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個規模近千億的行業確實亂象叢生。

圖片來源:unsplash
前幾天是“世界視力日”,最近看了媒體的一些報道,我國近視人數真的太多了,超過了6億人口,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更是嚴重,去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達到了52.7%。這跟我們日常的觀察基本吻合,在大多數場合,戴眼鏡的人數至少能接近一半,而且“小眼鏡”越來越多。
這其中既與電子產品的大量使用有關,也與眼鏡店不專業的配制眼鏡有關。就拿配眼鏡最基礎的驗光來說,近期半月談記者曾隨機選擇6家眼鏡店進行現場電腦驗光,6家商鋪竟給出3個不同結果。
驗光不準不僅會讓我們配鏡不適,如果長期佩戴還會使眼睛干澀,腫痛,加劇視力問題。不少網友對這個問題深有體會。
很多人聽信了眼鏡店工作人員“新配的眼鏡就會這樣,適應一下就好了”的說辭,長期戴著不適合自己的眼鏡,加重了視力問題,而一些青少年,就更不容易發覺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眼鏡行業是個傳統行業,很容易讓人跟“暴利”“競爭激烈”等標簽聯系在一起。
事實上,這個規模近千億的行業確實亂象叢生,數據顯示,我國跟眼鏡相關的企業達到了132萬家,無論鏡片生產還是零售,除了都是以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為主,對市場主導能力弱,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暴利。
分散化的激烈競爭,導致了行業的無序發展,6億多消費者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中挑選著,時常佩戴著并不適合自己的眼鏡,甚至加重了眼睛的問題。
眼鏡行業為什么呈現出這樣的樣貌?為什么這樣一門好生意出不了更多有影響力的品牌?
硬性消費品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有這樣一幕場景:自幼便被囚禁在紫禁城中的小皇帝溥儀在一次捉迷藏時,偶然發現自己的眼睛沒法看清遠處的東西。他的英文老師,英國人莊士敦敏銳地察覺到,小皇上可能患了近視。
莊士敦從宮外請來了外國醫生為溥儀驗光,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皇上不配一副眼鏡,那么他將來很可能失明。
沒想到,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宮廷內外的一致反對:中國的真龍天子眼睛上怎么能夠佩戴外國的東西呢?不過,最后在莊士敦的堅持下,小溥儀最終還是擁有了自己的一副眼鏡。而這個戴著眼鏡的末代皇帝的形象,也一直留在了大眾的腦海里,眼鏡最后甚至成為溥儀的標志。
當時給溥儀配的眼鏡片是克羅克司圓形鏡片,算是極為珍貴的奢侈品。
如今,如果你想配一副眼鏡,可能會選擇較為靠譜的知名眼鏡店,比如博士眼鏡、寶島眼鏡。
進入眼鏡店后,你被告知需要通過驗光來得知自己眼睛的度數、瞳距、瞳高等信息,于是支付了80元左右驗光費。
驗光完畢后,你開始瀏覽環繞在四周的眼鏡墻,陳列在柜子里的鏡架價格從幾百到上千元不等,材料從塑料板材到純鈦都有。你想選一副耐久且能陪你常年征戰的眼鏡,于是挑了500元價位的純鈦眼鏡框。
接下來需要選擇鏡片,蔡司、依視路等鏡片價格在2000元甚至3000元以上,價格較高,于是大部分人會選擇著名的國產廠商明月鏡片,兩片1.70超薄的明月鏡片價格在1000元左右。
至此,你已經在眼鏡店消費了近2000元,如果度數更高,開銷可能更大。
一副眼鏡加上驗光費上千塊,是否太貴?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比起一百年前的清末,如今的大街上遍地都是戴著眼鏡的人,像可口可樂一樣,成為人人都負擔得起的產品。
沒有人可以否認,如今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的“眼鏡第一大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去年我國的近視患者已超6億人,且低齡化趨勢明顯。
疫情期間頻繁的網課、線上作業等更是加劇了孩子們和電子產品的“親密接觸”,在2012年的時候,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近視,而到2020年,近視人數已經接近總人口的一半了。去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達到了52.7%,大學生近視率更是超過了80%。
這樣高發的近視率,自然給了眼鏡市場優渥的土壤和巨大的機遇,況且對于任何近視人士來講,幾年配一副的眼鏡幾乎是硬性消費,如果沒有它,學習生活將會寸步難行。
這就催生了龐大的眼鏡市場,有數據認為,2020年中國眼鏡行業市場規模超800億元。
遍布各地的眼鏡城
在中國,提到眼鏡就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丹陽眼鏡城。
就如同莆田已成為制鞋的代名詞一樣,這座坐落于江蘇南部的小城也早已成為眼鏡的代名詞。作為中國四大眼鏡生產基地的領頭羊,丹陽每年生產的鏡片達到4億多副,占全國總產量7成以上,鏡架則有1億多副。
這些鏡架的成本有多少呢?根據央視財經《正點財經》欄目的報道,一般從普通鏡片到高檔鏡片出廠,一副的成本在10元到50元的價格不等。
那鏡架又如何呢?
