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之下的珍珠產業,還能持續火熱多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話出自“開蚌取珠”直播間。天女、妖紫、王者大巴,是直播間對珍珠光澤或品級的最高形容,是沉迷開蚌的人夢寐以求的高品級天然珍珠。
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即便是凌晨四五點,進入直播間總能“恰好”見證張哥、王姐因手氣最佳而迎來的“高光時刻”,再配上主播和小助理的賣力吶喊,看客很難不為之駐足。
不少人癡迷于看直播開蚌。汪峰曾在綜藝節目中爆料,章子怡為了看直播開蚌整夜不睡覺,光看別人開還不過癮,曾經一次買了80個活蚌寄到家自己開。
直播開蚌的價格不等。最常見的愛迪生蚌約198元一組,一組多珠蚌價格在138-298元左右,巴洛克則偏貴,約598元一組。“一組”是10個,但對于壕氣的買家來說,開蚌的計量單位是“麻袋”,一麻袋通常為50個。
但最先帶火直播開蚌的人卻發現這是門掉粉的生意,轉而投入“珍珠成品”戰場。開菠蘿財經發現,在珍珠成品的直播間,還是“熟悉的配方”,鏡頭前坐著所謂的“珠寶鑒定專家”,以“福利款”、“撿漏款”收割著不懂珍珠的買家。
這一切對珍珠產業無益。為了提高供應量,不少蚌農進行高密度養殖和過量投肥,對水質造成的污染很難修復。
不少業內人士既不看好“直播開蚌”也不看好直播賣珍珠,認為前者是以“蚌”為幌子,高價售賣品質不高的原材料,后者品質越做越低,沒有“珠寶”價值。
直播開蚌不能“一顆回本”,還容易“賭博”成癮
直播開蚌的“蚌哥”,已經去賣珍珠了
邵潔第一次刷到珍珠哥的直播間時,主播正在上架一款199元的正圓無暇日本AKOYA“天女”海水珠戒指。據她回憶,主播對著鏡頭飛速地轉動著戒指,邊叫喊著“正圓無暇”和“天女”有多難得,一邊強調“孤品大漏!拿去翻賣都有錢賺的!”
和其他直播間不同,珍珠哥直播間只有一個鏈接,每上一個單品都會在該鏈接上修改名稱和價格,購買時選擇數量超過1,系統還會顯示“購買數量超出限制”。
這讓邵潔打消了疑慮,“這確實是孤品,就有理由是個大漏。再加上當時又是秒殺又是搶拍的氛圍,根本容不得我多想,只覺得能搶到就是賺了。”從主播介紹到上架再到拍完下架,整個過程不超過1分鐘。
可戒指到手后,邵潔覺得廉價感十足。所謂“天女”是指日本AKOYA珍珠中金字塔尖的孤品。首先從AKOYA珍珠中挑出3%-5%品質最好的稱為“花珠”,“天女”是從“花珠”中再遴選出最好的,且必須有“日本真科研”給出指定證書。說著,邵潔摸著手上微微氧化的戒指托,嘆了一口氣,“根本不需要拿去鑒定,‘天女’怎么可能配這種戒指托”。
那么直播間里的珍珠成品價值到底幾何?
某直播間供貨商向開菠蘿財經透露,直播間成品的原料大多來自于山下湖收統貨(沒被仔細篩選過的珍珠,分為不同等級,比如AA/A),自己再加上配飾做成品出售,成本低,溢價空間可觀。
但在“珠寶鑒定專家”的“渲染”下,買家會覺得撿到了寶。
據央視財經報道,受到直播帶貨的帶動,今年珍珠的批發價、零售價均有兩到三成的漲幅。伴隨競爭激烈,直播間的商家似乎只有壓低價格才能存活,為了覆蓋成本,生產和銷售的珍珠品質很可能越來越差。
直播開蚌、成品帶貨爆火,但對珍珠產業無益
有媒體報道,某直播平臺粉絲數超10萬的直播間,從晚上8點直播到早上6點,每天至少要開掉1000多只蚌,營業額3-5萬元,全年營收輕松超越千萬。珍珠行業的火熱也帶動了珍珠蚌養殖產業。為了提高供應量,不少蚌農進行高密度養殖和過量投肥。
據一位自稱從事養殖業的知乎用戶分析,按技術規程,每畝水面只能吊養600-800只珍珠蚌,而且要測水投肥,原則是缺什么補什么;但現在,一般每畝吊養了1200-1500只,最多的達2000只,并且是大量投施未經發酵的有機肥,這對水質造成的污染是很難修復的。
此外,珍珠蚌取珠后,蚌肉、蚌殼等大量廢棄物未被利用,也未經無害化處理就隨意丟棄,成為了重要污染源。
盡管珍珠的供應端和終端都很熱鬧,但業內人士并不看好“直播開蚌”和直播賣珍珠。
一方面,“直播開蚌”相當于以“蚌”為幌子,高價售賣品質不高的原材料。
林琳告訴開菠蘿財經,山下湖的珍珠批發商擁有各個品級的原料,但基本不在網絡上售賣,因為這樣的統貨好差相混,在網上難以識別品級和定價,客戶必須來實體店定價和采購。“雖然在鏡頭下,但在珍珠的原料售賣方式中,直播開蚌實際上是不透明的。”
珍珠愛好者陳南認為,“國內無核淡水珠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細分品級,高端珠沒有做出品牌。”她向開菠蘿財經舉例稱,日本珍珠通過各種評級、設定商業名稱的方式細分珍珠品級,比如花珠、天女、特選等。
另一方面,直播開蚌賣的是未深加工的珍珠,沒有作為“珠寶”的價值,只屬于“半成品”。
一般來說,珍珠深加工需要經過清洗、鹽洗、增色、拋光等一系列流程 。對于白色珍珠還要進行雙氧水漂白,一套流程耗時幾個月。而直播開蚌完全沒有時間和成本去操作這套流程,取出的珠子也只是經過簡單的清洗便寄給了買家。
陳南認為,直播開蚌帶火的終究只是珍珠原材料的銷售,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還要靠珍珠的深加工。然而目前珍珠成品百萬千萬級的月帶貨額背后,是百元左右的“飾品級”客單價。
業內人士表示,惡性競爭導致越來越多的賣家進入主播間,拼命壓低價格以吸引更多客戶,為了覆蓋成本,賣的珍珠品質越來越差。
亂象之下的珍珠產業,不知道還能持續火熱多久?長遠來看,直播對珍珠產業究竟是賦能還是拖累,值得進一步關注。
本文轉載自開菠蘿財經(ID:kaiboluocaijing),已獲授權,版權歸開菠蘿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