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回到王府井,并非為了周年狂歡,而是進行一次不大體面的告別——以搶購的方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活在這個城里的人,越往東越年輕
這是王府井百貨在廣州掀起的最后一輪搶購潮。
10月初,廣州王府井百貨客流量井噴,部分知名運動品牌幾乎售空。今年是廣州王府井開業的第25個年頭,店里張貼著打折促銷的廣告。
人們回到王府井,并非為了周年狂歡,而是進行一次不大體面的告別——以搶購的方式。10月20日,廣州王府井百貨宣布在11月30日結業,一代老廣州人的集體回憶就此落幕。
這不是在廣州倒下的第一家百貨商店。在過去十幾年里,廣州人已經先后經歷了南方大廈、勵紅百貨的倒閉,也目睹著上下九、北京路、狀元坊等早年熱鬧非凡的步行街逐一式微。反之,東部商圈如天河、珠江新城、萬博,成為廣州人新的消費主陣地。
與其說是廣州商圈中心向東發展,倒不如說是生活在這個城里的人,越往東越年輕。
但像王府井所在的東山口商圈,并不因為蕭條而失去意義。事實恰好相反,它正以另一種形式在年輕群體中崛起。
再見,王府井
下午2點,本是廣州人習慣的午休時間,但王府井百貨人氣很旺。8層高的大樓內,到處可見促銷。讓人心動的折扣,吸引了大量搶購人群。
知名運動品牌商鋪內,展覽品幾乎被清空。男顧客坐在沙發上,互不相識的也在等待中攀談起來。女顧客專注血拼,在售貨架前流連,在鏡子前擺弄比劃。
“原價539元的皮鞋,打完折只需要170多元,很劃算的。”售貨員忙得停不下腳,要向顧客講解商品,還要穿梭在賣場,替客人取貨、換貨。
促銷活動俘虜了林姨。她燙著一頭小波浪短發,腳踩一雙3厘米的坡跟皮鞋,身著淺綠色連衣長裙。左手提著兩袋戰利品,右手挽著姐妹的手臂,轉身坐上扶手電梯,向3樓進發。
這群精致的時尚弄潮兒特意趕來,和25歲的廣州王府井做最后的道別。“以前來王府井逛街很‘威水’(了不起)的,這里賣的都是高檔的東西。記不清在這里買了多少東西,從衣褲鞋襪到床單被子。”但近些年,林姨逛王府井的次數已經屈指可數。在聽到突然結業的消息后,林姨心中多少有點惋惜。
1996年7月,王府井百貨首次走出北京,在廣州農林下路開設連鎖經營的門店,經營面積達3萬平方米。80后廣州街坊還記得,王府井開業后的第一個春節,爸爸媽媽騎著單車載著去逛街,還沒到門口就看到前方人頭攢動,擠進去都不容易。
隨著傳統百貨業態式微,王府井集團也未能獨善其身。王府井2020年報顯示,因租約到期,考慮到當地市場情況和門店經營狀況,包括烏魯木齊王府井百貨、福州王府井百貨以及南寧王府井百貨均相繼在2020年停止對外營業。
同年,王府井在全國新增4家門店,但入駐的品牌已經年輕化。
佳姐是廣州王府井百貨的第一批售貨員。當年28歲的佳姐在朋友推薦下進入了王府井,接受一個月的培訓后,她便當上了兒童部賣玩具的“柜姐”。
“柜姐”的說法誕生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者項飚在《跨越邊界的社區》里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事服裝業的北漂浙江商人要把自己的服裝擺到百貨商店的柜臺,就能賺錢。
渠道永遠是商品銷售的核心環節,不過渠道也一直在迭代。
做“柜姐”的佳姐當時工資一千多元。“我們那一批銷售都很勤快、很努力,每天兩班倒,一周休一天,但是大家都很有工作的勁頭。”她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那會,這樣的工資足夠滿足在廣州的生活。
但對年輕的佳姐來說,在王府井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第一時間接觸最時髦最新潮的玩意。當時,王府井賣的玩具大多來自香港,員工可以內部價購買。
面對王府井的結業,佳姐心里有些不舍,“電商及疫情沖擊之下,傳統百貨商廈經營得確是比較困難的。”佳姐能理解,這是在時代變幻下的無可奈何。
年輕人東進
廣州王府井在東山口商圈曾經是一家獨大。當時,能夠與它相提并論的,只有千米之外東山百貨大樓。
那是廣州資歷最老的百貨商店之一。其前身是1948年朱南英等人在永漢路創辦的美華百貨公司,1970年與署前百貨合并成東山百貨商店,如今看到的東山百貨大樓,在1983年建成。
