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已經不是一個選擇,而是當下絕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宿命。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育兒經
“2020年出生人口雖然是近幾十年來最少的一年,卻很可能是未來幾十年內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攜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以人口專家身份做出了這樣的預測。他同時稱,除非未來大力鼓勵生育并且取得奇跡性的效果,自己的預測才會失準。
牛年一開年,生娃的話題就觸動了億萬個家庭的神經。國家衛健委關于全國人大代表《關于解決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問題的建議》的答復,一度引來“東北地區將試點放開生育限制”“生育政策將全面放開”等推測。
國家衛健委隨后澄清,東北地區人口長期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簡單放開生育政策就能解決的。
多方面的原因中,包括養娃成本高、年輕夫婦們生育意愿不高等。而這樣的情況,不只出現在東北。
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新生兒數量為1003.5萬,相比2019年減少461.5萬,相比更早前兩三年減少了五六百萬。
為了讓青年男女放心生娃,專家們甚至建議實行買房補貼等政策。遼寧、上海等地的機構還積極建言,應該讓男性也享受孕產假。
但很多家庭對鼓勵生育的呼吁早已麻木。不少年輕人甚至覺得,這哪里是勸生娃,分明是給開發商制造接盤俠。
生育,不只是精子和卵子的問題,更是膽子和票子的問題。高昂的房價、夫妻雙方的事業、看不到盡頭的培訓班……勸退了無數年輕父母生二胎的心。傳統多子多福的婚育觀念,在很多年輕人那里早已被社會重壓解構得支離破碎。
而雞娃,已經不是一個選擇,而是當下絕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宿命。
所以,去年互聯網行業最火的融資事件,有不少發生在教育領域。作業幫等在線教育機構不斷大額融資,各大教育機構上線淘寶教育,家長們可以像網購一樣給孩子們買課。
預料中的生育低谷似乎是驟然而至。在一些學者看來,意味著中國的發展程度已經到了相當的階段,人口增長即將步入新的拐點。
足夠的人口規模,是很多經濟形態賴以發展的根基。美國著名科技雜志《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書中說,
在薇婭李佳琦等人的淘寶直播間,大量商品經常賣到斷貨。這在人口規模不大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全球生育率已經不可避免向下滑落,而且,還會更低。
現實的問題是,這一屆年輕父母們,不僅不想生第三個,連生第二個的勇氣都喪失了很多。當然,社會治理體系和科技的進步,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由此衍生的新問題。
我們采訪了4個80后和90后家庭的養娃故事,他們分別來自中國的一二三城市,以及縣城。從樣本量上來說,這當然不足以準確反映當下中國年輕父母的婚育觀,但是他們的所思所歷,也可以作為幾個鮮活的切片,窺見生或不生的糾結:在“為國生娃”與個人自由、家庭與事業之間的矛盾中,他們是如何選擇的。
楊之嵐,女,36歲,北京,媒體行業
在不少朋友看來,我們在北京的生活似乎很不錯。我和老公是中學同學,同在北京念大學,大學還沒畢業,老公家里就在北京二環邊上買130多平米的房子。我們又都在正部級新聞單位工作,四個老人身體都不錯,為什么不要個二胎?
可我們并不想要二胎。
有些人認為,獨生子女很孤單,但你看看我們周圍多少獨生子女,有幾個說自己孤單的?我們不僅不孤單,反而覺得很自由很快樂。現代科技已經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尋找快樂的方式。
當然,不要娃的最主要的考量,還是我們的生活圈子,讓我們必須全身心雞娃,別無選擇。
盡管輿論上一直呼吁給中小學生減負,但如果你真信了,沒準兒會耽誤孩子。我只能說:認清現實,識時務者為俊杰。這就是一個拼個人綜合素質的時代,連1000多年前的古人都知道:業精于勤荒于嬉。你還想佛系養娃?
