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是如何異軍突起的?未來還擁有多大投資價值?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A股市場上,茅臺是當仁不讓的大牛股。
茅臺之所以能備受各路投資者青睞,除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獨特的釀造工藝等優勢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超高的毛利率。根據其財報披露的數據,2020年茅臺酒產品的毛利率高達93.99%,每瓶500ml的飛天茅臺各項成本僅為100多元錢,但建議零售價卻能標到1499元/瓶,一些市場終端甚至能賣到每瓶三四千元之高。
然而有這樣一門生意,它的暴利程度比起茅臺亦是不遑多讓,行業龍頭最近的股價同樣節節攀升。由于女性是主要受眾群體,不少人將之稱為“女人的茅臺”——這門生意就是玻尿酸。
那么,玻尿酸是如何異軍突起的?未來還擁有多大投資價值?本文將嘗試做出解答。
1
討論玻尿酸之前,有必要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顏值經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中外,概莫如是。早在兩千多年前,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對弟子們說:“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紹信都管用的推薦書”;在我國,有四大美女的不朽傳奇以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千古佳句;到了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在流行的“三拼”中,“顏值不行拼人品,人品不行拼情懷”,顏值居于首位,就連男女之間談戀愛都要講“始于顏值”。
許多證據都顯示,高顏值會產生“溢價效應”,并能為其所有者帶來不少額外的好處。
根據英國刊物《經濟學人》的研究,權力往往屬于顏值更高的領導人,不管在大猩猩社群還是今天的西方發達國家,領導人要達到職業生涯的最高點,相貌(包括身高、肌肉、語音語調)和成就同樣重要;美國勞動力經濟學家丹尼爾•荷馬仕在其《顏值與勞動力市場》一文中明確指出,提出顏值和終生勞動力總收入呈較強的正相關性,社會上既存在丑陋罰金(Ugliness Penalty)現象也存在顏值獎金(Beauty Premium)現象;韓國一篇名為《婚姻和勞動力市場的整容手術效應》的研究論文則證實了,顏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顏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顏值最高的女性收入比顏值中等的女性收入高11.1%。
上述證據告訴我們,“靠臉吃飯”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顏值高的人往往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機會,進而成長得更快,發展得更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天生麗質,再加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與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一系列圍繞顏值的消費活動與商業行為開始興起,是為“顏值經濟”。
起初,“顏值經濟”的主要范疇還是各種化妝品、護膚品、修圖軟件和美顏相機。不過近些年,伴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滲透率的提高,明星網紅的示范效應越來越強,各種平臺上的“曬圖”需求日益旺盛,同時也讓不少人增添了幾分關于顏值和衰老的焦慮。
如此一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真正愿意為了“變美”而付費,除了日常的護膚維穩與彩妝扮靚之外,很多女性以及部分“精致”的男性還熱衷于在非手術類的輕醫美項目上一再投入,包括激光、射頻、注射填充等等。
相比于傳統的護膚品,通過輕醫美手段實現顏值“升級”的效果更為立竿見影。比起手術類整形,這些非手術類的輕醫美項目恢復時間更快,價格與風險相對更低,因此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市場需求也隨之旺盛起來。來自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我國輕醫美市場占整體醫美市場規模的比重顯著高于手術類美容整形市場,約為65%~70%,其年復合增長率同樣高于醫美市場規模的整體增速。
在此背景下,輕醫美中最熱門的項目玻尿酸成為了行業風口。
2
曾幾何時,玻尿酸只是少數高收入人群的專屬。大S就曾說過:“如果沒有玻尿酸,很多女明星會活不下去。”不過近些年,玻尿酸已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越來越受到那些有著追求“美貌”和“年輕”訴求的普通消費者追捧。
玻尿酸,又叫透明質酸(HA),分布于人體的真皮層組織中,它具有良好的填充效果和生物兼容性,注入到肌膚表層后不僅可以起到填充凹陷部位、撫平皺紋、修飾臉部輪廓的作用,還能為皮膚提供營養物質,使皮膚變得更加水潤光滑。正因為這些特性,玻尿酸在補水、填充和除皺等輕醫美項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市場規模也日益擴大。數據顯示,我國玻尿酸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5.2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136.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7.5%,預計在2021年市場規模可達到154.6億元。