據央視報道,一副鏡架出廠的價格,基本在30元到80元。如果是80元的,可能是屬于純鈦類型的,不屬于普通金屬,它的材質、人工的拋光工資、電鍍成本等各項成本都會偏貴。
從鏡片到鏡架,如果我們都按照最貴的要求來,竟然一副眼鏡配下來成本150元都不到。
相比前文我們提到的一副眼鏡配下來接近2000元,是不是一下子就覺得自己血虧了?
在之前,小有名氣的明月鏡片向證監會遞交招股說明書,準備上市時,大家看到它的招股說明書里明明白白地寫著,鏡片的平均成本僅為6.23元。
而這恰恰是丹陽眼鏡城一年到尾都人聲鼎沸,顧客絡繹不絕的原因:在上海這種地方配一副眼鏡的價錢,比往返丹陽的高鐵票都還要貴。
說來也巧,丹陽眼鏡產業之所以興起,最早是由“上山下鄉”的上海知識青年帶來的。這些人來到農村不會干活,就提議辦眼鏡片廠,這樣才有了后來的眼鏡產業。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拍打著中國的海岸,精明的溫州商人瞅準了這個夾在上海、南京中間的交通樞紐,頻繁的買貨刺激了丹陽眼鏡業的發展,面對供不應求的市場情況,眼鏡工廠蓬勃發展起來。當地政府也瞅準這個機會,開始大力扶持丹陽眼鏡業的發展,至此,丹陽眼鏡城算是正式成立了。
而正是這種先發制人的優惠政策,使得丹陽有了把眼鏡產業做大做強的優勢,直至后來成為眼鏡批發市場的源頭。
鏡片行業產業鏈主要由上游的原材料和輔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中游的鏡片生產廠商以及下游的代理商、經銷商和鏡片零售商組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博士眼鏡、寶島眼鏡、溥儀眼鏡這些,都僅僅是下游的經銷零售商,他們僅僅提供專業的配鏡服務,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需要在門店配置專業設備和專業視光人員,為消費者提供驗光、配鏡、鏡片鏡架裝配、試戴體驗等專業服務。
而丹陽的眼鏡之所以便宜,就是因為他們是集上、中、下游三位一體的源頭。
和丹陽類似的還有大名鼎鼎的北京潘家園眼鏡城。
從某種角度來講,“潘家園眼鏡城”是一個誤稱,它的正確名稱應該是“北京國際眼鏡城”,而它的前身是北京眼鏡廠和北京眼鏡二廠。
近水樓臺先得月,生產眼鏡的地方自然眼鏡店也多,這點和丹陽十分相似:潘家園眼鏡城也是做眼鏡批發生意。
同樣和丹陽相似的還有他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眼鏡店質量。在網上輸入“潘家園眼鏡城”關鍵詞,出來的不少帖子是和“避坑”“防踩雷”有關。
一名業內人士透露,潘家園眼鏡城主打的是“速度”而不是質量:接待完一個,馬上下一個,后面還有一幫人等著。而這種看得見,價格又低的地方很容易讓人產生撿了大便宜的錯覺,實際上不規范的操作、充片等現象長期以來也一直存在著。
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在網上把任何一個行政區+眼鏡城組合搜索幾乎都能得到相應的結果??梢钥吹?,龐大的眼鏡消費市場、巨大的近視群體給予了它們生存的空間。
