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都希望自己是那匹“黑馬”,但并非易事。

圖片來源:Pexels
借助顏值經濟大趨勢的“東風”,美容儀賽道越來越火。
上個月,美容護理品牌inFace宣布獲得由小米集團、順為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要知道,這是今年以來小米在美容儀市場做出的第三筆投資。
差不多同一時間,美容儀品牌飛莫拿到IDG資本獨家投資,這是飛莫成立以來的第3輪融資。此外,新銳品牌聽研(BIOLAB)也在今年完成了由天圖投資領投的新一輪融資。
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使美容儀這一細分賽道稍顯“擁擠”,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卻是網絡流傳的“智商稅”“山寨”等爭議。
面對層出不窮的爭議,資本果斷入局,有“大風大浪出大魚”的架勢。和美容儀品牌、商家一樣,資本瞄準的,仍然是廣大消費者的抗老“新剛需”。
從眾籌到資本捕風
對于資本的接連介入,有媒體稱之為“捕風游戲”,但從賽道的角度看,這場“游戲”有一個起風的過程。
這一點,inFace創始人肖音的經歷頗為典型。
生產出一款潔面儀后,肖音找到小米,希望能在小米眾籌平臺發布產品。作為一個新品牌,產品要登上小米眾籌并不容易,當時,小米眾籌一批只有兩款產品,而參選產品多達30多個。
肖音沒有想到,小米很快就答應了。
分析人士認為,增加美容儀品類,不僅是拓展新市場的機會,也能增加小米眾籌對女性用戶的吸引力,讓未來的眾籌產品更加多元化。
對于inFace來說,這無異于能量爆棚的“助推器”。2018年1月,inFace聲波離子潔面儀上架小米眾籌,兩周時間支持人數超過13000人,眾籌金額達340萬元,達成率超過600%,一躍而成小米眾籌上的爆款。
半年后,inFace黃金美容棒上線小米眾籌,熱銷超2萬臺,風靡一時。
正是inFace的脫穎而出,讓小米見識了美容儀市場的巨大潛力,一股女性消費者主導的美容儀熱潮席卷而來。
據智研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2019年中國美容儀年銷售額和年銷售量實現了雙突破。
其中,美容儀需求量從2014年的131.9萬臺,增長至2019年的655.2萬臺,復合增長率達37.79%。同時,中國美容儀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20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66.22億元。
該機構預計,2021年中國家用美容儀市場規模將接近100億元,到2026年將突破200億元。
之所以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首先與消費人群的變化密切相關。
近些年,主力消費群體持續年輕化,向包括95后、00后在內的Z世代轉移。這一群體更注重自身的顏值和時髦的消費體驗,以悅己為主要目的,因而對“初老”“抗老”的敏感程度遠遠高于其他代際人群。
據天貓線上消費數據顯示,家用美容儀產品消費的主力群體為18~35歲女性,“瘦臉”“祛皺”“緊致”“提升臉部輪廓”等關鍵詞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關注,搜索頻率高。
其次,企業端的生產升級,呼應、推動著美容儀消費潛力的釋放。
很多人對美容儀的印象,更多是價格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美容院使用的“大家伙”,不僅價格不親民,操作也需要經過專門培訓。
但是,通過減小功率、減少功能等方式,廠商們將專業美容儀家用化,“大家伙”被細分為潔面儀、射頻美容儀、光子嫩膚儀、脫毛儀等產品線。
如此一來,門檻不低的專業美容儀“變成了功能、功效打折,但操作簡單上手,價格也更為平易近人的家用美容儀器”。
再者,分期付款的普及,讓消費端、企業端“無縫”對接。
CBNData消費大數據顯示,2020年線上女性抗老美容儀商品中,單價3000元以上的抗老美容儀的消費數量呈爆發式增長。
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女性消費者“舍得花錢”的背后,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分期付款等消費貸。
武漢一位媒體從業者坦承,自己看中一款總價接近4500元的“家用熱瑪吉”美容儀,對她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采用24期免息支付的方式后,她感覺“占了巨大的便宜”。“24期免息,平均每個月只需要187元,相當于不要錢。”
這些因素,促使美容儀形成消費潮流,推動品牌加速搶奪市場。
兩極分化,亂象迭出
中國美容儀市場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
近年來,國際美容儀品牌憑借產品上的先發優勢,吞下中國約80%的市場份額。和國產美容儀相比,國際美容儀的價格要高出10倍乃至100倍。
