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品牌營銷在社交媒體時代,就像互聯網原住民的通關密語,這種惡趣味的表達,也讓年輕人更愿意與品牌溝通,與此同時,話題又意味著流量,流量又激發著收益。

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愛范兒(ID:ifanr)
還記得巴黎世家(Balenciaga) 2017 年推出的那雙厚底洞洞鞋嗎?
巴黎世家推出「高跟洞洞鞋」
這雙鞋的發布,源于巴黎世家最新的2022 春季系列時裝。
在這個以 Clones 克隆為主題的秀場里,通過 CG 技術,所有模特的臉都變成了秀場造型負責人 Eliza Douglas,觀眾全部身穿黑色制服,《玫瑰人生》被 AI 吟誦。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地真實,又那么地虛幻。
隨著 BFRND 創作的科幻音樂響起,Eliza Douglas 穿著不同的新品閃過,Crocs 的鞋也出現了——一雙近膝蓋高度的「防雨靴」。
不過當另一雙巴黎世家和 Crocs 合作的鞋款出現時,你才會真正開始反思自己剛剛的質疑——在這個地方,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這雙高跟洞洞鞋共有綠色、灰色、黑色三種顏色可選,由 Crocs 經典的洞洞鞋和黑色的高跟組成,洞洞鞋依然是塑料質感,高跟看起來就像通水管道。
據 CNN 報道,這款高跟洞洞鞋的售價或為 1000 美元,此前,第一代巴黎世家與 Crocs 推出的洞洞鞋就賣了 850 美元(約合人民幣 5437 元)。、
不出所料,這雙高跟洞洞鞋很快就上了熱搜。
首先是大型的迷惑表情和問號進攻評論區。
很榯尚,褆涐ィ不懂ㄖㄅ那緟榯尚。
當一些明星和博主被 @ 發表看法時,他們或者沉默,或者表示「不愿再評論」,大概覺得沒有詞匯能形容這雙鞋對審美的極致沖擊。
其實大家喜歡洞洞鞋,無非就是因為它平底、舒適、好穿。
當洞洞鞋加了個高跟,一時之間,竟不知道它存在的意義在哪。
畢竟要穿高跟鞋漲氣質的,為什么要在跟上加洞洞鞋?想穿洞洞鞋的,為什么要加個高跟膈應腳呢?
巴黎世家和 Crocs的「反差營銷」
雖然巴黎世家和 Crocs 推出的產品很奇怪,但他們的聯名其實并不奇怪。
Crocs 于 2002 年面世時,就因為舒適和便利,被很多人所喜愛,包括居家男女、老人小孩、醫護人員等等,但同時,它也因為「丑」而遭受著極大的爭議。
《時代》周刊評論洞洞鞋為「50 個最糟糕的發明」之一,表示其毫無美感,很多時尚人士也評其為繼 UGG 靴子后最丑的鞋子,網絡上還出現了反洞洞鞋的聯盟。
Crocs 就是在這樣的兩極分化中成長,它的廣告詞直接變成了:
丑陋也是美麗的。
后來,洞洞鞋在美國一輪火熱之后,2008 年還一度遭遇破產危機,之后發展也不溫不火,直到 2017 年,新任 CEO 將洞洞鞋再次革新,洞洞鞋又開始梅開二度。
這次,洞洞鞋更加大膽地「釋放天性」,將「迷惑設計」沖往了新高度。
他們開始瘋狂聯名,和肯德基聯名出炸雞鞋,和星球大戰聯名出,和巴黎世家聯名出厚底洞洞鞋,而這雙洞洞鞋還在預售就已經被搶光了。
Crocs 還和各類街頭流行品牌合作,開始推出各種花色、款式、風格的設計,比如流蘇設計、花崗巖設計、草皮設計、襪子設計、甚至皮毛加洞洞鞋的設計.......不禁讓人懷疑,萬物皆可洞洞鞋。
同時,Crocs 還邀請楊冪成為全球代言人,楊冪一直以來被稱為「帶貨女王」,這也讓洞洞鞋離時尚之路越來越近了。
而其中一個備受歡迎的改版,就是在洞洞鞋上插「鞋花」。
一雙洞洞鞋,可以放 26 顆鞋花,一顆約 26 元,從字母到 emoji 符號,從米老鼠、馬里奧、史努比,到哈利波特、玩具總動員……