近年來,一批主打年輕人和設計感的新零售商也悄然升起:以LOHO、木九十、aojo和EG為首的眼鏡零售試圖挑戰溥儀眼鏡、博士眼鏡等老大哥們的地位。這些新品牌眼鏡在各大商場盤踞,對瓜分市場的巨頭們發起了挑戰。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近幾年商場里的眼鏡品牌忽然變得幾乎和帽子、化妝品店一樣多。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眼鏡相關企業共132.36萬家。2020年,我國新增眼鏡相關企業30.29萬家,同比增長40.05%。
與此同時,消費者卻頻頻抱怨配鏡貴,眼鏡行業暴利,業界更是有一句“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的笑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眼鏡店沒有看上去那么暴利
如果按照前文的價格來看,2000元上下的一副眼鏡,確實處在一個尷尬的段位,這是一筆不大不小的開銷,它可能是一名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可能是一線城市白領接近一周的工資,因此,這筆花銷無論如何都使人三思再行。
但同時,“有苦說不出”的還有我們熟知的那些眼鏡經銷商們:因為這行真的沒有看上去那么的“暴利”。
我們不能單單把眼光鎖定在毛利率上面,其余的因素,諸如店鋪租金和人力成本,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
畢竟,銷售成本不能只看采購成本,這是一個常識。
在博士眼鏡公布的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和他們線下零售行業60%—70%的高毛利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博士眼鏡的凈利率水平持續徘徊在10%左右,這跟凈利率維持在30%—50%的茅臺、五糧液相比,算不上暴利。
眼鏡經營生意的特殊性質注定了他們進軍電商行業的阻力:無論是驗光、配鏡,還是鏡架的試戴,都沒辦法完全搬到互聯網上。特別是驗光和試戴,很少有人能夠不在親自試戴的情況下確定鏡架和自己臉型是否合適的。
況且,配鏡不像衣服,覆水難收,配好的鏡也不能退了。這些都得顧客自己親力親為,到線下的實體店去走完一套流程。
我們可以通過博士眼鏡的財報看到,2020年線上電商占營收比重甚至只有11.71%,接近十分之一,因此各大經銷商只能把重心投到線下。
而線下配鏡高昂的成本也不用多言。筆者曾在某電商平臺問過一家同城的眼鏡零售商,在配鏡時能否線上付款,線下取鏡,這樣一來既享受了電商網站的價格,有得到了線下的服務。得到的答復是:可以,但千萬不能告訴其他顧客,因為如果按照線上的價格售賣,店鋪將會無法負擔成本。
眼鏡是耐用品、行業競爭激烈、線下高成本等因素堆疊,讓看起來暴利的眼鏡店實則并沒有那么能掙錢。
眼睛被驗光師耽誤了
眼鏡商戶的無奈歸在一邊,大部分人配眼鏡的需求,是實打實的。
要配眼鏡,但是又不想花大價錢,怎么辦?于是許多線下的經銷商開始在配鏡過程中動腦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壓榨人工費。
還記得你走進眼鏡店里的第一個環節嗎?那個幫助你驗光的人叫驗光師,而這在中國是一份略顯尷尬的工作。
在知乎一則名為“驗光師在中國是什么樣的存在?”的提問中,一名眼鏡店的老板十分實誠地回答道:“不被認可,工資不高,帶銷售任務”。
沒錯,驗光師和“銷售”往往是掛鉤的,一名驗光人員往往擔有向顧客推銷的責任,而這和國外的驗光師大有不同。
