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面臨著供應緊張的問題,如果趕上旱季雨量不足,咖啡產值將被嚴重影響。

圖片來源:pexels
來源:愛范兒(ID:ifanr)
作者:張成晨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咖啡變得越來越復雜,但隨時隨地喝咖啡越來越容易。除了便攜的速溶、掛耳、膠囊、凍干、咖啡液,還有各式精品創意咖啡可供選擇。不過,實驗室里的「人造咖啡」你喝過嗎?
近日,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VTT)運用「細胞農業」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杯「人造咖啡」。
VTT 生物技術負責人 Heiko Rischer 博士表示,傳統農業種植咖啡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因此想以生物技術替代傳統農業生產咖啡。
與此同時,傳統咖啡產業會造成許多環境問題:種植面積擴張導致森林砍伐,甚至包括敏感的熱帶雨林地區;咖啡豆在濕處理過程中產生大量咖啡廢水和果實殘渣;許多咖啡產國都是低收入國家,往往無法科學處理廢物。
在人造咖啡之前,我們更熟悉的是人造肉。常見的人造肉分兩種,一種別名大豆蛋白肉,另一種利用動物干細胞制造而成,后者對人造咖啡更有參考價值。
理論上,人造肉具有很多好處:培育環境百分百可控,無菌也無污染;在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同時保護水源、土地和能源;提取干細胞的手術對牲畜造成的痛苦很小。不過口感和經濟成本就另當別論了。培育一片薄牛肉需要大量肌肉纖維細胞,2018 年某以色列團隊推出的人造牛肉,一片就價值 50 美元。
這一研發過程需由植物生物技術、化學和食品科學等多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參與。
相比之下,培養咖啡比培養牛肉成本更低,擴大規模也更簡單,因為植物細胞可以自由生長、懸浮在培養基中,而動物細胞附著在表面上生長。研究人員還計劃進行不同咖啡品種的細胞培養,通過修改烘焙過程生產完全不同特性的咖啡。
據研究人員親身體驗,第一杯細胞培育咖啡聞起來和嘗起來都像普通咖啡。人造咖啡和用于參照的普通咖啡都源于咖啡植物「小果咖啡」,即阿拉比卡咖啡。Heiko Rischer 博士表示:
然而,咖啡制作是一門藝術,需要在專家監督下迭代優化。我們的工作標志著此類工作的基礎。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努力實現人造咖啡的「可供應生產」。細胞培育咖啡還只是實驗性飲品,需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監管批準才能商業化。在最樂觀的情況下,細胞培育咖啡獲得監管批準需要 4 年。下游加工、產品配方、市場引入則是通往商業產品的額外步驟。
Heiko Rischer 博士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公司參與進來,助力細胞培育咖啡的商業化:
我們現在已經證明實驗室種植咖啡可以成為現實。但這項工作的真正影響,將由愿意重新考慮食品成分生產的公司實現。VTT 協作并支持大型企業和小型公司在其產品開發中把握機遇。
人造咖啡項目是 VTT 「運用生物技術生產日常農產品」計劃的一部分,與 VTT 的戰略研究目標「細胞農業」相關聯,細胞農業是實現更可持續糧食生產的途徑之一。VTT 的官網上寫道:「我們使用細胞工廠(cell factory)解決方案來引導發展,生產不需要田地或動物的合乎道德和美味的食物?!?/p>
本文轉載自愛范兒(ID:ifanr),已獲授權,版權歸愛范兒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