和選址受限等問題。2025年2月,RBI集團收回了漢堡王中國近100%的股權。在今年2月份的財報會議上,RBI集團高管曾談及漢堡王中國的表現。CFO Sami Siddiqui表示,2024年,RBI集團的餐廳整體數量增長了3.4%,但是漢堡王中國餐廳數量減少了約100個基點。Sami同時透露,漢堡王中國餐廳的單店平均銷售收入較低,僅為法國1/10。門店數量上,根據漢堡王官網信息顯示,截至今年9月份,漢堡王中國在門店總數約1300家,而2023年年底時,這一數字還是1587家,2024年年底時為1474家。近一年來,北京、上海、安徽、重慶、福州等多個城市均出現了閉店的情況。有消費者表示,部分城市一周關了6個店。但與此同時,與漢堡王同品類的不少品牌都在加速擴張。窄門餐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12日,在炸雞漢堡品牌里,門店數排名前10位的分別是:華萊士、肯德基、塔斯汀、正新雞排、麥當勞、臨榆炸雞腿、享哆味漢堡炸雞、德克士、叫了只炸雞、叫了個炸雞,漢堡王中國僅僅排在12位。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中,“洋品牌”甚至還打不過正新雞排等“路邊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