Justin Bieber、Nicki Minaj、Post Malone等各路明星、超模、網紅都開始穿配上各種鞋花的洞洞鞋。
巴黎世家和 Crocs 近年來的新品營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自從 2015 年,Demna Gvasalia 接替 Alexander Wang 成為巴黎世家的創意總監后,巴黎世家的畫風就開始變了。
他開始大刀闊斧改革,打破上流社會所認為的美丑標準,將奢侈品的既往審美淡化,完全自由發揮設計創意。
最開始被我們熟知的是,就是火邊大江南北、A 貨無處不在的老爹鞋。
那姹紫嫣紅的圖案、塑料質感的背景,洋溢著中老年表情包的快樂,和無法抵擋的粗曠,背上它,仿佛立刻就能變成鄉村宴席的一枝花。
但它可不便宜,一個包就要 13900 元。上述單品,也差不多都在一萬元左右價格。
不過跟 Crocs 一樣,這些產品并不影響巴黎世家的銷量。
2015 年起,巴黎世家的營收就呈上升趨勢,2018年 5 月,其母公司開云集團表示巴黎世家銷售額增速超過集團所有奢侈品牌,成為了集團第一,2019 年,巴黎世家營收從 4 億歐元翻到了 10 億歐元,力壓 Gucci 成為旗下四大品牌之一…….
這是年輕人喜歡的那種「時尚」?
年輕一代消費者和男性,是巴黎世家業績的主要貢獻者。
巴黎世家現任 CEO Cédric Charbit 曾透露,品牌 60% 的業績都靠千禧一代帶來,他們也正盯上關注時尚的 Z 世代。
開云集團 CEO Francois-Henri Pinault 也曾表示:
奢侈品不能只關心傳統,或者只關心工藝,還應該把價值觀通過衣服傳遞給年輕人,它們應該和年輕人息息相關。
這也讓 Demna Gvasalia 能夠推翻前例,把巴黎世家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開始走向反時尚、亞文化、差異化的方向。
畢竟千禧一代、Z 世代的消費能力都逐漸上漲,而當下的年輕一代是挑戰主流、崇尚個性、包容多元的一代。
對于最新的高跟洞洞鞋,Demna Gvasalia的回應是,品味問題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價值。六個月后,我們就能在商店里看看這種方式是否有效。
簡單剖析一下,這番話背后有兩個含義:
一,時尚很多元,潮流各入各眼。
二,我相信年輕人們依然會為它下單。
所以就算很多人說這雙高跟洞洞鞋跨越了審美底線,違背了洞洞鞋基本的舒服原則,仍有一批熱衷巴黎世家新品味的年輕人為之狂熱,而吐槽它們的人往往不會購買它們,卻反而為品牌帶來了巨大的流量。
對于巴黎世家來說,這是在互聯網時代的雙贏。
在當下的時尚圈子,嘗試過這種反差路線的,并非巴黎世家一家。
愛馬仕推出過竹筍包,充滿田園圍欄風味。
不過很多奢侈品牌只是偶爾推出一些挑戰傳統審美的新品,從巴黎世家近年的行為來看,他們似乎已經打算把這種反差品味根植品牌,一去不復返了。
差異化品牌營銷在社交媒體時代,就像互聯網原住民的通關密語,這種惡趣味的表達,也讓年輕人更愿意與品牌溝通,與此同時,話題又意味著流量,流量又激發著收益。
但是流量是短暫的,話題輕易就過去,取悅和放大年輕一族的特立獨行時,品牌自身審美和文化根基其實更重要。
畢竟時尚的定義,就是人們對社會某項事物一時的崇尚。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中,審丑文化也一樣。
奧斯卡.維爾德曾說:
時尚只不過是一種令人不堪忍受的丑陋形式。因此,我們被迫每 6 個月去改變它一次。
無論美丑如何定義,時尚的特征就是變化。
好在巴黎世家也沒有專注于一種「丑」,他們還讓「丑」流動了起來。
本文轉載自愛范兒(ID:ifanr),已獲授權,版權歸愛范兒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