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對于大多數老百姓而言,新鮮勁兒過了以后,我們只關心這個東西便不便宜、好不好吃。

圖片來源:unsplash
植物肉在中國市場不受歡迎,首先是文化問題,其次才是商業問題。
這兩年投資領域最追捧的概念是什么?兩個字:吃喝。
漫長的疫情教會了資本,一切都可能是偽需求,唯有吃喝永垂不朽。
今年互聯網資本瘋狂涌入餐飲,投出了一碗價值十億的陳香貴蘭州拉面,還把文和友捧成了獨角獸;
咖啡品牌和奶茶品牌被投資人捧上了天;
新消費品牌這兩年四處出擊,想把所有的零食品類重新做一遍;
而植物肉也成了風口上的豬。
過去一年里,我們見證了肯德基、海底撈、星巴克、狗不理等一系列品牌相繼推出植物肉產品,商超也都開始零售植物肉。資本寵兒名不虛傳。
今年,關曉彤在一場直播帶貨中推薦了一款植物肉水餃,稱「每100克植物蛋白肉比豬肉要少近90%的脂肪,但是卻多了四倍多的蛋白質質」。
結果,這場直播直接翻車,植物肉被網友們罵成了豬頭肉。
另一邊,海底撈在上海,把小料臺的霸主牛肉粒換成了「素肉」味伴侶,網友們紛紛感嘆海底撈失去了靈魂,背叛了初心。
做成單品菜肴,消費者還可能嘗個鮮買個單。要是一根筋,就把植物肉放到超市商場,和普通肉制品競爭,死得肯定很難看。
所以這期內容,我想聊聊,為什么植物肉在中國市場沒有機會。
01
先放結論,植物肉在中國市場不受歡迎,首先是文化問題,其次才是商業問題,產品和技術反而是最不成問題的問題。
也就是說,植物肉和中國的餐飲文化,兼容性問題很大。
也許有人要問了,素雞素鴨不算植物肉嗎?算,當然算!
中國人的餐桌上,很早就有類似「植物肉」的概念了。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中國人發明了「以素托葷」的吃法。也就是用素食模仿肉類的形狀和口味。
家里有長輩信佛的同學們,恐怕對類似素雞,素燒鵝之類的菜色都很熟悉。
但區別在于,「素肉」只能在外形上與真肉高度相似,然后在烹飪的時候模仿肉菜的口味。但只要一進嘴巴,就能吃出區別。
無論是口感、質地還是風味,「素肉」和真肉完完全全就是兩種食物。
但現代的植物肉和「素肉」的目標完全不同。
如今的植物肉的概念,其實來自北美。早期針對的受眾,是歐美動保人士中的大量素食主義者。為了滿足他們對口味多樣性的需求,才出現了一批植物肉領域的創業公司。
可以說,中國的「素肉」只是儀式感上的葷菜,實際操作中的素菜。但植物肉的存在,就是奔著替代動物肉去的。
02
從原料上看,它和素雞之類也沒多大區別,同樣是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利用植物蛋白還原動物蛋白的味道。但是要把植物做成能以假亂真的肉,其實比想象中難很多。
首先肉的口感是很難還原的。比如肉是有嚼勁有纖維感的。所以光有植物蛋白不夠,還要通過化學分離的方法把植物蛋白重構成一塊肉。
目前主流的技術,就分成濕法拉絲和干法拉絲。
濕法拉絲會比較容易做出有彈性的肉,也比較容易做出肉塊肉餅,是現在比較先進的技術。干法拉絲目前國內只能做出肉末。
另一個難點在于,肉里面是有血紅素的,所以也要添加豆血紅蛋白來還原。
再來就是植物肉沒有真正的脂肪系統。沒辦法和普通肉一樣在烹飪中產生特有的揮發性化合物,吃起來風味和香氣就不夠。所以很多廠商會用大豆油、花生油、椰子油來代替。
但是整體下來,要用植物蛋白做成肉,難度還是很高,還原還是不完美的,還涉及到質地、顏色、風味等多重因素,包括一些復雜的生化反應,并且在用植物蛋白配制食品時,通常會出現苦味和澀味。
03
在國內,植物肉摘掉了環保的標簽,受眾變成了「想大口吃肉又怕胖」的年輕人。告訴大家:植物肉,它不是肉,所以吃完你也不會胖。
這個思路就和「冰奶茶熱量為0」一樣。
但事實很殘酷。前面我們也提到了,為了讓植物肉更像肉,需要添加至少20種添加劑。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油脂。
本來植物蛋白制品應該是低脂、低膽固醇、低熱量的。但大量的添加劑和調味劑,使得植物肉的含鈉量也遠超動物肉,對心血管非常不好。
在營養價值上,植物肉也未必強過動物肉。
動物肉中特有的維生素B12、n-3多不飽和脂肪酸、血紅素鐵等微量元素,都是植物肉缺乏的。
而這些元素,又是人體必需的。如果經常吃植物肉,又不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很容易缺鐵或者貧血。
對于經常大魚大肉的人來說,嘗試下植物肉來均衡一下未嘗不可,但本身正常飲食的人,沒必要將自己的飲食結構更新換代。
植物肉中的過敏原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植物肉作為人造食品,會用到遠多于天然肉類的添加成分,其過敏原的情況也就更加復雜。
比如人造肉中會用到亞鐵血紅素來模仿天然肉的色澤與紅色汁水,而這種亞鐵血紅素便是一種潛在過敏原,201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做出了相關警示。