北京的教育資源太豐富了,央美、國院、央音背景的師資一大把。學體育,當馬術越來越普及時,你好意思只讓孩子學乒乓球?太奢侈的我們也學不起,但是籃球還是要學的。在這么優質的教育海洋里,不讓孩子多學點,那我們拼盡全力來北京圖啥?二三線城市同樣能滿足需求。
在我們90年代上學時,一個班里考過鋼琴十級的,可能一個都沒有,現在,不僅多了,而且年齡越來越小。我兒子學架子鼓,班里有個比他小一歲的打得比他還好,這對孩子刺激很大,他一定要打得更好。如果不在這樣的環境里歷練,不知道別人的水平,孩子的潛力是很難被激發出來的。
對我們在教育上的投入,我們的父母也經常嘮叨:我兒子什么課外班沒上過,不也考上北大了?對這些嘮叨,我們都是呵呵一笑,繞過這一“啪”。我們能考上北大和985,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不能把小概率事件套用在20多年后的今天。
北京的學區房水漲船高。我家房子屬于朝陽區,而北京最好的學區資源都在“東西海”。為了讓孩子進入東城區,兩三年前我們加入了買學區房大軍,當年10萬一平米買。這個價格對我們來說,也是天價。好在平米數小,咬了咬牙也就買下了。
現在看來,我們那個房子雖然不是重點學區房,也算東城區的“上車房”。這兩年,北京有些地方的房子曾有過短暫的降幅,但是學區房價格一直非常堅挺,年前更是跳漲。不要說皇城根腳下的東西城,海淀的重點學區房也在朝著20萬進發。
學區房已經不單純讓孩子上學,更是劃分階層和朋友圈的重要一環?,F在是信息社會,盡管信息門檻更低了,但是人脈的門檻更高了。如果你的家長朋友圈是X總、X長,和普通的公立學校的出來的孩子,能比嘛。
我認為現在社會階層有固化的趨勢,少部分打拼出來的人,為了維持自身的地位,能拼的就是教育。潘石屹為什么給哈佛捐款1500萬美金、又給耶魯捐1000萬美金?還不是為了他的孩子能在頂級高校里摸爬滾打,維持他們的精英圈層?
養孩子付出的不僅是財力,更是精力。養一個孩子就已經讓我們比較疲憊,為了讓孩子學奧數,自己也得重新撿起來。為了給孩子學架子鼓,我們也得親自上陣。
我們部門有個女同事,40多歲,已經是正處級,為了陪美國的孩子,不惜辭掉工作去美國陪讀。我現在的經濟條件,還做不到辭職來照顧孩子的程度,更別說再生一個了。
有人會說,自己精力不夠,讓父母來帶,不一樣嗎?老實說,真不一樣。老年人容易陷入經驗主義的誤區,凡事總愛“我們那會兒如何如何”。在“美國震驚了”“日本嚇尿了”資訊的灌輸下,父母容易把孩子帶偏。
我們的父母大都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一代,那個年代信奉人多力量大?,F在,21世紀已經過了20年,社會重新分層,不同地區的生育觀念都有了很大變化。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布赫霍爾茨有本書叫《繁榮的代價》,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講一個國家在邁向發達階段后,都會經歷低生育率過程。我們國家也在向著更高發展階段邁進,而低生育率會伴隨這個甜蜜而又糾結的歷史過程。
“國家需要嬰兒與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想生之間的矛盾”,真的不可調和么?
對我們和更多年輕人來說,科技的發展和更多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會減緩社會的陣痛,而國家也不用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女人們的肚子上。我們,除了給家庭給國家,培養更精英的人才之外,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李女士,杭州,31歲,兒子3歲,互聯網行業
年前拿到年終獎的時候,我決定給自己買下那個相中已久的包包。但過了個年,我不得不掐滅這個心中剛剛升起的小火苗。因為,我們的三口之家打算換一套大點的房子,所以不得不思考繼續過“緊日子”。
什么時候開始過“緊日子”的,記不清了。只知道在新杭州人中,我們是被身邊人羨慕的一家。