據媒體報道,高端市場主要被來自日本、歐美的外資品牌“盤踞”,除了飛利浦、松下、日立等國際家電巨頭進入這個領域,日本的娜蜜絲、雅萌、城野醫生等品牌也具有較高知名度,歐美則有Tripollar、Foreo、Clarisonic等品牌。這些品牌的市場價格從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集中分布在5000~7000元區間。
國內也產生了金稻、美悟、丹龍、嬌源等新興品牌,但因為發力時間較短,仍然處于模仿國際品牌的“初級階段”,品牌影響力較弱,只能攻占中低端市場,產品售價大多在500元以下。
從高端到中低端市場全覆蓋,看起來是國內外品牌對消費者展開“圍獵”之勢,各種亂象紛至沓來。
一位消費者對媒體表示,其在網紅博主自創品牌“山茶花”小程序上,購買了一款“黑頭清潔護理儀”,用完以后鼻子泛紅,“很痛,并沒有所謂的吸黑頭效果,用過一次后就不敢再用了”。
高價產品的效果也讓消費者大感失望。上述消費者曾購買3500元的松下射頻美容儀,因感覺“沒有任何效果,很雞肋”,被她束之高閣。
事實上,許多高價購買美容儀的消費者都表示,最初心血來潮購買的美容儀,都沒有逃過“吃灰”的命運。媒體稱,最主要的原因是,產品使用效果完全不像商家宣傳的那么神奇。
去年8月,深圳市消委會發布一則耗時三個月的調查試驗結果。對比10種銷量較高的知名美容儀,結果顯示,10款產品宣稱的瞬間提拉、二次清潔等效果,均不如商家宣傳的功效顯著。
這些問題,都是大批消費者的“血淚”。
北京美妝穿搭博主“小尾巴璠”透露,她購買美容儀,先通過網絡平臺種草,接著“看很多測評對比”,最后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選擇。用這套“方法”,她選購了“黃金棒”和ReFa兩款美容儀。
用過之后,這位博主直呼:“于我而言都是智商稅,只有消水腫的功效。”
不只功效遭受質疑,央視新聞《每周質量報告》曾對美容儀進行調查,發現10款熱銷美容儀中,有6款產品的鎳釋放量不符合相關標準,容易導致過敏等問題。另外,還有2款產品存在低溫燙傷風險。
當“智商稅”“山寨產品”“黑產”等風評持續發酵,泥沙俱下,國際美容儀品牌難免會受影響,國產美容儀品牌更是進一步被削弱。美容儀品牌Silk'n的品牌總監云峰直言:“在產品品質和營銷方面,國產品牌確實處于劣勢。”
另一方面,對于有志沖擊中高端市場的國產品牌來說,這一局面卻暗藏紅利。
國產能否跑出黑馬
國產美容儀品牌“反擊”國際品牌的底氣,來自國內市場本身。
業內人士曾指出,中國美容儀行業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中國年輕消費者追求流行趨勢的速度,明顯快于國外,“中國反而有望成為新品研發和潮流創新的主陣地”。
天貓國際數碼家電負責人仁博也感知到了類似的變化。
他對媒體表示:“相對產品外觀,國外消費者更在意產品功效。而從天貓國際來看,國內消費者既看中產品設計,也越來越看中功效,同時對美容儀的需求更加精細化。從年齡來看,國內消費者更趨于年輕化。”
這意味著,國內消費者的多元化消費需求,對品牌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業內人士李淼稱:“就像很多女孩喜歡吃又害怕變胖,所以才成就了很多網紅代餐品牌。想脫毛又怕疼還會反復,所以才使無痛不傷膚強脫毛的Ulike代表流行,這是思維創新帶來的技術創新。”
李淼分析行業數據發現,中國美容儀市場在不斷擴容,也在不斷進行技術淘汰。
在他看來,美容儀做大容易,做小卻非常困難,這期間可能需要上萬次測試,才能實現多功能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小型化,“對技術的占領,才是品牌生命力的根基”。
從這個角度看,國產美容儀品牌要搶回國際品牌掌握的市場,最需要的就是技術的積累和突圍,以建立屬于自己的壁壘。
技術研發需要長期深耕,現狀是,過去幾年,不少國產品牌推出了一系列高性價比產品,利用供應鏈、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優勢,慢慢改變著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固有印象,而資本的助推,又為這場“反擊戰”提供了“火力”。
用分析人士的話說:“在沒有顛覆性技術問世的情況下,資金和扎實的供應鏈能力或許是改變行業格局的最好辦法。”
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這正是小米們不懼爭議、跑步入場的原因。
上個月,網友發文追問:“百億規模的美容儀市場,能誕生估值10億的黑馬品牌嗎?”
不用說,國產品牌都希望自己是那匹“黑馬”,但夢想要照進現實,對內要把握產品質量、安全度及用戶體驗度,對外要阻擊國際品牌,哪一項都非易事。
參考資料:
1.《小米入局美容儀市場,“屠刀”指向了誰?》,美業新緯度
2.《價格動輒上千,買了就閑置,美容儀憑什么這么火?》,深響
3.《山寨叢生、夸大宣傳,美容儀頻頻收割“智商稅”》,界面新聞
4.《美容儀收割年輕人》,獵云網
5.《家用美容儀“等風來”》,DoNews
本文轉載自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已獲授權,版權歸新零售商業評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