這個曾經在廣州風頭無二的百貨大樓,在王府井宣告結業后,仍是老廣們納涼、購物的“打卡地”。售貨員珍姐(化名)在東山百貨工作十多年,她坦言,在電商沖擊下,東山百貨客流也在逐年下降,全靠一班老街坊支撐。
“東山百貨親民,信譽也好。硬件上看,我們的裝修沒有新商場那么時尚,但是價錢實際,更加符合中老年消費者的需求。”珍姐說。
在老街坊的心中,東山百貨是信譽的代表。正因如此,老廣州人流行到東山百貨買金器。每到嫁娶旺季,東山百貨黃金專柜不乏豪擲萬元的顧客。
但對于大型的百貨商店來說,單一的消費模式,無法支撐起整個業態的良性運轉。更重要的是,近些年來,廣州商圈的中心一直在向東發展。
千禧年之際,城里的年輕人熱衷于去上下九、北京路商業街。直到中華廣場和流行前線的誕生,商圈東進加速。
隨著廣州東站開通完善,天河商圈崛起,正佳廣場、太古匯等商場出現,再次將年輕人的目的地向東推進。
東山口的last dance
“西關小姐、東山少爺”的故事逐漸老去。
他們或許很少去年輕人聚集的商圈,但他們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曾經的商業中心,過成另一種生活方式。
這也許是另一種生存策略。
對于老廣州,東山口是承載童年記憶的老伙伴。對于新移民,那兒是網紅元素堆積成的民國記憶。
沒有人能抵擋得住東山口。由陳小春、張智霖、梁漢文、林曉峰、謝天華的“大灣區哥哥”錄制的綜藝節目《大灣仔之夜》,就來到東山口,打卡了改造后的東山肉菜市場,探訪了廟前西街的潮流買手店。
明星效應被網紅打卡接力,東山口商圈正從商業中心轉變成為年輕文化的集聚地。
東山百貨大樓背后的文藝空間、覺園1984的主理人八四(化名)從2002年開始,一直見證著東山口的變遷。“東山一開始是由零零星星的、自發的文藝空間組成,包括畫廊、咖啡店,也有復古的小店。”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說,2008年進駐東山的時候,這里已經多了綜合活動空間。這兩年開始,還有潮牌買手店的出現,各式各樣的咖啡酒吧也在這里誕生。
八四對東山口的文化情有獨鐘,尤其是東山口本身的多元和包容,“傳統的文化、雅致的文化放到東山都不會覺得很突兀。”
這一點正是傳統廣州城走向現代化的起點,也是特點。
1928年,廣州1路公交車總站的一段,就在東山口;1960年的廣州電車總站,也在東山口和農林下路的交界處,或許這兒被林林總總的城市故事所掩蓋,但沒有人否認,這兒是傳統和雅致的廣州曾經的城市起點。
這些元素像極了現時備受年輕人喜歡的上海武康路。作為舊上海最高級的住宅區之一,武康路沿路有37處歷史建筑,巴金、唐紹儀等各界名流都曾入住。如今,路上的花園洋房已經變成充滿小資情調的小酒館、咖啡店、書店、花店,絡繹不絕的年輕人時時穿梭其間。
東山口與武康路殊途而同歸。八四認為,如今的東山口洋樓和小街是華僑、富商、政要和民間關系自然生長出來的面貌。“東山的格局幾乎沒有變化,建筑也沒有大拆大建,比起其他區域顯得更純粹、更有味道。”
八四覺得,東山口更像小型社區。“大家都希望做有益于社區的事。我這個桌子不要了,你們誰要來的可以拿走。這種人情味會變成一股活力,讓在這里生活和從商的人都會很有歸屬感。”
成為“網紅”街區,注定也引來熱議。有人鐘意東山口的民國風情,也有人覺得不外如是。對八四而言,東山口不止“網紅”。“有些人把東山當做一種潮流的標志,抱著來到這里必須要打卡一種心態,但真正喜歡的人會去了解東山。”
未來,東山口商圈將不再有王府井,但對于沒有那段記憶的年輕人來說,東山口仍舊是東山口,王府井只是東山口傳統百貨業的last dance。
喧囂過后,安靜的老建筑透出的歲月積淀,轉身化為網紅社區。就這樣,以廣州1路汽車為起點的東山口,正迎來自己的新生。
本文轉載自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已獲授權,版權歸讀城記工作室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好文章,點個贊
版權提示
轉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請于文首標明來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內容,請聯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