植物肉主體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本身也可能引起部分人群出現過敏反應。
去年,肯德基嘗試推出了植物肉炸雞,之后又上線植培黃金雞塊等產品。
04
但中國飲食跟西方差異非常大,想要占據中國人的胃,就必須先做到本土化。
什么是本土化,這期內容查資料的時候,我找到一個名詞很有意思,叫做「原生肉」。
什么是原生肉?在我的概念里,能吃出原來動物特征和身體結構的肉,就叫原生肉。與原生肉相對的是「重組肉」。
原生肉有幾個很重要的優勢,使得它在中餐里的地位很難被替代。
一是利用率很高。
中國人吃一個動物,絕對是把它身上所有部位全部吃干抹凈,能吃的部位都吃掉。
所以我們會吃很多奇奇怪怪的動物部位,火鍋有豬腦、黃喉、鴨腸、燒烤有腰子,羊寶,雞心,這些東西都是不會浪費的。
此外,原生肉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保留了肉食的原始形態,顯得更加新鮮。而植物肉在這個層面,幾乎是無能為力。
很多植物肉品陸續推出了植物肉水餃、包子、春卷等食品,以貼合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想讓植物肉作為餡料,更易被廣大消費者接受。
這些已經是非常主流的消費場景了,但都屬于「重組肉」,也就是肉餅、肉末、肉餡的形態。植物肉的技術限制,注定了它很長時間只能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
像鴨脖雞爪這種肉類零食,以及燉湯要用的排骨豬腳,都是植物肉難以覆蓋的場景。
去年,周黑鴨還推出了一款素肉鴨脖,我很好奇的去看了一下新聞,發現這個素肉鴨脖居然是沒有骨頭的!
這個問題我們再延伸一下,就是我們知道中餐的烹飪方法很復雜,傳統的肉類消費場景非常多元。
一種豬肉,可以通過肉塊、肉片、肉絲、肉末等不同形態,做出幾百道不同類型的食物。
涮的、烤的、鹵的、炒的,每一種烹飪方式對肉質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講究的就是口感的復雜,同樣的食材能吃出不同的風味。
不少嘗鮮的消費者對植物肉的評價都會集中在「缺少肉香」、「肉感單一」等等,并且就植物肉的形態而言,也不適合中餐復雜的料理方式,大火烹飪會破壞植物肉中的蛋白質。
從這個層面看,植物肉想上中國餐桌,營養和美味似乎不可兼得。
05
健康生活族,注重飲食營養和搭配,植物肉低脂的特征成為他們購買的主要原因。
精英品質家,這類消費人群主要是喜歡進口植物肉商品,而且對此的消費規模逐年提升,這類人群有著很高的消費力,愿意為「高品質」買單。
但唯獨沒有平時買菜的大爺大媽,沒有早九晚五的普通消費者。
畢竟盒馬一款「植物蛋白漢堡肉餅」,重量226g,售價59.9元,買真牛肉餅可以買三塊了。
星巴克推了一款以「植物牛肉」為原料的別樣牛肉青醬意面,賣69一份,比普通意面貴了一半。和它們一比,菜場里賣的素雞便宜得像不要錢一樣。
畢竟對于大多數老百姓而言,新鮮勁兒過了以后,我們只關心這個東西便不便宜、好不好吃。
06
人為什么需要吃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需要蛋白質。
在農耕文明以前,肉類幾乎是我們從自然界獲取蛋白質的唯一途徑。某種意義上,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改造自然,獲取更廉價,更豐富營養的奮斗史。
但人類并不是純粹依照本能而生的動物,純粹的營養,未必是我們真正需要,真正稀缺的。
人類需要蛋白質,也需要美味的享受,需要食物帶給我們生活的豐盛感和愉悅感。
而植物肉,也只是這排列組合的一種。但恰巧,它并不符合我們對美食的認知,也并不足夠廉價,營養并不足夠豐富。
過去,我們常常驚嘆于科技的強大,無條件地臣服于一切新鮮事物。當我們在蘋果發布會上,看到庫克與Siri對話,用人臉識別解鎖屏幕,在那一刻我們總會不自主的認可,未來就該是這樣的。
但新事物,新科技,一定代表著政治正確嗎?我們必須追捧,無條件贊美,支持新生事物嗎?也不一定。
當能吃的食物全是流水線生產的工業產品,喝到的水都是打破分子結構的化學試劑,這個美麗新世界真的是我們所向往的嗎?
技術可以改變生活,但不意味著它有權力侵蝕生活,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走向那個高效率,標準化的未來,不意味我們必須改變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去適應某些所謂的新技術。
誰說菜市場和廚房的煙火氣,不能代表一種未來的方向?
本文轉載自 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已獲授權,版權歸 IC實驗室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