在美國,驗光師的職業被歸為高收入人群的類別中,成為一名專業的驗光師需要經過嚴格的大學課程訓練。據悉,在美國,optometrists 必須先完成 Doctor of Optometry degree program(驗光博士),拿到O.D.學位。
在美國讀O.D.還需要參加OAT(Optometry Admission Test)考試,涉及 4 個方向:科學(science)、閱讀理解(comprehension)、物理(physics)和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
讀完這個學位一般需要4年時間,學費也不算便宜,4年下來大約估計要20萬美元。在完成O.D.學位后,有些驗光師會選擇繼續完成1年的residency program(領域一般包括家庭醫療、低視力康復、兒科或老年驗光,以及眼部疾病等)以獲取更先進的臨床訓練。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統計,2016年美國僅有20個被認可的O.D. programs。除了獲得O.D.學位外,要在美國成為一名驗光師,還需要參加 NBEO(National Board of Examiners in Optometry)考試,可見想在美國做驗光師,門檻著實不低。
而在我國,在獵聘網上輸入“驗光師”職業名稱,我們可以看到在北京,一名普通驗光師的月薪大約在5k-8k左右,而且招聘說明中往往還標注有“銷售任務”的要求。高級驗光師(如在溥儀眼鏡)的月薪可達10k以上,但同時也提有輔助銷售任務的要求。
同時,我們還應當注意到,除開部分開出高薪的企業對驗光師資格證提出了要求以外,少數招聘啟事甚至沒有應聘人員的專業資格提出硬性規定,而僅僅是要求“認同企業文化”。
《早安深圳》欄目曾派記者調查了深圳部分的眼鏡店,發現其中有兩成以上的驗光師都沒有驗光資質。一線城市尚且如此,二三線甚至以下城市的驗光師薪資與資質如何,結果可想而知。
據業內人士爆料,大部分驗光師傅(尤其一些快時尚眼鏡店)培訓不到2-3個月,就能上崗驗光了,而低薪資、待遇差造成的局面便是大部分驗光老師傅(有經驗的),由于工資太低,都轉行了。
因此,驗光不準確,眼鏡戴得不舒服且粗制爛造都是家常便飯,且驗光錯誤風險非常大,對人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和驗光師有相同境遇的還有配鏡師,在國外配鏡師的職責是設計、選擇并配發視力矯正的眼鏡,而這個工作在國內往往由營業員、驗光師代勞了,經過專業培訓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2020年6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中國眼健康白皮書》,在發布會上專家介紹道,我國在2003年時有1.9萬名眼科醫生,目前已達到4.48萬名。世界衛生組織規定,5萬人中至少有一個眼科醫生。我國每5萬人中已有1.6名眼科醫生,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
但事實是,眼科醫生的工作在日常生活都由銷售人員代勞了,比起完成進醫院——掛號——看病這一系列動作,人們相對不愿意把自己的近視看做是一場“疾病”,而僅僅看做是消費服務中的一個開支。
況且,在醫院驗光完成后,配鏡的動作還是得到眼鏡零售店完成,那這樣何不直接去零售店驗光呢?