我們大學畢業就來了杭州,那時候房價還沒漲起來,在父母的幫襯下我們買了房。房子不大,但兩個人住足夠。我現在還記得,幾年前我老公騎著小電驢帶著我,暢想著有一天我們家庭年收入超過50萬,就能過上幸福的中產生活。
工作近8年,我們從體制內到了互聯網行業,家庭年收入已經超過百萬。但現實打臉又魔幻:收入越來越高,我們的日子卻越過越緊。
這一切,確實得從生娃說起。
字都認識不了幾個的寶寶,已經被扔進了刷題大軍
在還沒有孩子之前,我們會認真地過每個節日。有了孩子之后,我老公給我送過最貴的禮物是一個戴森吹風機,結果,東西還沒到就被我要求退單返現。而我給他的禮物,能省則省,最近的一次,是用支付寶積分免費兌換的定制手機殼。
我原本以為,有個娃只不過是家里多個人多張嘴,但當你真正擁有一個娃,養育過程中產生的所有關聯消費,便如山洪爆發般,一發不可收拾。
娃兩歲以前,我從來沒有算過在他身上的花費有多少。直到有一天,小區一個同齡寶寶的媽媽說,算上旅游和興趣班,他們每年在娃身上的花費近20萬。我當時驚呆了,回到家拿出計算器開始算賬:
托班費用:55000
游泳課:12000
樂高課:4200
畫畫課:5200
英語課:5200
娃剛滿3歲,一年光上課的固定支出超過8萬。
千萬別覺得這個數字可怕。實際上,除了給娃堅持上了3年價格高昂的親子游泳,我放棄了兩萬多一年的英語線下班和同樣兩萬多一年的畫畫班。自從迷上1688和淘寶特價版后,那里就成了娃的衣櫥——因為太實惠了。我們也不敢輕易規劃遠程旅行,努力在“讓娃擁有同齡人的教育和控制家庭支出”中尋找平衡。
隨著娃慢慢長大,我們不得不迎來新的難題:家里塞滿了娃的東西,加上未來可能要二寶的打算,88方的剛需房不夠住了,我們不得不考慮買一個面積更大的房子。
今年1月,一套杭州學軍求智巷學區房上架阿里拍賣平臺。106.57平的房子,起拍價700萬,最終1271萬成交,單價接近12萬
一番盤算下來,要支付二套房的首付,我們需要拿出所有的存款。要在背上沉重的房貸后依然不影響娃的生活,我們必須認清:我的奢侈品包包還是省省吧。并且接下來好幾年,我們都無力承擔生養第二個娃的費用了。
那些數字無比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一罐奶粉300多,一袋紙尿褲100多,四針五聯疫苗近2800,請月嫂26天近1.5萬……如果有二胎,誰來帶娃?31歲的我不能細想。
我至少兩年沒有買過千元以上的包包了,而我那個曾經臭美愛打扮的老公,現在全身上下都是優衣庫,最大的支出是洗發水和生發產品。
電視劇《三十而已》里有句話我記得特清楚:有了孩子之后,我們害怕生病害怕死,然后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因為得趕上孩子碎鈔的速度。
張女士,33歲,石家莊,商業地產公司員工
石家莊是個比較尷尬的城市,毗鄰京津,人才吸引力不足,在省會城市的經濟排名幾乎墊底。但我們這個城市的生育觀念似乎更符合國家號召。2015年,國家放開二胎政策一出,身邊不少朋友就躍躍欲試,掀起備孕大戰。
所以,不用過多依賴外來人口補充,僅僅依靠本土人民的造人努力,生生地就讓石家莊的人口增長蓋過了一些同樣是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石家莊2019年的新出生人口,接近哈爾濱的兩倍,也超過了武漢和杭州。
盡管在一個二胎風氣比較濃郁的城市,但我對生二胎也不敢,也不能。我家在石家莊四套房,其中兩套學區房,不存在買學區房的問題,但也不想生個二胎把這個學區房的效應發揮到最大。原因真的是,帶一個娃就很累了,而且剛剛把孩子帶到有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可不想重新過一遍一天到晚圍著娃打轉的生活。
我養娃最大的開支是教育?,F在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在教育上給她花的費用已經超過30萬了。嬰兒階段,上兩個早教班,每個班一年一萬多起步。后來英語班、編程班,班班得上。鋼琴課、奧數課,課課安排。這么多班,哪個一年不得萬兒八千?