長期以來,我國玻尿酸市場一直都是由國際品牌主導,超過六成份額的玻尿酸產品都來自于進口,其中在2019年,韓國LG化學和美國艾爾建兩家公司合計占比就達到了42%。不過,近幾年本土品牌正日漸崛起,伴隨著國產玻尿酸生產工藝與產品質量的不斷優化,以及消費者對國產品牌認可度的持續提高,未來玻尿酸的國產替代進程還將進一步得到深化。
在本土品牌當中,以愛美客、華熙生物和昊海生科為代表的“玻尿酸三巨頭”最具競爭力。數據顯示,三者合計占據的市場份額已從2016年的20.5%提升至2019年的28.1%。其中,愛美客的市占率從2016年的5.7%快速升至2019年的14%,華熙生物的市占率則由7%上升至8.1%。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公司業務布局側重領域各有不同:愛美客專注于醫美填充類產品,華熙生物業務涉及醫療終端產品、功能性護膚品、原料產品等等,昊海生科則涉及眼科、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骨科、防粘連及止血四大領域。由于在玻尿酸業務上的布局,三家公司都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在資本市場上更是大放異彩。
以愛美客為例。財報數據顯示,2015~2020年,愛美客營業收入符合增長率高達44.6%。雖然2020年受疫情影響,公司經營承壓,但憑借著專治頸紋的玻尿酸產品嗨體等營收的迅猛提升,公司全年依然實現了7.09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2%;實現歸母凈利潤4.40億元,同比增長43.9%。正是因為業績和成長性上的出色表現,愛美客登錄創業板首日,股價就暴漲了187.56%。隨后的三四個月里,愛美客股價更是一路狂飆,從2020年9月28日的340元/股上漲至2021年2月底的1331元/股,風頭無兩。時至今日,愛美客市值已突破1400億元,成為了A股市場上不折不扣的大牛股。
此外,華熙生物和昊海生科在資本市場上同樣表現不俗,這里不再贅述。
3
玻尿酸是好生意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除了前文提到的居民收入提高、思想觀念轉變、國產替代加速等因素之外,還有如下“三高”,讓玻尿酸成為了一門可以“躺著賺錢的生意”:
其一,高毛利率。
本文開篇提到,茅臺之所以能成為國內第一股,超過90%的毛利率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比起茅臺,玻尿酸的暴利程度并不遜色。數據顯示,愛美客的毛利率自2019年起就高于茅臺,2021年一季度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2.5%,而華熙生物和昊海生科的毛利率幾乎也達到了75%以上。
另外,招股書數據表明,愛美客旗下的玻尿酸產品寶尼達,單位成本為30多元,單位價格卻高達2500多元;昊海生科一支成本為19.22元的玻尿酸產品,銷售單價能達到285.35元,毛利率高達93.26%。而在實際情況中,一款玻尿酸產品隨著產業鏈流入經銷商、下游醫院、醫美機構等,層層流通中,免不了一再加價。
可即便如此,市場對于玻尿酸的需求依然旺盛無比,尤其是那些愛美的女性群體。如此看來,稱玻尿酸為“女人的茅臺”并不過分。
其二,高復購率。
注射玻尿酸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其效果通常只能維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如果后面不重新注射,那么消費者的皮膚就會變得松弛、干燥且無光澤。對于那些追求美貌的人們來說,一旦體驗到了皮膚的水潤光澤有彈性,就很容易產生依賴甚至上癮,而且也難以接受皮膚變差的樣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于是只能不斷地反復購買。
這對于商家來說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原本毛利率就足夠高,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客群源源不斷地復購,豐厚的利潤和穩定充足的現金流自然就有了堅實的保證,并且也為公司競爭力的持續提升與行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勁的動能。
其三,高準入門檻。
根據國家藥監部門提示,用于醫療美容的玻尿酸注射劑在我國被認定為三類醫療器械——這是最高級別的醫療器械,具體指代那些植入人體、用于支持或維持生命的醫療器械,這類醫療器械對人體具有潛在危險,風險程度最高,監管也最為嚴格,無論是生產或是經營,都需要取得相關部門頒布的《醫療器械注冊證》《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和《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產品獲批耗時長,費用大,準入門檻極高。
根據東方證券研究報告的統計,目前我國只有不到20家從事玻尿酸業務的公司具有資質。如此一來,行業龍頭企業的市場地位反倒因為較高的準入門檻而得到了鞏固,成為了自身的“護城河”。
展望未來,我國玻尿酸市場前景一片廣闊:一方面,我國擁有14億人口和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勢必會導致醫美需求潛力的進一步釋放,這為玻尿酸行業發展提供了龐大的需求基數;另一方面,相比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我國醫美滲透率依然顯著偏低,玻尿酸的滲透率更是只有不到0.2%,人均診療次數也僅有發達國家的1/6~1/4,這恰恰預示著未來我國玻尿酸市場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因此,玻尿酸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朝陽產業與黃金賽道,長期看來具有極大的投資價值。錯過了茅臺的朋友,這次是不是不該錯過玻尿酸的風口呢?