這樣的代價便是許多孩子眼疾治療時機的延誤,譬如,有從業者舉了一個自己接過的例子:一個高中生要配鏡,但是檢查之后發現,是患了眼病,并不是近視。如果貿然配鏡,被眼鏡搞成真近視事小,耽誤眼病治療事大。
眼鏡行業本質上是一個“半醫半商”的行業,而在人工上的壓榨和緊縮,導致了大部分眼鏡店的營業人員都以一種“土法上馬”的方式介入到這場醫療行為中,結果就是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無法配到合適他們的眼鏡。
陷入低端競爭的下沉市場
除了驗光,在眼鏡制造和加工環節也存在著相當的亂象。
譬如,早在2006年,就有媒體報道了眼鏡行業的“充片現象”,而直至十多年后,這個現象也依舊存在。
所謂充片現象,指的是,比如配鏡者眼睛的近視度數本來是325度,但是由于庫房內沒有該度數的鏡片,因此就給配鏡者換上了350度的鏡片。
在2016年,央視的一檔節目對一位聲稱感到佩戴不適的顧客的眼鏡進行了質檢,結果發現這副眼鏡有著左右鏡片裝反、柱鏡超過規定誤差等一系列問題,而佩戴這類問題眼鏡將對眼睛產生眼肌肉疲勞,眼球發脹,發痛等負面作用,而且長期配戴的話還會引起頭痛、惡心這些視疲勞的現象。還會影響到我們視力的健康。
據悉,不少眼鏡店在配鏡完成后對顧客聲稱“頭暈的話多戴一段時間就適應了”,實際上是在掩飾他們配鏡操作上的不規范。
在北京這樣的一二線城市尚且如此,這樣的情況更是屢屢發生在三四線城市以及廣大的農村地區。
繼2007年“家電下鄉”政策的推出后,電視、電腦在三線城市及以下的覆蓋率更加完備與廣泛,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推廣,眼鏡也自然而然地獲得了一個天然的下沉市場。
然而,與中國童裝行業類似的是,和這個龐大的下沉市場相匹配的卻是“凡人打架,神仙沒事可做”。
首先,國際大品牌在線以下的城市影響力有限,因此比起本土品牌并未見得有足夠的優勢,大牌也不愿意在很多下沉市場開設專柜。
其次,大部分三四線地方的人們對于眼鏡極其對健康的重要性并沒有足夠的重視。
如果我們在拼多多輸入關鍵詞“眼鏡”我們將會看到數以十萬計的拼單結果,這些拼單里的眼鏡往往都是國產,且價格在100元以下,且按照度數售賣(如1.56非球面防輻射左右550度)。
可以想見,只需要花不到百元去做一次在專業性上令人生疑的驗光,再花不到百元匹配度數,就能在電商網站上買到“適合”的一副眼鏡,這本質上是在以配老花眼鏡的思路去配近視眼鏡。況且,這樣的眼鏡沒有瞳距瞳高,質量也難以令人產生信任。
而且,當前國產鏡片的技術水平,只處于讓1.74鏡片合格出廠的初級階段,光學性能和膜層設計水平都較低,自然也難以實現防油污、染色、變色等功能,與蔡司、依視路等國外大廠產品力差距較大。因此,中國眼鏡生產雖多,但是普遍為中低端產品。
如具有代表性的NK55亞克力材質的鏡片,價格便宜,但是色散高、易脆,溫度在50攝氏度就會出現爆膜現象。
想必心如此大到能夠在網上配鏡的人,對于眼鏡知識應當一無所知,而這將對他們的眼睛健康產生如何的影響,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改革開放后,城鄉一體化自然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我國發展的趨勢,然而與基礎設施的一體化相對照的,是在消費、健康觀念意識上的淡薄與不統一。可以說,不少老一輩,甚至是年輕人的消費觀念還停留在“多快好省”和“貪小便宜賺大錢”上,城鄉是一體了,可是觀念上還沒有完全“化”。
這樣的差距跟中國眼鏡產業在國際上的境遇不無相似之處:從上游產業鏈來講,日本韓國基本壟斷了鏡片原材料市場,日韓的原材料壟斷,對財大氣粗的歐美大廠影響甚微,而規模不大的中國眼鏡廠商卻處于弱勢地位,從價格到供應順序和供應速度都沒有主動權。
當前在中國,只有上海康耐特等少數企業有1.74單體供應。而明月、萬新等頭部公司目前銷售的1.74鏡片,都是從別的地方高價采購原材料單體,再進行生產。
可以看到,雖然中國號稱“眼鏡第一大國”,但實際對眼鏡從制作到定價,從上游到中游的整個流程并沒有過多的話語權,而更偏重于生產、包裝和營銷。國際眼鏡行業巨頭擁有巨大的先發優勢,對國內的后起之秀造成巨大壓力,本土品牌要真正崛起尚需時日。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仍需在亂像叢生的眼鏡店中謹慎挑選,不知什么時候,每個消費者才能真正重視自己的這一對眼睛,又不知什么時候,這小小的一副眼鏡,才能讓人人都放心大膽地消費?
本文轉載自商隱社(ID:shangyinshecj)已獲授權,版權歸商隱社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