我原來在石家莊一家事業單位工作,老公在政府機關。你知道河北的收入水平是很低的,光靠我們這點死工資,是不可能支撐這么高的養娃成本的。好在,我們四個老人,全都有退休金,全家總動員才能維持孩子的教育運轉。
可以說,孩子嘴里說出來的每個單詞,畫出來的每一張畫,彈的每個曲子,都是用一張紅彤彤的“毛爺爺”換來的。
花錢倒還其次,最主要的是得有時間陪孩子。幸虧我們當時單位事兒少,領導管得也沒嚴,忙活完就可以溜號,我可以帶孩子四處上培訓班。話說,這兩年陪孩子,我也沒少長進,不只是學習上的,現在不少朋友都是陪孩子上班時結交的。甚至,我現在從事的商業地產工作,也是一個學生家長把我拉進來的。
更刺激我的是,孩子上的一個奧數班同學家長里,不只有大學教授、公司老板,甚至還有在街邊賣煎餅果子的。一節奧數課100多,每上一節,父母百十來個煎餅果子的利潤就沒了。孩子父母說,讓他多學,就是為了讓他將來不再攤煎餅果子。
當街頭賣煎餅果子的都在使出吃奶的勁上培訓班,你還能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上保持淡定?家長們突破階層壁壘的意愿有多強烈!
有人說,你給孩子上這么多班,對孩子有用嗎?這我還真敢拍胸脯說,真的有用。以前孩子非常羞澀,不敢表現自己,現在她可以大大方方地用英語做自我介紹,性格也有很大變化。這讓我很有成就感,也感覺這幾年的辛苦沒白費。但是,要讓我把這幾年的付出再來一次,我是打死都不愿意。
最后要說的是,其實孩子不在多少,只要父母有幸福感,就夠了。
萍萍,34歲,江蘇常州某縣城,托育機構負責人
我叫萍萍,今年34歲,現在一家三口生活在江蘇南部一個縣城。
大學畢業后,我就和男友結婚了,第二年有了兒子萌萌。一晃眼,已經養娃十年。
在縣城里養娃,雖然沒什么學區房的負擔,但成本還是挺高的。其中最大的支出是教育。我記得萌萌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個學期學費就要3000多。這還只是普通的公立幼兒園,如果是私立學校,一學期上萬的都有。
我們和所有的父母一樣,都希望挖掘孩子身上的潛能,給他提供更多嘗試的機會,和探索未來的可能。
所以萌萌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送他上興趣班了。學過街舞、上過樂高課,有些因為他不感興趣沒有堅持,有些因為費用過高暫時放下了。
現在還在堅持的有籃球課和鋼琴課。每個興趣班一年的學費在5000元左右,加上考級、表演等費用,每年七七八八加起來要花掉20000元。說實話,這筆費用對一個縣城家庭而言真的不小。
好在我們夫妻倆養娃的心態還算佛系,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開心。在給娃選擇興趣班這方面,除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主要考慮的還是娃的興趣因素。
在我周圍,有很多父母要夸張得多,對娃也寄托了很多期待,有些孩子很可憐的,報了七八個培訓班,完全沒有周末。
興趣班只是能計算出來的開銷。實際上,養孩子還有很多“看不見”的支出。比如衣食住行,小孩子個子長得快,每個季度都得買新衣服。在買衣服這方面,兒子的開銷就比我還大。這有什么辦法呢?這些都是剛需。
養娃給我生活帶來最大的變化是,時間和精力都不夠用了。因為生、養孩子,我的職場之路多次中斷。但娃也給我帶來了一些職業發展靈感。
2018年,我自己在小區附近租了一個商鋪,辦了一個“晚托班”。主要的招生對象就是附近小區的孩子,輔導他們放學后寫作業。
現在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有家長群,老師們每天會在群里布置很多任務。但許多父母無力應對,要么是工作太忙沒時間,要么是自己沒能力,要么家里有二胎,老大沒法安心寫作業,所以只能把孩子送到晚托班來。每天晚上,這些孩子放學后在我們這兒呆3個小時,老師全程輔導他們完成學校作業。
我們每學期的收費是4000元。對父母來說,意味著又多了一筆支出,但也省心省力不少。
對我來說,帶娃賺錢兩不誤。在開班后的第一年,我們第一年盈利了。兩年多的時間,機構里的學生數量也從十幾人增加到了三十幾人。這個市場確實很大,今年我打算再試水開一些興趣班。
生娃前,我是很自我的人,只想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后來生娃、養娃的過程中,發現快樂也很多。
最近“全面放開生育”的新聞挺火的,家里的老人又開始勸我生二胎了,不過我們倆確實也都不想生了,不想讓自己再累一次了。
本文注轉載自天下網商(ID:txws_txws),已獲授權,版權歸天下網商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