需要提醒的是,眼下玻尿酸公司的估值普遍過高,愛美客的PE高達250倍左右,華熙生物的PE接近200倍,昊海生科的PE也接近100倍??v觀A股市場的熱門板塊,無論生物制藥還是消費品行業,抑或是日化行業,其PE普遍都在30~50倍,遠低于“玻尿酸三巨頭”。故而在投資這一黃金賽道時,切記要注意規避風險。
4
玻尿酸行業并非一點問題都沒有,目前最大的痛點便是在高利潤驅動下,整個醫美行業魚龍混雜,亂象頻生。
一則,“黑醫美”機構喧賓奪主。
長期以來,關于整形美容失敗的案例屢現報端,當事人無一不是抱憾終生,這與市場上“黑醫美”機構的泛濫不無關系。東莞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黑機構超過8萬家,約為正規醫美機構數量的6倍,占醫美機構總數的比例高達 86%。這些“黑醫美”機構,很多連最起碼的消毒、藥品管理常識都不具備,衛生安全很難得到保障,由此釀成了很多慘劇。有資料顯示,僅在國內每年發生的醫療事故就超4萬起,平均每年因“黑醫美”致死或致殘的人數大約有10萬。
二則,行業正規醫師供給不足。
通常來說,培養正規醫師需要5~8年,而行業高利潤致使“黑醫師”頻頻涌現。根據艾瑞咨詢的推算,2019年我國醫美行業正規從業醫師數量約3.83萬人,僅占行業總從業者的28%;中整協的統計也顯示,我國醫美非法從業者人數至少在10萬以上,同時還有14%的合法醫師進行著不合規的操作。這些都加劇了行業風險。
三則,針劑、設備質量不過關。
由于醫美針劑具有易攜帶、流動快、隱秘性強等特點,導致針劑造假和走私現象屢見不鮮。艾瑞咨詢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市面上流通的醫美針劑中有2/3是水貨和假貨,安全隱患問題不可忽視。
不僅如此,光電設備同樣存在問題。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我國合法醫美機構的光電設備中有11%為水貨和假貨,而非法醫美機構的光電設備中有90%都是假貨,主要原因在于正規光電設備管控較嚴且價格偏高。
上述問題的存在,讓醫美行業成為了市場投訴的高發地。中消協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醫美行業的投訴數量在6138起,而2015年僅有483起,短短四年時間增加了12倍有余,嚴重制約著行業的發展。
正因如此,行業監管日趨嚴格:
2019年3月,國家衛健委等8部門聯合開展醫療亂象專項整治行動;
2019年11月,醫療美容被納入國家監督抽查以及8部門聯合開展的醫療亂象專項整治工作中;
近期,國家衛健委等8部門決定于2021年6月至12月聯合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旨在進一步提高美容醫療機構依法執業意識,強化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管理,防范醫療糾紛和安全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活動……
短期來看,監管部門的整治可能會對行業造成一定影響,但經過調整和動態再平衡后,市場需求將逐步轉移至正品行貨、正規合法的醫美終端,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會越來越規范。伴隨著醫美事故與行業糾紛的減少,以及公眾信任度的增加,踏上發展正軌的行業必將迎來市場的進一步擴容,這顯然是一大利好。
本文轉載自蘇寧金融研究院(ID:SIF-2015),已獲授權,版權歸蘇寧金融研究院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